《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说的道,如果用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那就不是真正的“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是常道,就是小道。那究竟老子所言的道是什么?是无法用语言所能理解的。“名可名,非常名。”“名”是指人的名望,名誉,名气,这一句和第一句的表达形式是一样的。这个“名”就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名望,名气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名是指无形的,也就是说天地形成的时侯是无形的,是混顿未开的。
老子提到的“无名,天地之始,”其实和太极理论是一样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而已。太极理论是这样说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无极”和“道德经”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是同一个意思。“有名,万物之母”,太极理论的“太极生两仪,”的“两仪”就是“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和有名说的就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太极是混沌未开,是无形的。“两仪”是指阴阳两仪,阴阳两仪是不是“道德经”的“无”和“有”啊。无是阴,是看不见的一面,而有却是看得见的一面,是阳的一面。所以,无论太极说的“太极生两仪”,或者“道德经”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表述的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所以,要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所在。“有”是看得见的,“缴”的意思是边界,是显而易见的。“无”和“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正是玄妙之所在。阳的和有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现实生活中比如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看得见的,就是“道德经”中说的“有”。而这个人的思想活动,你能看得见吗?这个人的思想活动,这个人的灵魂,就是“道德经”描述的妙处所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虽然无和有,阴和阳,名称不一样,但都是玄妙之所在,为什么呢?因为无和有,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比如一个茶杯,杯体是看得见的,而茶杯中间空的部分却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如果没有茶杯的杯体你如何能把茶水盛起来?如果杯体中间不是空的,那还是茶杯吗?你说杯子中间空的,无的部分是不是很重要啊!所以,有和无,阴和阳是不是互相依存的?是不是对立统一的?一个人也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体,人的躯体如果没有灵魂,没有思想,那还是人吗?如果思想和灵魂离开人的身躯这个载体,还能存在吗?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的最后一段,也是第一章的总结和归纳。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懂得了“有”和“无”,“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是非常玄妙的。“众妙之门”是对前面一切论述的总结,是观察世界和分析世界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法则和门径。
说到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道德经”第一章就是强调了“阴”和“阳”的对立统一法则。这一章也是贯穿整个“道德经”提纲挈领的重要一章,能把这一章悟透了,后面的章节都是围绕这个大纲徐徐展开的,阅读和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023年4月15日于博雅书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