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姑苏访井记

(2020-07-22 11:56:48)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原文地址:姑苏访井记作者:偷蛋龙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现在的苏州较好地保存了旧有的街巷格局,街巷和河道纵横交错间充满着各种传统生活元素。行走再苏州的大街小巷,或者背街僻弄里的老宅小院,水井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姑苏你总会遇到残颓的旧屋,班驳的路面,还有路边不经意间的一口古井,以及古井沿上深深的绳痕

苏州素有人家尽枕河之称,井水依旧是过去苏州人最重要的生活饮用水。因为河水不稳定,易污染;而井为深层地下水,比较稳定,水质也较好,也不易污染。俗语中有井水不泛河水泛的说法出了井水的优势,在古代很过古井都被称为泉水,更说明井水水质之优良。苏州到处是叫做泉的古井,流地流泉在石板街,源源泉在天库前,坎泉在史家巷,松寿泉在海红坊,福寿泉在仓街神道街有觉海泉,石匠弄拱星泉,大柳枝巷有乾隆古井,书院弄有益寿泉,申庄前有康济泉……此外,水井还是灭火用水的重要来源。《吴门表隐》中有记载:古七井里即齐门路,自跨塘桥直北至齐门,有古井七口在路旁,以压城中火患。可惜,这七口古井未得幸存。

据记载,清代,人口不足20万的苏州城区有井2万多口。平均不到十人即拥有一口井,足见井对苏州人的重要性。苏州建城历史不过二千多年,但考古发掘,苏州地区水井的历史长达有五千多年1974年澄湖围湖造田,发掘出五百多口水井。《吴郡甫里志》有这样的记载称:陈湖,相传旧本陈州,沉为湖。迄今水清浅时,底有街井,上马石等物,舟人往往见之。” 2001年在独墅湖中又发现了一个古井群,总数超过500口,跨越时间从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800年前的宋朝,虽经几千年,仍保存完好,展现出了古井的演变历程,成为记录先民遗踪的标志物。 苏州街巷老宅里的现存古井的时间跨度由宋代到近代,以清末民初的居多。修井护井一直是古城的大事,光绪戊子年1888,清政府苏州的周急局为了保障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对当时城内的一大批公用水井进行了疏浚维修,统一更换了井圈。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也曾对苏州城内的古井进行过统计,当时发现有一万多口。解放初,全城还剩大约有九千多口。但到了2005年,苏州的文保部门统计不包括园林、风景区内的古井,市区只剩下639口。最近两年又陆续发现、统计了一些,估计有1000多口了其中大约只有30%还能正常使用,其他的基本都废弃了,而且偷盗古井圈的情况时有发生。1000多口古井,这数字依旧是让人惊叹和敬畏的。

纵观苏州水井,大致可分为公井私井,公井多处于街旁巷隅路口桥边,多属公用的官井、义井。还有为数更多的私有水井深藏于老宅园林之内。官井为当年官方所挖,如清代的自治局官井周急局官井。义井为社会人士捐建或民间集资开凿,市民公社井即属后者。打井在过去其实是一件造福邻里的善事。苏州人挖井是为了积德,水井在佛家教义中常被用来喻事说理,并被看作是功德的载体,它也因此具备了普渡众生,成为一种可以依托的身心归宿的象征。乡绅富贵人家或因得子、或因及第、或因高寿,需要感恩上苍、发愿行善,都会捐钱请人打井,所打的井就被称为义井。嘉道时期被称为吴中首善的潘曾沂,感于当时河水污染渐趋严重,便劝人们饮用井水,并于咸丰二年,其去世的那一年,在城中浚凿义井四五十处……是夏适亢旱,居民赖以得水获利者无算。同治十二年夏,吴郡亢旱不雨,河水臭涸,城中一带居民乏水,民生不便……幸赖潘东园部郎,相度地势,乃于观前吉祥寺门口,独出己赀,倡浚双眼官井,深三丈余,宽二丈一尺,名曰望雨泉,以赀里中汲水 民国时,沈惺叔为苏州保大钱庄老板,家住三茅观巷,因老来得子,发愿行善,在苏城捐建了18口义井,上刻着沈惺叔民国二十三年字样,表达行善求子的愿望,现尚存六口,分别位于仓街,禾家弄,洪元弄,专诸巷,十间头和小日晖桥弄。陶耕荪为母亲做寿,那年正逢干旱,为此他用得到的寿资用来凿井,以惠邻里。但苦于找不到适当的地方,当时冯桂芬的后裔知道后鼎立相助,出让祖祠照墙边的空地建井,留下了感人的《坎泉记》。

井是妇女生活的舞台,井台记载了妇女的生活,女人与井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为已故妻子超度亡灵而凿井,为苏州流传的风俗,使故人时时活在世人心中。苏州西泮环巷井栏石刻铭文:孝夫某为亡妻何氏四已娘,嘉泰元年正月。西美巷井栏石刻有孝夫某为盲妻黄氏十四娘,嘉定十七年十二月。丈夫悼念亡妻,为什么要在井栏上刻字为记呢,也许井台是亡妻生前淘米浆洗的地方,为了使亡妻不被世人忘记,为了夫妻的结发之情与调羹之恩。 亨泉是苏州最有名的古井之一,它的井圈上刻着超拔幽魂去,刊题施姓名。井资功德水,法界永□□”。这眼井便是为了超度一个产妇的亡灵魂而由众人集资,并由泗州寺的僧人明叟主持开凿的。据《吴县志》记载,苏州城里这类为超度难产妇女亡灵的水井有十八口之多。义井的功德是为后人造福,可以世代相传,享受先人福泽。而捐资凿井,又往往为了超度亡灵,早升天界。 

    市民公社是二十世纪初苏州特有市民组织,虽然没有真正实现市民的总动员,但毕竟建立了一种普遍参与的模式。百年后的今天,那残存的古井依旧,长满青苔的拱桥还在,它带给近代苏州的那一丝丝文明的气息,将会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苏州市民公社开凿的公井,遍布大街小巷,既方便市民清洁用水,也为消防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苏州《金阊区志》中写道:源源泉,在天库前西口,民国13年金阊市民公社重浚,并将品字形三眼井圈改成花岗石田字形四眼井圈。仁德泉在建新巷中段,临南公社刻字。观前街有一口市民公社公井,为宣统元年十月建造,井圈样式奇特。天宫寺弄内的仲英泉井,在井栏石题记中注明是临平(临顿路和平江路区域)市民公社为纪念前社长陆仲英而凿,说明市民对做过好事的人的怀念。    

    井栏,现在通常叫井圈,或者叫井栏圈。苏州文人对于井栏圈有着特别爱好。叶昌炽在《语石》一书中,对苏州的古井栏作了一番调查考证,得宋元井栏拓片十余通,其中以杉渎的亨泉、严衙前的复泉、画禅寺的方便泉等最为著名。顾震涛的《吴门表隐》里,多有对井阑石刻的记录。苏州井圈大多是以整条青石雕凿成井栏,留下的还有能工巧匠们雕凿的精美的图案或文字。井栏圈的设置,除了防止人掉入井里外,却成了苏州井文化的一种标识。人们在造型上赋予圆筒形,外方内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甚至还有更艺术性的匏瓜形,盂形,莲花形,须弥座形。有的还雕出狮兽神像,体现了人们在艺术方面的修养和取向,通常是天龙、莲花、兽头、云纹等吉祥图案。井圈雕刻不仅是为好看,为雅致,还有很多寄托,很多愿景,那些无声的雕刻,承载了大量的市井民俗心理。匠人常常在井栏上留下些东西,可能是井栏实在是太单调的缘故吧,最实用的是孔眼,有方便搬动的功用,其次是凿痕,井栏上常常有深深的凹痕,像及了绳索磨出来的岁月印记,不知是凿井之初便有呢,还是积年累月磨出来的。但据老石匠说大部分是匠人凿出来的,否则凹槽的位置也不会那样整齐划一。从形状来讲,井还可分单眼井和双眼井。古井只有一个圆形井栏,叫作“单眼井。古井建有两个并列的圆形井栏,酷似两眼观天,故名为双眼井。 一般我们见到的都是单眼井,甚少见到双眼井,然而在平江历史街区仓街的福寿泉、流韵义井、百龄泉等多处都是双眼井小孩喜欢在井边玩耍,所以有的井圈需要设计得高一点,以防小儿坠落,因此就有了高腰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井被废弃了,但它的名字却深深刻在曾经驻过的土地上,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苏州有很多地名是以水井的名称命名的,如王天井巷、北双井巷、大井巷、泗井巷、井亭桥浜等。大井巷即大酒巷,唐人于此酿美酒处。南双井巷原与北双井巷为一巷,巷因近旁有唐、宋时双井而得名,双井为一青石井栏,一黄石井栏,久旱不涸,水质甘洌。平江路古时称十泉里,有十眼终年不会干涸的古井。 十全街之名原为十泉街,因此地开凿十口水井而得。时光如流水,惟愿那些地名,还能微弱地提醒你关于井的记忆,以及那些年少时伴你成长的水井。

苏州街小巷古井有数不尽的典故与故事。苏州最有名的古井是松鹤楼的马蹄泉,关于这口井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苏州城像一只螃蟹,八个城门有八条街通向城外,这就是螃蟹的脚。城西相峙的虎丘和狮子山就是蟹的两只螯,玄妙观是海兜,松鹤楼菜馆里的马蹄泉(马蹄泉又叫海井泉,是苏州一口名井,人走到井旁跺脚拍手,井水就会泛泡泡)是蟹嘴,牛角浜的七星泉则是螃蟹脐水。看风水的人得出结论:蟹有脚就会爬,蟹一爬必有战争。于是有人废了蟹的两只脚,蛇门和匠门,让它行动不便。清末宣统年间,苏州城有了电灯,有人担心蟹见了火会躁乱,于是填了马蹄泉和七星泉,蟹没了吐纳,自然很快郁闷而死。 苏州城东仓街3l号前有一口洙泗泉,井栏为花岗岩,内圆外六角,雕有花纹。洙泗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代称,这多少印证了这个城市的文风之盛。

除夕夜 苏州人要祀井神以往,苏州人的生活离不开井,更爱井,敬井。据说,井神无姓名观,容貌绝美,好吹萧,故名吹萧女子,苏州人也有呼为井泉童子的。除夕夜,当所有过年应节的菜肴、花生、瓜子等全部忙好以后,再次把家里的水缸都装满井水。最后的一件事情是把早就预备好的一个竹筛子倒扣在井圈上,再铺上红纸,在纸上再堆放供神的茶和酒及各色水果、糕点,名曰封井。然后,才是放关门炮仗,闭户息夜,等着过新年了。新年初一或者初三(必须逢单日),先在井边,点火焚烧印有井神图像的神纸,恭送井神归天廷。 苏州人传说,初汲的第一桶井水有防治眼病的功能。所以,此刻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井台旁边,无分长幼争相用手沾之拭目,期盼到老眼不昏花。清人张渔川有《封井诗》:冰镜沉寒砌,银瓶卧晚阶。明年试初汲,昏眼要先揩。苏州人祖祖辈辈都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水井边繁衍生息,井栏圈上深深的绳索印痕记载了苏州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这些代表古城独特文化符号的水井,正在渐渐淡出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了不断飘落的吴文化碎片。

苏州水井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苏州人特有的生活习性。苏州以巷或街为单位,在井边聊天、乘凉,共同使用水井,水井边上是十分热闹的,妇女们在井边洗衣淘米汏菜,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蜚语于此起源交汇,这就是所谓吴门人家的市井生活。井的各种吉祥名称也反映出苏州人悠闲、细腻的生活习性功能性强的水井美而不张扬。姑苏才子就留下了关于井的诗句:宝琴已断凤皇吟,碧井空留古人行处青苔冷,馆娃宫锁西施井。就连一些歇后语里也时常出现井的概念,如:瘫子掉井里——捞起也是坐,老牛掉井里——有力使不上劲。有关水井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词,如:前井、后井、市井、背井离乡等等,这些都是现在常用的词语,特别是背井离乡,反映了井对于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井就代表着家乡。古时候,苏州人离家远游前都要从井里挖取一把泥土带在身上。

   行走在苏州古老的街巷,巷口老井的青石井圈外表已是坑坑洼洼,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记载了这个城市的岁月沧桑。古井附近的居民,随口便可以说出一段关于老井的历史,于是那些深藏在重檐叠楼里的老房子又一间间的鲜活了起来。如果说河道是苏州人的命脉,那水井就是滋养苏州人的乳汁。当钢筋水泥的隔阂让人们越来越冷漠,或者说当我们变得越来越自我的时代里,还有多少热情能感染我们呢?想来,能够感染我们的也许还是以前那井边的许多回忆吧? 城市不断在成长,小巷慢慢在退缩,当然还带走一些人的依恋。小巷是人间烟火之地,清晨,小巷在晨雾中醒来。你可以听见洗漱声、开门声、门轴转动吱吱扭扭的声音,这时巷中传来上井打水时,空吊桶撞击井沿的声音,空灵的撞击声,随着小巷的回音,带着水气,宣示了巷中居民一天生活的开始。 井边,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洗菜的、洗衣的、挑水的,全围在了井边,更是一些故事、传说、小道消息得以传播的地方。张家长李家短的话语在井边妇女们手中衣服的揉搓声中传播。 因为井的水是恒温的,每到夏天,居民便纷纷来到井边,露天铺席睡觉,席子密密麻麻,却从来没有人担心过人身安全和则产安全。居民之间有很强的互助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往往巷了单一家出了事情,整条街的人都跑过来出谋划策。井边的生活,是城市风貌,是本地世风。我们怀念的,只是那些于原始市井的生活,因为它那里有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而如今渐行渐远了!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2平江路22号前,平江路思婆桥与寿安桥之间双井,双井并排,太湖石质圆形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3、平江路积庆桥边漱石泉,太湖石质六边形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4万斛泉“万斛泉”, 平江路228号门前,为“自治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申年。花岗岩井栏,内圆外六角形,雕有花纹,高50厘米,属高腰井栏。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5-6、仓街留韵义井,双井并排,花岗石质六边形井圈,沈惺叔建,民国二十三年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7-8、仓街与小新桥巷转角处下坠泉花岗石质长方形双眼井二十二年陆季皋捐建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9、小曹家巷墨云堂孙岳颁故居前水井,花岗石质八边形井圈,上书长洲自治局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0、颜家巷虚斋庞莱臣故居前水井,花岗石质圆形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1-12、东大园双井,太湖石质,双井并排,一为圆形井圈,一为六边形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3、建新巷仁德泉,太湖石质八角形井圈,井栏上深深的勒痕非常显眼,上书临南公社字样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4、胡厢使巷水井,镶嵌在墙壁里,太湖石质不明显的八边形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5、大柳枝巷水井,圆形,太湖石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16、通利桥西侧水井,圆形,花岗岩石质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7、大新桥巷水井,巷子中央的水井,太湖石,最简朴的水井。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8、耦园偕隐双山厅与门厅之间院子里水井,圆形,太湖石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19、耦园织帘老屋与藏书楼之间院子里水井,圆形,太湖石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20、耦园无俗韵轩北院子里水井,圆形,太湖石,井栏外延有雕花,非常精致。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21、卫道观前潘宅礼耕堂观复院子门口的水井,六边形,太湖石井圈。

[转载]姑苏访井记

22、拙政园玉泉井位于拙政园中部主要景点远香堂东南角,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玉泉二字系文征明所题。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23、沧浪亭旱井,位于沧浪亭假山上,井中没有水,通假山山洞。

[转载]姑苏访井记
[转载]姑苏访井记

24、双塔罗汉院遗址碑廊前水井,外方内圆的井圈,有点像是柱础改造而来的,比较别致。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