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十:轧村乡(27座)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
1、太平桥,骥村村胡家坝桥自然村东,南北向,民国4年重建
轧村位于本市东北,东南界东迁,南隔运河与塘南公相望,西南连晟舍,西接织里,北至太湖,东北界漾西。政府曾驻地轧村自然镇,西距湖州20公里。总面积约2 7平方公里。解放初,该辖区属轧村、骥村两乡及漾西、常乐两乡的一部分,
1956
年合建为轧村乡。1958
年,
轧村、织里、义泉三乡合建为太湖公社,该辖区设为轧村、骥村两个生产管理区。1961年,
太湖公社划分成五个公社,
该辖区建称轧村公社,
以驻地得名,
沿用至今。地处太湖之滨,境内河港纵横交错,轧村港从南流经境内,经洑溇港北入太湖, 1964年、1 9 6 7年曾先后两次拓泼。此楼港不但交通有使、水产有利,而且在降水季节,可分洪入湖,排除涝灾;干早年岁,可调节湖水南流入运河,解除两岸旱情,作用巨大。
轧村,位于湖州东偏北2 0公里。坐落于轧村港两岸,北近太湖。相传古称王家庄,后又以轧村港为洽东、洽西。当地传称宋高宗南渡后曾夜泊于此,闯织布机扎扎之卢,因有轧村之名。然而并无宋高宗至此之史实。梅林港,据传,古时梅林港两岸梅树成荫,村民多以植梅为业。抗三圩位于织里东偏南3 . 8公里。考各圩之名定于宋。抗三圩,其全称应是"抗字三圩"。"抗"作为字,无实际含义,据传,系取《千字文》中一字定为圩名。抗三圩附近有抗一圩、抗二圩、抗四圩及抗五圩。沟渠相问,其地相近。村以坐落之圩名为名。孟婆兜位于织里东北 5 . 5公里。当地传称原名孟母兜,因有一妇效"孟母三迁"训其子,而有此名。据查,戴山曾有孟姓大户,因有孟婆兜、孟乡港诸名。
轧村现保存有古桥27座,其中上林村西上林自然村中安仁桥还未踏看。
2、第一桥,轧村村野鸭坝自然村北面旷野中。南北向,咸丰年间重建
3、东章桥,增圩村王母兜自然村东100处,清代中晚期
4、观音桥,轧村村齐家湾自然村偏北处。东西向光绪己亥年,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重建
5、观音桥,曹家簖村南桃寺塔自然村中。南北向,光绪13年重建
6、广济桥,轧村村方桥头自然村。东西向,清代晚期重建
7、广平桥,轧村村北桥头自然村,南北向,明正德11年
8、郝家桥,骥村村陈家兜村东北 1000米处旷野中。南北向,民国14年重建
9、后城桥,骥村村后城桥自然村中,南北向
10、蒋店桥,潘塘桥村蒋店桥自然村东侧。南北向,1951年重建
11、晋寿桥,潘塘桥村盛家桥自然村东侧。东西向,同治11年冬十月重建
12、俊秀桥,孟相港村茹家埭自然村北面,南北向,初步判定为民国重建
13、里美桥,轧村村齐家湾自然村东200米处。东西向,光绪12年重建
14、两家桥,潘塘桥村两家桥自然村东南侧。南北向,民国37年重建
15、梅林桥,圩墩村梅林港自然村。东西向,光绪6年重建
16、邻睦桥,轧村村齐家湾自然村南部。东西向,光绪己亥年,光绪25年,公元1899年重建
17、宁祉桥,曹家簖村汤宁祉自然村中。南北向,清代早中期
18、潘塘桥,潘塘桥村潘塘桥自然村。东西向,道光26年秋七月重建
19、仁寿桥,上林村乌家墩自然村。东西向,光绪18年重建
20、圣堂桥,骥村村东港埭自然村中。东西向清代末期
21、石前桥,曹家簖村孟婆斗自然村旁,光绪10年重建
22、万安桥,石头港村石头港自然村北面野外。东西向,光绪21年重建
23、西庆桥,港西村西侧200米处。东西向,清代中晚期
24、锡蝦桥,石头港村南湾自然村南部约400米处。大致南北向,民国建
25、咸兴桥,香圩墩村梅林港自然村北100米处。东西向,中华民国17年重建
26、长庆桥,上林村诸家荡自然村中。南北向,光绪21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