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
大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55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2020-08-04 15:22:13)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概述】    
    礼贤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魏县境内。
古称魏台,故址在魏县旧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东南。明初,县治毁于漳水,遂移治五姓店(今魏城镇),魏台亦渐趋荒废。嘉靖间知县陆柬改筑魏台于外城东堤上。万历十九年,知县梅守相建奎光塔于上。清代改称礼贤台,并屡有修葺。至民国,礼贤台奎光塔尚存。解放后,台塔俱毁。
    2010年,礼贤台移于魏县城东北五公里重建。新建礼贤台地处北环城路与新定魏线交叉口(交叉口是一个转盘),顺东风渠(今改兴源河)西岸北行两公里即到。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魏县礼贤台位置图
名称由来
    魏县礼贤台之名称,出自战国魏文侯礼段干木这一典故。
    魏文侯求贤若渴,筑台招贤纳士,故名礼贤台。战国吕不韦著《吕氏春秋》记载: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姓李,名克,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其数名好友先后为将,唯段干木清高隐居。魏文侯弟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他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期间,车夫问其故,文侯曰:“我富于势,干木富于义”。成语“干木富义”即源于此。周安王六年(前401),秦国欲伐魏国,出兵至阳狐。有人劝秦王说:“魏君礼贤下士,有段干木辅佐朝政,国人上下团结一致,万万不可轻举妄动”。秦王遂停止对魏国用兵。
    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开创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雄才大略辅政安邦密不可分。礼贤台是魏文侯访贤、礼贤、敬贤之历史见证。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战国末(秦)吕不韦著《吕氏春秋》记载

历史背景
    考诸典籍,明代以前魏县无有魏台及礼贤台之记载。关于魏县魏台的最早出处见于明正德《大名府志》卷九古迹:魏县魏台,相传魏文侯所筑。
    明正德《大名府志》所载“相传魏文侯所筑魏台”,考无出处。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载:洹水(故治在今魏县西南),旧县,苏秦令六国之将相会盟于此水上,即此。据此,魏台恐为会盟台之讹。
    明代隆庆年间,魏县进士郭思极撰《重建魏台记》,详细记载了魏台的历史渊源:吾邑古有魏台,父老相传以为其地即乡者段干木所庐,而文侯所式焉者也。其时因台焉,迨岁久远,台榭遂以芜没不存,仅仅遗一土基耳。梅侯来侯,以公暇登眺其上,四顾踟蹰,怅然曰:胜览哉!夫台何以魏名也,客进曰:“是乡者魏文侯式庐处也,故名。”侯洒然异之。夫(段)干木古之守清道而抱雄节者也,可令其高踪湮没不传,与荒原断陇无异。遂令乡之人不知乡之先有贤人君子如彼也者。可为尸祝,则我亦浅乎,为丈夫矣矣。且今日圣天子在上,求贤若渴,魏之人文复籍是以兴,则我又何难。于是捐俸倡众,饬材鸠工,丞举厥事。始于万历辛卯(十九年)之二月,越六月而事竣。台之中为堂,堂之后为塔,塔之稍次而东西各为小室。巍如焕如,昔何颓落之甚,而今乃壮丽也,盖雄于观哉!…… 
    明御史郭思极所言“父老相传其地为段干木住处,因魏文侯于此访段干木而称魏台”,则更是谬误。文献记载,段干木隐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魏文侯都安邑(今山西夏县),皆在山西境内。唐贞观元年,卢士牟撰《段干木庙记》载:陕之芮东有祠署于道,曰魏文侯师段干木庙。魏文侯礼段干木在今山西,典籍多有记载,稽考有据,言之凿凿。然魏文侯礼段干木魏县之说多见于明清魏县方志,多为传说,无有说服力。
    清代,魏县魏台已逐渐改称礼贤台。
    清康熙十一年魏县知县毛天麒《
游魏台记
》:
昔日毕万始封于魏,至十叶,徙治大梁,则文侯之时,洹水固魏都也。以故县治东南二里有所谓礼贤台者,至今魏然独存,相传以为文侯与段干木事。魏县知县
毛天麒所言“毕万封于魏者”,历代学者大都认同在今山西。至于“洹水固魏都”之说,则考无出处,至今在今魏县洹水故城(今魏县村)也没有重大的考古发现用以佐证。
    清康熙《魏县志》记载,魏台,明嘉靖间知县陆柬补筑治东南外城上,建亭为礼贤馆。万历十九年(1591年),梅守相任魏县令期间,重筑礼贤台,并建奎光塔于其上。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清康熙二十一年魏县县城图,魏台位于城东南外城
    康熙《魏县志》县城图已明确标出魏台位于城东南角外城。
    雍正《魏县志》卷一古迹记载:礼贤台,魏文侯礼段干木处,久被漳水冲没,明嘉靖间知县陆柬补筑治东南外城上,建亭为礼贤馆,万历间知县梅守相以堪舆家言于亭北建奎塔,高耸摩空,作文笔峰。都御史郭思极记。以后科第联绵,似为有验。国朝顺治九年知县孙鸿儒重修。康熙十二年知县王清彦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马襄重修。魏县古“洹阳八景”之“回隆古庙”改为“高馆礼贤”,礼贤台遂成为魏县名胜。
   清乾隆魏县举人崔述,历任上杭罗源知县,清朝著名的考古辨伪学家。崔述常居魏县礼贤台下,专心写作,著述颇丰。所著《考信录》一书,具有较强的疑古思想。《考信录》卷一《礼贤台新居记》记载:礼贤台者,魏之故老相传以为文侯馆段干木之故墟也。南倚郭,北望城。其前则漳水环郭而东折,岸狭流驶,林木蓊蔚。其上则敞亭三楹,矗塔数丈,左右房序庖湢之处悉具。后则湖水回环,周十余里,城处其中若岛屿然。湖中植荷数顷,夏秋花发,香满亭内。雨后启轩,则太行诸峰蜿蜒起伏,毕列槛外,柴门烟井,历落于芦洲蓼渚间。亦可谓魏城之巨观矣!乾隆丁丑,城没于漳,官舍民庐椽薪壁砾,而台亦就荒。又八年,予始卜居来此,亭榭轩槛已无复有存者,惟孤塔岿然插云及柏下断碑数片而已。
    清乾隆时期,崔述目睹礼贤台由盛转衰,并详加记载。可是,对于礼贤台之来由,直言“魏之故老相传以为文侯馆段干木之故墟也”。堂堂考古辨伪学家,对于礼贤台的出处也是莫衷一是,不置可否,未加详尽考证。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民国魏县礼贤台奎光塔影像
    至民国年间,已有学者对礼贤台质疑。民国《大名县志》卷三十载:礼贤台,在旧魏治东南隅,《府志》谓魏文侯礼段干木处,前人题咏或诗或文,直作逾垣之地。考段干木隐处曰虞原,在山西蒲州南三十里麻谷山下【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与直隶魏县无涉,此台乃强相附会。
    建国初期魏县礼贤台和魁光塔尚在,后台塔俱毁。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建国初魏县礼贤台和魁光塔
 【今日礼贤台】  
 
    2008年,
礼贤台移于魏县城东北五公里重建。
魏县县委、政府及广大干部、职工,
勇挑重担,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聘能工,请巧匠,挖地为池,积土为台,夜以继日,精雕细琢,机器轰鸣,数月鏖战,礼贤台遂复现于盛世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礼贤台鸟瞰
    2010年,魏县礼贤台竣工典礼。新建礼贤台位于县城东北漳河湾(环城渠)与兴源河(东风渠)交汇处,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梨乡水城”建设重点工程。为挖掘深厚的魏文化,规划建设礼贤台仿古建筑,并顺势开挖125亩的墨池湖,形成西有漳河湾、东有兴源河、南北有墨池湖的景观。该项目总投资1.096亿元,占地20亩,总高度26米,基础平台高14.19米,东西长96米,南北宽69米。台上是高12米的主峰台,东西长39米,宽29米,四周板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用仿古砖装裱,主峰台上建仿古房屋9间,凉亭2个,立石碑4块,礼贤台东南角跨兴源河处建铁索吊桥1座,西南角建一石拱园林桥,墨池湖中间建梨花仙子汉白玉雕像及杜朗雕像各一座。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魏县礼贤台与梨花仙子雕像
    镶嵌于礼贤台南侧《重修礼贤台铭记》叙述:
    昔礼贤台者,魏之故老相传,乃九州礼贤下士之标志,开华夏尊礼崇儒之先河。肇建之史,先邯郸丛台二百余载;众口之誉,与铜雀、冰井、金凤三台齐名。
回溯春秋战国,群雄逐鹿中原,文侯都魏,欲成千秋霸业,秣马厉兵,广纳贤士,慕魏人段干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数次拜谒,过闾而轼。段干木恶兵戈、好田园,耆()诗书,志清高,屡屡逾垣而走,避而不见。魏文侯欲彰其诚,乃于魏之东北(误,考应为东南)郊筑高台一座,名曰礼贤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段干木应邀登台,畅谈经国济世之策,魏文侯拜之为师,礼贤建,儒学兴,创西河学派,汇文化中心,四面贤士纷至沓来,八方俊彦云集而至,魏国之势如日中天,七雄之局遂成鼎立。
   原本魏县魏台,先邯郸丛台二百余年,且与铜雀、冰井、金凤三台齐名。然遍览明代之前诸典籍,魏都、魏台、礼贤台不见经传。而居于魏县西北百余里之赵都、邯郸、丛台,历古及今,史料详尽备至,
台基仍存原址,毋庸置疑。再看位于魏县西南百余里之魏都、邺城、三台:
一篇《魏都赋》,流传天下,洛阳纸贵;
曹魏筑三台,历代赞颂,不惜笔墨。
    魏县礼贤台实乃一介
传说,于今坐实魏县,成为当地文化精品名牌而大力传播。
观今之礼贤台,处漳河湾之要冲,居古梨林之腹地,台高26米,似拔地而起,如中流砥柱;墨池湖碧水萦绕,偎依其旁,铁索吊桥横跨兴源河,若长虹贯日。拾阶而上,历经数匝,及至台顶,豁然开朗,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对月临风,脱尘出俗。楼堂馆阁檐牙高啄,古朴而雄伟;人物雕像仙风道骨,栩栩而如生。春望花海如潮,夏临天蓝水碧,秋来梨果飘香,冬到瑞雪苍茫。追古扶今,乃悟文侯求贤若渴之挚情,深感前贤成就霸业之雄心,更叹今人改天换地之壮举!
[转载]魏县礼贤台的前世今生
                                                                                       魏县礼贤台

    今之礼贤台,正如明魏县进士郭思极所言:故是役也,表幽贞之概,则谁不切高山之仰也;辟文明之风,则谁不奋斗山之志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录清乾隆大名县贡生成诚《题魏台》一首作为结语:

文侯分晋版图开,今古苍茫剩劫灰。

此地人传干木宅,当年谁筑礼贤台。

柳垂断堰鸟巢冷,草长荒城雁阵哀。

漫道游踪殊昔日,滔滔漳水去还来。

   
  • 【参考文献】
  • 1.    [战国]吕不韦 编,刘亦工 译 .吕氏春秋:崇文书局,2016
  • 3.  (明)石禄修 唐锦 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9 正德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63
  • 4.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 5.  (清)马襄.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53册)雍正魏县志 :上海书店,1996
  • 6.  (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中华书局,2006
  • 7.  (清)李尚斌.康熙魏县志: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 8.  (民国)张昭芹 程廷恒.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59册) 民国大名县志:上海书店,1996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