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大连大学师德专题培训班的课程学习,听了授课专家和老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收获颇丰,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对师德问题不断深入的思考,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新的认识,和大家一起分享。
随着师德建设学习的深入,自己不断思索这样几个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何以为师?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关于教师的角色,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以后多以儒为师;西方古代的学校则以国家委派的官吏为师;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学校,教师大多由神职人员担任。虽然教师角色不同,但由古至今的共识就是作为教师想发挥好其职能,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精通教育科学,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采集集成化、信息传播闪电化,信息规模激增的全球信息共享与交互时代,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单一,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再唯一。面对如此复杂的教育环境,业务技能的强弱已不再是评价教师优劣的头条标准,而作为价值取向的引导者——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至关重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内涵,诠释了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传道授业,师德为先,作为教师始终都应该铭记的是“修身立德以为师”。
修身立德是教师这一职业素质的首要要求。
教育既是一种传播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塑造精神的历程。而教师则是教育活动中的承载者,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业务上的导师,生活上的长者,是道德上的榜样。教师对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来说极其重要,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决定着受教育者的素质,可以说教师的素质是一个民族未来的承载。教师素质不仅是教学能力和水平高低,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教师身上那些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深远影响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道德素质。
师德不仅仅表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上,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行为就是一种教育,所谓言传身教。有人把学校比作加工产品的工厂,但是教育输出的结果是人。人是社会各项活动的主宰,人的质量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速度等一切问题。如何能培养出对社会、人类发展有积极作用和贡献的人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师作为人的培养过程的承载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给学生们做楷模,做他们道德成长的典范。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人格魅力低下,不仅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取得学生的信赖、取得好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这等于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人才德行的隐患。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肩负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重任。
“修身”为要,“正心”为首。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儒家的最终思想意志,“修身”拥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的首要修炼。“修养”一词,是对人的行为举止的评价。“修”更多倾向于锻炼、学习和提高;“养”则更强调培育、涵养和熏陶。从表面上看,修养体现在人的仪表风度,言行举止上,更多的是“修”。而实际“养”才是一个人内在心灵的体现。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灵的涤荡和加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勤奋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高尚的德行。
论语有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不难看出,教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魅力引领,才是让学生欲罢不能的精髓所在。伟大的人格,源自不断地修养。因此,修养在于坚持不懈地努力,是长期的自我磨炼,乃至是终生不辍的课程。
“立德”树人,“入心”方坚。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功过是非,言之凿凿,不管在任何时代这些都是良好道德标准下的行为表现。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建立顺应时代发展,填补社会饥饿态的道德体系至关重要。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职业职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就必须修身养性,尊道崇德,才能处处为人师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流于表面的影影绰绰禁不起时间的洗刷,彷徨权衡的尔虞我诈当不起为人师表。
德行,只有从内心里认知深化才能有所作为,只有从内心里赞许肯定才能有所成就。“入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洗脑式遵从,而是在长期的成长历练,教学实践中潜伏进内心的。这种强大的人格引力不会在任何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妥协坍塌。作为行为典范的教师,不仅需要“立德”更亟需“入心”。
正己正人,博爱宽仁。
“己不正,何以正人?”作为教师,因为要正人,所以更应先要正己。《学记》有云:“善教者,使其继其志”,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让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其继承教师的心智和品行。诚然教人者教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反映了我们是什么样的教师,而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学生是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教师如若一味守旧只能脱离教育环境,顺势而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修身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境界是什么,我的理解要博爱、坦荡、宁静、寡欲。博爱,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要历练自己的美好心灵,对社会、对人、对事业、对岗位、对自然、对生活,对天地万物充满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施人以爱,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爱的行为,才会对学生的成长有一颗宽容的心。教师更要修炼自己,要有博大胸怀,坦荡做人,清白做事。教育还须有一个清静的环境,教师要有一颗淡泊名利、宁静的心。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只要你在业务上勤奋,你就会变得博学;只要你勤俭节约,你就会富裕;只要你清心寡欲,你就会健康;只要你行善积德,你就会心情畅快。只要你这么做了,至少会有取得这些成就的机会。”
关于教师的责任,很多人都懂,也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自觉修养的重要性。但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要做到博爱、坦荡却很难,要做到宁静、淡泊就更难,毕竟教师也只是普通人,也有着大众的七情六欲,有着活在现世里各种的“纠结”。但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一名教师,修养的重要性就显得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既然选择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承担起“为人师表”社会责任,就必须修身养性,正心立德。修身则道厚,道厚则业精,师厚德则人崇,人学丰则师表。
史烟飘过,回看今朝。三尺讲台上下求索,修身立德以为人师。愿以此文与同行共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