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习生两篇新闻稿的不足之处

(2013-05-12 09:31:01)
标签:

高东的新闻课堂

分类: 新闻业务练习课堂
发布者:高东 | 发表时间:2010-08-14 16:33  | 标签:学子出击  

    高东老师,说实在的,实习整个过程中,感觉没什么满意的作品。虽然没什么满意的作品,不过确实学到很多实在的新闻业务东西。我们去做夏令热线,经常要跑出去,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那边的老师还是比较肯定我们的努力工作的。祝假期愉快!——谢瑶

    现今的职场上,人人都很努力,因此,光有努力是不够的。机会有了,就要拼实力、拼才华了!——高东


原稿:

输液室里的白衣天使,真想有双翅膀 

      87号,53号,9号……提示屏上的号码不断更新,铃声此起彼伏,宛然一曲协奏曲,护士们以轻盈的姿态快速地穿梭在5列补液座位上。穿上义工服,戴上口罩,本报两名实习生在34度高温下走进公利医院门诊输液室里展开白衣天使体验之旅。
      “先生,醒醒!先生,醒醒!”这位先生睡得可香,这会儿功夫盐水已经快没了,志愿者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马上通知护士来拔针处理。
      病人刘 先生感冒发烧来输液,对这个空调屋子实在不适。志愿者、护士们开始忙活起来,联系门诊室寻找别的房间。这时一位热心的陈阿姨,乐呵呵地拿出自己准备的毛巾毯,递给 陈先生的家人。提醒患者,输液最好带个外套或毛毯,以免着凉。
      转过一圈,遇到了两位吸氧边输液的女士,是因为高温天气在厨房烧饭,导致吸入煤气而晕倒。所以,高温天气厨房做饭要注意保持通风。
      这群白衣天使中有一个年轻男孩的身影,别小瞧他是个男护士,干起活来手脚和女护士一样利索,也很耐心温和。整个下午他一直奔走在输液室里没有离开,还能从他戴口罩的脸上看到对患者的微笑。
      穿着平底鞋,头戴护士帽,她们一跑就是几个小时屁股不着地,病人多的时候整个输液室坐满了都不够,走廊上、过道了到处都是。护士们门里门外、挂瓶吊水、补 液拔针,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耐心平和的心态。由于生病,有的病人情绪不好,有的病人比较挑剔,护士们丝毫不能怠慢,对待小朋友的哭闹,护士们使出 白衣天使的童心和耐心,边哄边逗,顺利输液。在这个岗位上,速度和耐力一样并重。输液室里的白衣天使们,真想有双翅膀! 

点评:这篇原稿有个明显的毛病——叙述层次上的毛病:倒数第二小节讲男护士(这很有新闻性),但接下去一小节的“穿着 平底鞋,头戴护士帽,她们一跑就是几个小时屁股不着地”,又讲的是女护士了,叙述上混乱。另外,“屁股不着地”应为“忙得脚不着地”之误。这些毛病编辑都 做了修改。但作为老师,我觉得很遗憾。我们的同学,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些基本技能应当掌握。——


编辑改后上版面稿件:2010-08-06

护士:真想长双翅膀

      87号,53号,9号……提示屏上的号码不断变换,呼唤铃此起彼伏,护士们快速穿梭在补液座位间。炎炎夏日,发热、中暑病人增多,白衣天使们越发忙碌。近日,本报2名实习生走进公利医院门诊输液室,体验白衣天使忙碌的工作。
      虽然是工作日,但公立医院输液室5列座位已经满满当当。护士小顾告诉我们,这还不算多,多的时候连走廊、过道都是在输液的患者。“基本每分钟都有呼唤铃,忙起来脚都不沾地,真希望长双翅膀跑快点。”小顾说。
      在输液室,护士们穿着平底鞋,一跑就是几个小时。挂瓶吊水、补液拔针,不但要有精湛的技艺,还要有耐心。由于生病,有的病人情绪不好,有的病人比较挑剔, 护士们丝毫没有怠慢。对待哭闹的小朋友,护士们也有高招,“边哄边逗,转移他的视线,这样注射就顺利多了。”护士小瞿说道。
      “先生,醒醒、醒醒!”他睡得可真香,盐水快没了还没察觉,幸亏护士及时发现,为他拔针;刘先生发烧需要输液,对医院的空调房感觉不适。护士们赶紧联系门诊室寻找其他房间,还借来毛巾毯,为陈先生盖上。
      在这群年轻的白衣天使中,还有一位唯一的男护士。他干起活来不仅和女护士一样利索,而且耐心、细致,消毒、注射、粘胶带,一气呵成。从他戴着口罩的脸上,人们总能看到一双微笑的眼睛,“男护士容易让人觉得严肃,那我就多笑笑,这样病人能够舒心很多。”

原稿:

走进高温天

      35.4度!地面温度逼近50度,高温热浪扑面而来。今天,本报记者兵分三路,走进卖场、图书馆、医院,解读高温。

卖场:消暑食物,销售紧俏
     

      运动饮料、冷饮和绿豆等消暑食物,随着气温的居高不下,销售情况持续走好。在清凉茶饮、粥米之类夏日热销产品中,绿豆的销售情况是最好的。工作人员说:“每天卖出去约2000斤的绿豆。”来购买绿豆的顾客说,夏天到了,经常购买绿豆,做绿豆粥等消暑佳品。
      另外,冷饮和运动饮料虽然促销力度不大,有的甚至维持原价,但是销路依然走好,一运动饮料销售人员表示,销量是其他季节的3—4倍。在卖场外的肯德基内记者发现,用餐的顾客不多,倒是多了不少 “蹭凉一族”。

浦南医院:80个补液座,座无虚席

      走进浦南医院门诊部,80个输液位座无虚席,大部分病人患上了“高温”病。一些体质不好的人容易因气温升高而缺失水分,一些肠胃不好的人吃了过多油腻食物 导致拉肚子。门诊部陈主任提醒人们,高温天气需要补充水分,尤其世博期间,早上去观博之前一定要吃早餐,切不可为了赶时间排队而忽略身体健康。饮食尽量以 清淡为主,观博前一晚应保证充足睡眠,好好休息。另外,观博时,室内空调低温和室外高温易对身体造成刺激,一定要注意调节。补充水分、保证睡眠、规律清淡 饮食,度过一个健康夏天。

图书馆:今夏好去处

      “天气太热了,图书馆里凉快,还能学知识!”家住杨高路的吴老先生,几乎天天来图书馆看书。天气炎热,很多市民朋友 和吴 先生一样,会选择来图书馆看书,学知识的同时还能避暑。
      位于前程路88号的浦东图书馆,2010年6月18日开馆对外试运行,正好赶上了上海这波“热浪”。适逢暑期,图书馆二楼的少儿图书借阅室就成了孩子们的宝地,很多孩子都来这里做功课、看书。
      除了门类齐全的书籍,良好的阅读氛围,地下一层的咖啡吧,阅读桌上的电脑、小台灯,一系列服务设施的完善使这里成为夏日好去处。

点评:这篇报道的原稿及下面的发表稿,我都不太满意。
先要说的是原稿的标题——“走进高温天”——笼统空洞,毫无内容,读者不知所云。发表稿中,编辑重写了一个有具体新闻内容的标题。这些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新闻编辑学”课堂上有过详细讲解和多次练习,但有些学生还是掌握得不扎实。
这篇报道质量不高的关键是:新闻内容单薄,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很少。问题出在:采访对象单一,采访角度老套。这三个方面的所谓报道,其实是尽人皆知的,几乎算不上什么新闻。——

修改后上版面稿件:

地铁里前胸贴后背 卖场日销绿豆1吨
(2010-07-23 )实习生 谢瑶 何贤慧 赵越

      出梅入伏,酷暑真的来了!昨天,浦东气温达到了35.4摄氏度,地面温度逼近50摄氏度,滚滚热浪扑面而来。本报实习生兵分三路,来到地铁站、大卖场、图书馆和医院,感受今夏“热度”。

地铁:“喘不过气来”

      “简直喘不过气来”。从地铁2号线科技馆站“挤”出来,李小姐已是满头大汗。上午8:00,她在人民广场站上车时,车厢内已十分拥挤。到了陆家嘴站和上海科技馆站,客流依然“汹涌”。在临近车门位置,乘客几乎都前胸贴后背。
      连日高温,上班族纷纷“钻”入地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拥堵。尽管运营方采取了限流措施,但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地铁依然是上班族出行的首选。

卖场:消暑食品热卖

      在各大卖场,运动饮料、冷饮和绿豆等消暑食物,随着气温升高而热销。
在家乐福联洋店,清凉茶饮、粥米、绿豆销售最旺。工作人员说,每天卖出绿豆1吨左右。而冷饮和运动饮料的销售量,也达到了平常的三四倍。

浦南医院:补液室坐满人

      在浦南医院门诊部,80个输液位座无虚席,大部分病人患上了“高温”病。有的因气温升高而“缺水”,有的因贪美食而拉肚子。
      门诊部陈医生说,这几天,门诊量比平时提高了2成,一早门诊室前便有人排队候诊。他提醒市民,高温天气人体需及时补充水分,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如果去参观世博会,早上一定要吃早餐,观博前一晚应保证充足睡眠,好好休息,以提高“抗热”能力。


 

原东方网博客浏览记录:

类别:新闻业务练习课堂 | 浏览(2083) | 评论(6) | 评分(0)
网友评论:
1.
网友:
Moser
2012-03-21 22:47
有意思!
 
2.
网友:
Matlock
2012-03-21 03:45
有意思!
 
3.
网友:
贤贤
2010-09-01 17:05
高东老师,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有遇到过很多困难,当然也收获不少,尤其是报社老师的指教很多都是在课堂上你对我们有要求过的,感觉特别亲切。在实习时,遇到困难时,总感觉自己似乎在社会上跌爬滚打了很多年一样,伤痕累累。特别想念在学校的日子。也特别想念你的课堂。
 
4.
网友:
青青一瞥
2010-08-27 09:33
虽然老师和学长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觉,他们在酷暑下仍然去努力工作的精神很让人佩服,专业能力是可以慢慢提高的!我很惭愧,今年暑假,关于专业,我并没有为之做过什么……
 
5.
网友:
云中龙
2010-08-26 05:29
 
6.
网友:
云中龙
2010-08-26 05:26

呵呵。。。看了这两篇稿子,发现作者的问题在于新闻价值判断力的有限和新闻眼运用能力的差距上。什么是新闻?与众不同的是新闻,所谓“狗咬人 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记者出去发现的东西必然是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变动的。作者写的稿子,显然有新闻价值判断力的问题, 同样是护士,女护士哪怕再辛苦,再技艺高超,我想其他医院也都有,而男护士确是一个亮点,要是我肯定就放弃女护士,专门盯个男护士了。至于第二篇的几个地 点,我觉得是新闻眼使用不佳的原因。同样是地铁站里,我发现的是新增了许多站台工作人员,为的是分流头脑发热直往上冲的乘客,以往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卖 场,我看到的是运输商品的搬运工人集体在冰柜前纳凉,在医院,我看到的是去肠道科的人越来越多了,估计是龙虾吧。



总而言之,我觉得,写新闻稿子,看到的比问道的重要一些,当然了,看到了东西最好是上去问一问。要是一篇稿子里有细节,有人物的活动,有现场的描写,外加语言,那就肯定是一篇好稿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