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姑苏访井记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在的苏州较好地保存了旧有的街巷格局,街巷和河道纵横交错间充满着各种传统生活元素。行走再苏州的大街小巷,或者背街僻弄里的老宅小院,水井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姑苏你总会遇到残颓的旧屋,班驳的路面,还有路边不经意间的一口古井,以及古井沿上深深的绳痕。
苏州素有“人家尽枕河”之称,但井水依旧是过去苏州人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因为河水不稳定,易污染;而井为深层地下水,比较稳定,水质也较好,也不易污染。俗语中有“井水不泛河水泛”的说法道出了井水的优势,在古代很过古井都被称为泉水,更说明井水水质之优良。苏州到处是叫做泉的古井,流地流泉在石板街,源源泉在天库前,坎泉在史家巷,松寿泉在海红坊,福寿泉在仓街,神道街有觉海泉,石匠弄有拱星泉,大柳枝巷有乾隆古井,书院弄有益寿泉,申庄前有康济泉……此外,水井还是灭火用水的重要来源。《吴门表隐》中有记载:“古七井里即齐门路,自跨塘桥直北至齐门,有古井七口在路旁,以压城中火患。”可惜,这七口古井未得幸存。
据记载,到清代,人口不足20万的苏州城区有井2万多口。平均不到十人即拥有一口井,足见井对苏州人的重要性。苏州建城历史不过二千多年,但据考古发掘,苏州地区水井的历史长达有五千多年,1974年澄湖围湖造田,发掘出五百多口水井。《吴郡甫里志》有这样的记载称:“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
2001年在独墅湖中又发现了一个古井群,总数超过500口,跨越时间从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800年前的宋朝,虽经几千年,仍保存完好,展现出了古井的演变历程,成为记录先民遗踪的标志物。
纵观苏州水井,大致可分为公井和私井,公井多处于街旁巷隅路口桥边,多属公用的官井、义井。还有为数更多的私有水井深藏于老宅园林之内。官井为当年官方所挖,如清代的“自治局官井”、“周急局官井”。义井为社会人士捐建或民间集资开凿,市民公社井即属后者。打井在过去其实是一件造福邻里的善事。苏州人挖井是为了积德,水井在佛家教义中常被用来喻事说理,并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也因此具备了普渡众生,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乡绅富贵人家或因得子、或因及第、或因高寿,需要感恩上苍、发愿行善,都会捐钱请人打井,所打的井就被称为义井。嘉道时期被称为吴中首善的潘曾沂,感于当时河水污染渐趋严重,便劝人们饮用井水,并于咸丰二年,其去世的那一年,在城中“浚凿义井四五十处……是夏适亢旱,居民赖以得水获利者无算”。同治十二年夏,“吴郡亢旱不雨,河水臭涸,城中一带居民乏水,民生不便……幸赖潘东园部郎,相度地势,乃于观前吉祥寺门口,独出己赀,倡浚双眼官井,深三丈余,宽二丈一尺,名曰望雨泉,以赀里中汲水”。
井是妇女生活的舞台,井台记载了妇女的生活,女人与井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为已故妻子超度亡灵而凿井,为苏州流传的风俗,使故人时时活在世人心中。苏州西泮环巷井栏石刻铭文:“孝夫某为亡妻何氏四已娘,嘉泰元年正月。”西美巷井栏石刻有“孝夫某为盲妻黄氏十四娘,嘉定十七年十二月”。丈夫悼念亡妻,为什么要在井栏上刻字为记呢,也许井台是亡妻生前淘米浆洗的地方,为了使亡妻不被世人忘记,为了夫妻的结发之情与调羹之恩。 亨泉是苏州最有名的古井之一,它的井圈上刻着“超拔幽魂去,刊题施姓名。井资功德水,法界永□□”。这眼井便是为了超度一个产妇的亡灵魂而由众人集资,并由泗州寺的僧人明叟主持开凿的。据《吴县志》记载,苏州城里这类为超度难产妇女亡灵的水井有十八口之多。义井的功德是为后人造福,可以世代相传,享受先人福泽。而捐资凿井,又往往为了超度亡灵,早升天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井被废弃了,但它的名字却深深刻在曾经驻过的土地上,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苏州有很多地名是以水井的名称命名的,如王天井巷、北双井巷、大井巷、泗井巷、井亭桥浜等。大井巷即大酒巷,唐人于此酿美酒处。南双井巷原与北双井巷为一巷,巷因近旁有唐、宋时双井而得名,双井为一青石井栏,一黄石井栏,久旱不涸,水质甘洌。平江路古时称“十泉里”,有十眼终年不会干涸的古井。 “十全街”之名原为“十泉街”,因此地开凿十口水井而得。时光如流水,惟愿那些地名,还能微弱地提醒你关于井的记忆,以及那些年少时伴你成长的水井。
老苏州街小巷古井都藏有数不尽的典故与故事。苏州最有名的古井是松鹤楼的马蹄泉,关于这口井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苏州城像一只螃蟹,八个城门有八条街通向城外,这就是螃蟹的脚。城西相峙的虎丘和狮子山就是蟹的两只螯,玄妙观是海兜,松鹤楼菜馆里的马蹄泉(马蹄泉又叫海井泉,是苏州一口名井,人走到井旁跺脚拍手,井水就会泛泡泡)是蟹嘴,牛角浜的七星泉则是螃蟹脐水。看风水的人得出结论:蟹有脚就会爬,蟹一爬必有战争。于是有人废了蟹的两只脚,蛇门和匠门,让它行动不便。清末宣统年间,苏州城有了电灯,有人担心蟹见了火会躁乱,于是填了马蹄泉和七星泉,蟹没了吐纳,自然很快郁闷而死。
除夕夜 苏州人要祀井神,以往,苏州人的生活离不开井,更爱井,敬井。据说,井神无姓名观,容貌绝美,好吹萧,故名“吹萧女子”,苏州人也有呼为“井泉童子”的。除夕夜,当所有过年应节的菜肴、花生、瓜子等全部忙好以后,再次把家里的水缸都装满井水。最后的一件事情是把早就预备好的一个竹筛子倒扣在井圈上,再铺上红纸,在纸上再堆放供神的茶和酒及各色水果、糕点,名曰“封井”。然后,才是放关门炮仗,闭户息夜,等着过新年了。新年初一或者初三(必须逢单日),先在井边,点火焚烧印有井神图像的神纸,恭送井神归天廷。 苏州人传说,初汲的第一桶井水有防治眼病的功能。所以,此刻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井台旁边,无分长幼争相用手沾之拭目,期盼到老眼不昏花。清人张渔川有《封井诗》:“冰镜沉寒砌,银瓶卧晚阶。明年试初汲,昏眼要先揩。”苏州人祖祖辈辈都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水井边繁衍生息,井栏圈上深深的绳索印痕记载了苏州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这些代表古城独特文化符号的水井,正在渐渐淡出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了不断飘落的吴文化碎片。
苏州水井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苏州人特有的生活习性。在苏州以巷或街为单位,在井边聊天、乘凉,共同使用水井,水井边上是十分热闹的,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淘米汏菜,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蜚语于此起源交汇,这就是所谓吴门人家的市井生活。井的各种吉祥名称也反映出苏州人悠闲、细腻的生活习性,功能性强的水井美而不张扬。姑苏才子就留下了关于井的诗句:“宝琴已断凤皇吟,碧井空留”,“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宫锁西施井”。就连一些歇后语里也时常出现井的概念,如:“瘫子掉井里——捞起也是坐,老牛掉井里——有力使不上劲”。有关水井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词,如:前井、后井、市井、背井离乡等等,这些都是现在常用的词语,特别是背井离乡,反映了井对于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井就代表着家乡。古时候,苏州人离家远游前都要从井里挖取一把泥土带在身上。
1-2、平江路22号前,平江路思婆桥与寿安桥之间双井,双井并排,太湖石质圆形井圈。
3、平江路积庆桥边漱石泉,太湖石质六边形井圈
4、万斛泉“万斛泉”, 平江路228号门前,为“自治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申年。花岗岩井栏,内圆外六角形,雕有花纹,高50厘米,属高腰井栏。
5-6、仓街留韵义井,双井并排,花岗石质六边形井圈,沈惺叔建,民国二十三年。
7-8、仓街与小新桥巷转角处下坠泉,花岗石质长方形双眼井,民国二十二年陆季皋捐建。
9、小曹家巷墨云堂孙岳颁故居前水井,花岗石质八边形井圈,上书长洲自治局
10、颜家巷虚斋庞莱臣故居前水井,花岗石质圆形井圈
11-12、东大园双井,太湖石质,双井并排,一为圆形井圈,一为六边形井圈
13、建新巷仁德泉,太湖石质八角形井圈,井栏上深深的勒痕非常显眼,上书临南公社字样
14、胡厢使巷水井,镶嵌在墙壁里,太湖石质不明显的八边形井圈
15、大柳枝巷水井,圆形,太湖石井圈
16、通利桥西侧水井,圆形,花岗岩石质井圈
17、大新桥巷水井,巷子中央的水井,太湖石,最简朴的水井。
18、耦园偕隐双山厅与门厅之间院子里水井,圆形,太湖石井圈
19、耦园织帘老屋与藏书楼之间院子里水井,圆形,太湖石井圈
20、耦园无俗韵轩北院子里水井,圆形,太湖石,井栏外延有雕花,非常精致。
21、卫道观前潘宅礼耕堂观复院子门口的水井,六边形,太湖石井圈。
22、拙政园玉泉井位于拙政园中部主要景点远香堂东南角,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玉泉二字系文征明所题。
23、沧浪亭旱井,位于沧浪亭假山上,井中没有水,通假山山洞。
24、双塔罗汉院遗址碑廊前水井,外方内圆的井圈,有点像是柱础改造而来的,比较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