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踩线生”的帮扶工作
(2014-05-21 09:27:06)分类: 市级规划课题 |
高三“踩线生”的帮扶工作
725000陕西省镇坪县中学
【摘要】基于偏远山区的诸多特殊性,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考目标任务,做好踩线生的帮扶工作是根本。此项工作通过师生结对,制定帮扶方案,加大关注力度等措施帮助踩线生上榜上线,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落后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
踩线生是一个群体。之所以是一个群体,分析原因及特点,是多方面的:
(1)与地方教育的特殊性有关系。镇坪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并且只有唯一的一所高中,对初中毕业生全员录取,但学生生源依然不足;初中毕业生中成绩优秀、条件优越的学生择校就读较多,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2)与学生本身的差异性有关系。在生源不足、优质生流失的情况下,学生自身的智力差异、认识差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差异、学习动机和情绪波动的差异就显得更加突出。
(3)与上一年度的高考发挥有关系。因高考发挥失常,继续在校补习的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容易紧张、焦虑烦躁、静不下心,甚至有陷入强迫性思维模式的行为危险。
我作为一名县级高中化学教师兼班主任,常年奋战于教学一线,感受颇深。对学校和教师,实现上线人数的突破,提升学生的合格率、良好率、优秀率,扩大本科上线人数、实现高考目标的后备力量就在踩线生;对处于高考升学边缘的,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的学生,老师的帮助对他们的帮助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心里上还是对提高他们成绩上都是如此。因此,我认为:立足踩线生,打好踩线生“战役”,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经过近一年的探究和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见效明显的抓踩线生工作的“路子”。从2013年考高成绩看,这条“路子”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实现这条“路子”有两个前提:其一,要在稳定优等生、提高中等生的情况下,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拔尖补差工作,从而让“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其二,要发挥团队作用,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拧成一股绳,共同参与管理和帮扶踩线生。特别是班主任应加强各科任老师对踩线生的了解,协助科任老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从学生的心理变化、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等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的高考成绩有新的突破。
2.解决办法
(1)摸清底子,结对帮扶。高三年级应依据前三次月考成绩,参照上一年高考分数线,再结合学校下达的高考目标人数,确定踩线生,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人”
(2)因生定策,落实方案
(3)分析汇总,适时调整。要综合学生动态管理档案的记载,根据前几次联考成绩,作出分析,进行研判。当把部分踩线生转化为线内生且成绩稳定后,就应及时考虑并重新调整踩线生名单,再将部分低分生变为踩线生进行帮扶。同时,对前期转化的踩线生还得继续跟踪关注,扩大帮扶面积,以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4)跟踪督促,共同关注。结对帮扶踩线生的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过程。可能有反复,可能有低落,指导老师应有心理准备,并且要有“反复抓、主动抓、抓反复”的意识和举措,这样才会行之有效,才能真正促进踩线生的转化和进步。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加强和科任老师交流,协助科任老师做好踩线生的心理及学业辅导工作;学校还要组织力量共同关注、推动帮扶,重点做好结对帮扶任务、结对帮扶措施、结对帮扶档案的落实。
2013年高考,我班被帮扶的20名踩线生,有19人达二本线以上;我校被帮扶的123名踩线生,有81名达二本以上。最后,笔者想说的是,踩线生帮扶工作虽然繁琐、持久,加重了老师的工作负担,但老师们通过这项工作,能看到学生一步步的转换变优的时候;能看到山区孩子实现梦想、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前景。我相信,这是我们老师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我们多付出一点,即使不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但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走好这条“路子”,最重要的是“爱心”、“耐心”。只有我们所有老师,用我们最大的爱心和耐心,我们才有望将高三踩线生帮扶工作做好,也才有望将帮扶从高三扩展到高一、从高一扩展到初中、从初中扩展到小学,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教育落后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俊浦、陈经富、王海洋,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高考移民”现象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