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幼儿园邀请了张晗教授来园开展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专题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评估指南》中提出: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也就是通过“聚焦班级观察”的方式对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出评估,重新定义“好”幼儿园的标准。从《评估指南》可以看出,师幼互动质量是决定幼儿园质量的关键因素。
既然师幼互动是高质量教育和保育那么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师幼互动?有效互动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带着这些问题阅读了《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这本书给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接下来,我想从三个“说”来谈谈自己对有效师幼互动的理解。
一、理论说:书本中学到师幼互动的七特质
师幼互动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要充满兴趣地回应儿童,要对儿童所说、所想以及所感受的一切感兴趣,其次对儿童所说、所想和所感加以评论、澄清和说明会使互动持续下去。研究人员发现,能够有效参与师幼互动的教师都有以下七个特质:
1.专注:教师真诚的关心儿童,并充满兴趣;在与幼儿互动时十分热情;留意每一次交谈;教师通过身体语言和互动中的敏感性来显示专注。
2.敏感:教师每天能迅速地和儿童同频;十分关注儿童的计划需求;在引入教师的计划之前,需要解决儿童的兴趣问题;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的感受、谈话、思考。
3.具有回应性:教师对儿童及所说充满兴趣,并认真倾听;给与儿童时间和关注;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回应以保持互动的持续。
4.尊重:教师为儿童表达想法、形成观点以及表达感受提供大量的机会;积极倾听儿童的表达,尊重他们的贡献;对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做出回应;在适宜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儿童的话语采取行动。
5.真诚:教师对儿童说什么、想什么真正地感兴趣;能对儿童饶有兴趣的表达进行评论或修饰,而不是提出问题;教师会持续与儿童互动,以助力儿童达成学习目标。
6.成为好榜样:教师敏感地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谨慎、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来强化儿童的词汇并推动他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以自己的行为或行为的不同方式让儿童效仿;向儿童清晰展示思考和学习的过程,让儿童懂得这些是终身发展所需的技能。
7.和儿童一起很自在:教师对儿童自发的、奇特的想法非常着迷;乐于追随儿童的思路;教师很放松,所以儿童也很自在;欣赏儿童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达到一个具体的目的。
二、案例说:对比中清晰怎样的互动更有效
怎样的互动方式才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经验呢?具体看下面这个案例:
1.场景:在用水粉作画的美工区里,放了一小桶水,一名幼儿由于动作幅度过大将水洒在教室的地板上。
2.甲乙教师不同的互动方式
教师甲和乙选择了不同的互动方式,从而带给了孩子不同的体验:教师甲带着抱怨的情绪跟孩子互动,让孩子自尊、自信受挫,没有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思考的机会;而教师乙让孩子的犯错成为学习应变思考、探究工具、动手动脑做事的好机会。很明显,教师甲的互动就是无效的互动,而无效的互动就是干扰;教师乙的互动就是高效、有质量的互动。
三、经验说:实践中明确有效互动的要素
师幼互动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及时与幼儿有意识、有目的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要抓住四个关键要素:敏感、真实、同频、支持。
敏感 有效互动依赖于教师的敏感性,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保持强烈的敏感性,也要对孩子的行为保持敏感性,也就是需要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地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比如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感觉如何、在需求什么样的帮助等。
真实 幼儿教育并不是表演,而是需要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真实发声。教师需要要了解幼儿的兴趣、生活的社区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等,当了解了儿童幼儿,幼儿和教师才会真正地放松、快乐,互动中的对话也就会轻松、自然和真诚。
同频 有效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主动与幼儿同频。那么如何做好与幼儿同频呢?在幼儿主导的学习中,教师要做到与儿幼儿的目标保持一致,共同建构,认真观察幼儿活动,记录有意义的内容,积极倾听,关心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对幼儿着迷,把儿童放在中心位置。
支持 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助推师幼的有效互动。可以结合结合布鲁姆分类法设计开放性问题,比如下面这些问题: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应用)
这些东西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比分析)
你用了哪些材料呢?(理解)
如果……那会发生什么呢?(推理,创造)
你觉得这些作品哪一个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评价)
对幼儿来说,师幼互动是他们成长的浸润式环境,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不是单方的行动,而是教师和幼儿双向积极的奔赴。是互动?还是干扰?我们且思且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