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冠山(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二十一)

标签:
转载 |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冠山——那无尽的书香
初识冠山,只是想从沉闷的办公室解脱出来,在初春时节寻一处踏青怡然之地。此时回忆冠山,虽心中激荡如旷野之风呼啸铮鸣,万语千言却一时难以落笔,惶恐犹豫于写的不好愧对这满山的书香。
冠山是山西省东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距平定县城西南4公里,因山势秀拔,状若“冠戴”,故得斯名。冠山初有名声,可能是在唐宋之际,名声渐次大起来,大到让世人刮目相看,应在元代以后,究其原因,是元明两季平定州地望上出了两位卓有声望的大才子,一位是曾在元代历任国史院检阅官、翰林院编修、中书左丞和监察御史,并参与编修过辽、金、宋三史的吕思诚,另一位则是在明代任过礼、兵、吏三部尚书和太常寺卿的乔宇。于是如“冠山书院”、 “夫子洞”、 “左丞石庵”等与此二公有关的地方也就名望日隆,冠山在当时也自然名满天下,渴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莘莘学子们,也正如今天的孩子们拼命找一个好学校一样对冠山书院趋之若鹜,可见名人效应不只在今时,古已有之,如今学校在高考后于门口挂个“热烈祝贺某某荣获高考状元”也颇和古意。
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冠山书院碑文载:全国较著名的书院有常州的邑山书院,池州的齐山书院、曲阜的尼山书院,而“……在太原,唯冠山书院显于当时”。山以人名,文以山兴、钟灵毓秀的冠山招引了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傅山、清代著名学者张佩芳、写过《蒙古游牧记》的著名地理学家张穆前来游历讲学,令时人仰慕称颂,从而更显冠山书院地灵人杰,更使其敦实务教,那么人受其染、地受其益也实属自然。据不完全统计,在元、明、清时期。平定科举中进士131人,举人680人,各类贡生785人,因此,平定史称“文献名邦”,有山西文化数二定、二定之中数平定之说(另一个为定襄)。冠山也就成为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
现在仍可见到的冠山书院为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后的形制,坐西朝东,背山面谷,内外两重院落中多为石券窑洞建筑,虽窑面以青砖挂面,窑顶也做仿木结构,但古今世人仍以洞称之。书院兴盛时,藏书万卷以上,官府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就是不知道是否是事业指标。
乔宇原籍山西乐平(今昔阳县)洪水村,距冠山50公里,现在不到一小时的车程,但在500年前,也是个不小的距离。乔宇少时也曾就读于冠山书院,并且还留下了一段美丽却凄婉的“乔尚书冠山恋狐仙”的动人故事。传说,乔宇在冠山刻苦读书,一日竟感动了山间狐仙,于是狐仙变做美女,夜夜伴乔宇于寒窗弧灯之下。不想此事让乔宇老师看破,竟设计使狐仙现了原形还丢了性命。乔宇后来在朝廷高居尚书之位后,还依然感念狐仙对他的恩爱情意,于是回到冠山并在资福寺后的狐仙墓前立了一块“乔宇原配狐氏之墓”的墓碑,可见乔宇也是性情中人,只是狐仙的命运不应如此,而应在蒲松龄的笔下改一改,恩爱长久、比翼齐飞不是更好吗!
自古名山多摩崖石刻,冠山亦然,而且都与古人读书立志、学问报国有关,如“云中坐论”、“仰止圣真”、“心目豁然”等,多为当时名人所书。其中资福寺西南鱼池旁山石上傅山先生先生题书的“丰周瓢饮”最为醒目博深。“丰周”是指西周都城由歧邑迁到丰邑的事,“瓢饮”出自《论语》“一箪食、一瓢饮”,指孔子的学生颜回贫穷。此处傅山先生将“丰周”和“瓢饮”联词题于冠山,是隐喻若成大事者必先要有耐大苦的志气,同时以其深意启迪冠山学子。另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傅山先生此意是指源头之水,虽然细小但可以汇成江河。此语用于冠山,是说不要小看了小小的冠山书院,培养的人才有国之大器。
冠山,春来花香鸟语,泉鸣洞谷;夏至苍翠葱茏,凉爽宜人;秋时霜叶满天,金果压枝;严冬玉树琼枝,红装素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书卷之气,让人驻足、深思、感怀,吸一口早春冠山清新的空气,便也把这风雨摧不去、烟霾锁不住的千年书香化在了血脉里,融在了精神中,正是“但是陂陋石,唐颓总可人。风雨容磊落,烟雨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