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标签:
转载 |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 [转载]湖州古桥乡镇系列之三十:千金乡(34座)](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千金位于本市东南部,东连善琏,南与西南界德清县钟管、梅林、新联,西北邻溪西,北接新溪、石淙,西北距湖州25公里。总面积约4 2平方公里,该辖区旧为里城、金城及干金乡。解放初,建为城塘、金城、千金三乡, 1956年, 三乡合建为千金乡。1 9 5 8年属善琏公社。1 9 61年,善琏公社划分为四个公社,该辖区建称千金公社。社名由驻地千金得名。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 "千金市在县东南六十里","宋为千金墟","汉吴王濞铸钱于铜岘山,置库于此,故名。"属平原水网地区,河港密如蛛网,水道交通及排灌均便,土地肥沃。千金在后来大规模乡镇合并中没有涉及,还是保持着1961年以来的辖区范围,现在跟南浔、练市、菱湖、双林等大镇相比属于面积较小的乡镇。但千金保留的东部水乡的环境、民居、民俗方面是非常丰富的,民居非常有特点,传统民居保存的数量也比较大。可看、可拍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因此行走千金的速度特别的慢。三年内陆陆续续地走了有九次之多,才把千金的古桥走全。确实千金保存的古桥数量也多,共计有34座,单孔石拱桥只有2座,其余均为梁桥,而梁桥的引桥特长是千金古桥的特色,韦天桥、南高桥五孔的桥长实际上达到和超过50米,超过七孔的。对千金乡古桥的编排我做点改进,以区块来排列,这样看起来也方便,有整体感。
中心片(5座)
1、安乐桥,单孔石梁桥,东北西南向,千金镇千金村屠家埭自然村,清咸丰年间重建。可惜在新村建设中新加的栏杆不是很匹配。
2、红专桥,单孔水泥双曲拱桥,东西向,千金镇千金村,1971年建,这是湖州最早的双曲拱桥之一,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特定年代的遗迹,因此被列为市文保单位。湖州石桥大约在1970年画上了一个句话,之前还采用传统方法造石桥,这之后就基本停止了,新的桥型和技术取而代之。
3、太平桥,三孔石梁桥,南北向,千金镇千金村梅家里自然村北,1949年重建。其桥北不远处就是有名的塔地遗址。桥四周绿树四合,环境幽静优美原始,极富水乡风情。
4、万年桥,单孔石拱桥,南北向,千金镇千金村,清光绪十二年(1886),市文保点。
5、无畏寺桥,单孔石拱桥,东西向,千金集镇南金城茧站南,市文保点。此桥主体石材为武康石,拱券做法为分节并列错缝,没有横联石,这是一座宋元桥常用的做法。据记载,桥上本还有须弥座桥栏。综合考量此桥年代当在明代以前的。
6、韦天桥,五孔石梁桥,南北向,千金镇南窑桥村横河坝自然村南,市文保点,桥长52.20米。特点是引桥很长,当地有一个形象的称呼:长尾巴桥。这种桥型主要存在于千金和千金相邻的德清新市钟管一带。主要还是想用较少的孔解决大跨度问题。
7、五云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南窑桥村鱼塘自然村,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南北向。河道被拦断建坝为路,桥已被废置。
8、崇福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商墓村圣堂墩南,中华民国五年(1916),俗称青石桥,也是长尾巴桥,而且是非对称,这也是长尾巴桥的共性,远离主航道的一端引桥长,这不影响泄洪和行船。
9、观音桥,单孔石梁桥,南北向,千金镇商墓村姚家抖自然村北,潮音庵前,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重建,去的时候南堍坍塌,但据说最近已经修好了,不知道怎么样了。这是典型的庙桥。
10、庙桥,三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商墓村圣堂墩东,清咸丰六年(1856)重建。从构建来看,也是相当古老,都是武康石。排柱分列也是比较古老的做法。庙估计是圣堂庙,从圣堂墩可以看出。
11、南高桥,五孔石梁桥,千金镇商墓村店抖自然村西,中华民国六年(1917)重建,市文保点,桥长47.10米,也是长尾巴桥。两边的桥台造得比较考究。
12、小木桥,单孔石梁桥,千金镇商墓村姚家抖自然村北,观音桥南,东西向,无桥名和纪年。或许原先是木桥,因此乡民这么叫。
13、香花桥,单孔石梁桥,千金镇商墓村圣堂墩西,东西向,桥面剩下一块石板,因为均为武康石材,横帽石梁的鳌头状,和排柱上的莲花字堂都说明此桥的古老。
14、宝林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金城村后林自然村西,
东西向,咸丰九年重建。
15、广福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金城村后林自然村东,东西向,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排柱有武康石,上有莲花字堂,按风格判断明以前的。说明此桥也很古老,始建年份较早。
16、永安桥,单孔石梁桥,千金镇金城村章家角自然村,东西向,清道光癸卯年二十三年(1843)重建。此桥往北500米就是韦天桥。
17、古章家桥,单孔石梁桥,千金镇朝阳村二坝里自然村,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此桥桥名有意思,表明此桥的古老。第一次去是5月初,发现村里到处是桃花,因此第二年3月花开时又去了一次,果然不错。
18、积善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朝阳村冯家兜北,中华民国八年(1919)重建,这野地里的桥去过两次,第一次去是5月初,发现桥边都是结籽的油菜,因此第二年3月又去拍了一次油菜花。这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桥柱上刻满了捐助者的姓名。很直观地告诉我古代桥是怎么艰难地建起来的。
19、卖花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朝阳村卖花桥自然村东,此桥排柱均为武康石,有非常精美的荷叶莲花字堂,可惜风化不能辨认,但风格绝对是宋元的,桥台的排柱上加了横石增加高度,从中可以判断原先桥面不是现在这样平直的,而是两头低中间高的弧形桥面,也间接说明此桥是宋元古桥的遗存,只是在清代后期改掉了桥面。
20、周境塘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朝阳村二坝西,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桥东即为庙,此桥与不远处的积善桥一样,排柱、横帽石梁、栏杆,栏板等到处刻满了捐助者的名字,字体之大前所未见。
21、东侧登青桥,西侧订钦桥,在湖州方音里音相近字不同,非常特别。三孔石梁桥,南北向,千金镇石桥村朱家墩自然村西南,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
22、东仁桥,三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石桥村吴家湾自然村西与德清六塔里自然村交界处,清道光年间重建,现在河已拦断,桥已废置。这是两县交界的桥,在桥边我遇到两个都在收割油菜的农民,一个是德清新市人,一个是千金人。
23、福增桥,三孔石梁桥,南北向,千金镇石桥村鱼桥头自然村,半座桥为藤蔓覆盖。
24、南塘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石桥村地心里自然村南,清光绪廿九年(1903)重建,桥比一般的桥宽了不少,以前这南北来往的要道,现在已是废置的半旱桥,桥上也满是捐助者的姓名。
25、圣帝塘桥,三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石桥村村部西南侧公路旁,中华民国八年(1919)重建,也因修建公路河拦断成旱桥,桥面做法与南塘桥一致,但排柱以武康石为主,已埋在地下,应该有莲花字堂存在,可惜不得见。
26、永宁大桥,三孔石梁桥,南北向,千金镇石桥村北审自然村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建,其实桥不大。
27、凤凰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东驿达村西句城村西北,桥北就是西莲庙。
28、西城桥,三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东驿达村西句城自然村东,中华民国七年(1918)重建,这是西句城的东大门,据说以前桥上按装城门的,西句城四周环水,凤凰桥是西首尾巴,这两地方守住,这就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德清东句城还有东城桥,这些都能越王勾践的传说有关,春秋时这里属于越国的前线,越王勾践曾经在此屯兵,东驿达西驿达也与此有关,这附近考古发掘了很多先秦的遗址,也间接证明着传统可能是靠谱的。
29、斜风桥,三孔石梁桥,千金镇东驿达村西句城树句头自然村南,中华民国廿六年(1937)重建,这是跟德清新市的界桥,新市常说的72座桥里就包括了这斜风桥,还有跟此桥有关的传说故事。
30、南侧桥名阳刻永福桥,北侧桥名阴刻显圣桥,但北侧桥名并不居中,怀疑此桥板从别处桥的构件,单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东驿达村西句城南村自然村中。
31、长春桥,单孔石梁桥,千金镇东驿达村西句城村西,桥面覆盖水泥成村中主干道了。
32、兴福桥,单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西马干村阳塔自然村,清光绪八年(1882),此桥西堍也是以长长堤坝为引桥,也是长尾巴桥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古人造桥的因地制宜。此桥往西不远就是德清钟管的三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界桥。
33、永安桥,单孔石梁桥,千金镇东马干村卞家埭自然村,南北向。
34、水东桥,三孔石梁桥,东西向,千金镇东驿达村庙头角自然村东北,中华民国廿四年(1935)重建。此桥非常偏僻,但环境绝对优雅宁静,这里是真正的水乡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