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2020-08-07 13:52:25)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磁县鼓楼,位于县城鼓楼大街与中山路相交十字路口,坐北向南。楼基为长方塔形土台,长四十六米,宽三十米,基高八米,外用青砖砌成。中间一条南北券道,不仅可以通车马,而且夏季凉爽。南面券上石刻“景嵩”两个大字,古朴苍劲;北面券上石刻“拱极”两个大字,浑厚凝重。楼基上48个陴垛密布四周中间建有楼阁,上下共分三层,每层高一丈有余下两层均是外柱内墙,墙柱间隔数尺成为走廊,顶上有琉璃筒瓦覆盖,下有华丽门窗,四角飞檐突起最上层为歇山顶覆以筒瓦,南檐下有一匾,上书“畿南第一楼”。

磁县鼓楼最早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嘉靖《磁州志》记载为磁州千户陈泰建,后台基存楼弃。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州章启原址重建。康熙《磁州志》记载:“筑土垒石为高台,下留深衖(巷)通车马。台上建重楼三间,左右钟鼓楼各一间,为一城壮观。”当时磁州属河南彰德府辖,地处中原,故名“天中第一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八年(1699年),知州任塾和蒋擢先后修葺。雍正年间,磁州改属直隶,畿辅之地,又有“畿南第一楼”之称。民国十三年(1924年),县长刘孟杨劝募重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鼓楼东西建平房共六间,改名为“中山楼”。随后于其上建中山图书馆、时闻简报社、无线电收音处。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新民会在鼓楼上设新民茶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磁县解放后,因战局不稳,将鼓楼拆除,仅存楼基。

历史悠久的古城欣逢盛世,历尽沧桑的鼓楼辉煌再现。1995年,县政府拨款130万元重建,使鼓楼重现当年雄姿。重建的鼓楼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台基古朴庄重,阁楼富丽堂皇。新老建筑技艺融汇其中,历代名家书法荟萃其上,凝聚了古磁州人文历史,展示了新磁县人民智慧鼓楼广场围绕在鼓楼周围,有宽大的椭圆形公路环绕在广场外围,东西步行街从楼前穿过,南北拱门连接鼓楼前后大街,广场中心商家云集,热闹非凡。

外地游客前来观瞻,只是登台大门紧锁,只好环绕欣赏鼓楼雄姿,不能登高凭眺古城景色,再则穿越楼下那狭长的券洞,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古老气息。偶尔开放,登临台基之上,楼前广场嘈杂,四街商铺林立,昔日的繁华胜所,今日的喧嚣之地,只是少了些许古迹之地那种肃穆静谧的文化氛围。而台基上气势恢宏的高大楼阁,作为展示磁县历史的博物馆,形同虚设。古老的文化掩映在一片奢华的背后,甚是惋惜。

    承载磁县厚重历史的鼓楼,其规制远超洪武之治,逾越康乾盛世,再次成为磁县标志性建筑矗立于冀南大地。今属河北的磁县鼓楼,新时代“冀南第一楼”,名副其实。1995年《重修鼓楼碑记》称颂:屹立近五百载,高踞云中,雄震滏阳,终成州之标志、民之丰碑!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民国《磁县志》载鼓楼照片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民国时期的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解放前磁县鼓楼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嘉靖《磁州志》


[转载]磁县地标——鼓楼
民国《磁县志》

参考资料:嘉靖《磁州志》、康熙《磁州志》、民国《磁县志》、2000年《磁县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图片的朋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