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我只能静静地仰望鼓楼。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这是汾城的十字中心,沿街铺面破乱不堪,连条干净整洁的路都没有。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卷缩在一角的社稷庙......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仰俯皆是文化。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穿越时空的路。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被垃圾和杂草包围的洪济桥。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残破的城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力度......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不像游玩,像是谒拜,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可惜,我不是帽插宫花身着红袍的女状元。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城隍庙,美的让人窒息。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这里,门拱重叠犬牙交錯,纯粹,厚重。
从资料上来看,位于吕梁山脉、姑射山东麓的襄汾县境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太平汾城镇不是个交通闭塞的地方,它距襄汾县城18公里,西与乡宁县毗邻,离省城太原也不过200公里。素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美誉。1954年撤县改镇,从此,汾城就像一颗遗落人间的珠子静静躺在这里,静待着有朝一日重新焕发出它独特的光彩。
这样一个拥有古建筑群的镇子,是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俗称敬德堡),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历代的更替和改易,至明清时期,已是一座南通秦蜀,北达幽燕,商贾云集,文化繁茂的通都大邑。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不但有春秋晋国诸位国君的遗迹,还有赵盾、韩厥、公孙杵臼的传说,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2万平方米,在我的印象里,能保存着大量千年古建筑群的地方一定是熙熙攘攘的。因此,去之前我就开始描绘着类似平遥那样韵味十足的古镇古韵,在街头巷尾无论是砖瓦或是身前身后的台阶都有着别样的情怀和力度。
鼓
楼
从省道下来到汾城古镇的路很近,![[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条直路两边到处都是堆积的玉米棒
子和垃圾,往左拐数百米就到了镇十
字街中心的鼓楼。
鼓楼,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及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高约15米,分上下两层,它是古城的中心也是古城的坐标。虽然历经沧桑,上面布满尘埃,但从斗拱飞檐和承托的翼角上还是能看出其当年的威严而华丽。可惜,这个城池中央的古建筑,通往四街的底座拱洞内却停了两辆小车,而登上二楼的大门却是铁将军把门。登高远眺四方是不可能了,就是想拍一张完整的照片也不能如愿,只能仰头看着鼓楼上方“太平古邑”四个大字,从中找出古城当年的繁华和风采。当第二天早晨我们不甘心再一次来时,里面居然还停着车子,而下层石砌的女儿墙上,贴满乱七八糟的广告,真是大煞风景。
社 稷 庙
古老的汾城历史景点有很多,按理,![[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样一处好地方在当地不说妇孺皆知但绝大部分人应该是知道的。但我没想每到一处景点,找起来却是那样地费劲。这里没有络绎不绝的游人,各种车辆随意停放着,沿街铺面破乱不堪,走在微寒的风里,沉寂的街道感觉十分压抑。
社稷庙,顾名思义就是祭祀神灵的地方,在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有路标指示,我们只能按照网上事先查好的路线先找社稷庙,费了很多周折才打听到社稷庙在镇卫生院里面。走进卫生院大门,绕过一堵贴着医院宣传画的墙,如果不走到墙根尽头,很难发现右边有一个呈直角的拐弯,穿过写着“手术室”的走廊,这才看到另外一片风光。只见一大片古建筑卷缩在卫生院的后院,像打入冷宫的瑰宝静卧在这里。仍然静卧着。时光荏苒,虽然祈祷早已成了往事,所幸所幸社稷庙没有随着时光远逝而消失,这片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建筑,虽然历经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现仍然存有献殿、大殿、东西两廊等,尽檐参次,气势辉煌。古朴厚重的廊柱,精美彩绘和细腻的雕刻不由得人为这片似乎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而叫屈。
洪 济 桥
找洪济桥比较容易,大概因为这里![[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桥比较少吧。它位于镇之西南,创建于公元1184年,清乾隆年间将廊桥木柱易为石柱,这种方形石柱桥廊很少见。石砌的单孔桥,桥面上设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式廊房,廊房上的雕花很精致,左右桥栏上面各有12个精美的小石狮子,很幸运,一个个栩栩如生没有遭到损坏。宽不过三、四米的路坑坑洼洼比乡下的机耕路还差了些,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标志”。桥下没有清粼粼的水,杂草横生,到处是垃圾。桥附近还可以看到坍塌后的一段城墙。
为了找下一个景点“县衙大堂”和“关帝庙”,我们在路边问询了好几个路人,他们不是没听过就是听过但不知在哪。一个骑摩托车的大哥看我们远道而来,绞尽脑汁帮着想了半天也只是说了个大致方位。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好的文物古迹在这个镇子上不是家喻户晓呢,他说这里穷,年青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种地。说是一个镇子,其实,镇子上很多土生土长的人大都搬出去了,留下来的,有一大部分是从外面迁来的,按规模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因为穷,上面没有钱来开发或修复,于是越来越多的古建筑慢慢就破败了。
城 隍 庙
坐落在邮政局旁边的城隍庙是汾城![[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建筑中最好找的一处景点。印象中似乎所有的城隍庙都不是受冷落之地,当然,汾城的也一样。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威严、肃穆,既掺入了道教又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久而久之,这种民间的神祀,逐步形成为原始信仰。于是,城隍之地的游人通常比其他地方要多得多就能理解了。
汾城镇城隍庙始建于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门拱重叠犬牙交錯,飞檐翘首凌空,城隍庙三个字苍劲端庄,其上书“显佑伯”,表明此庙中所奉供者乃是县级城隍神,其下雕镂花纹中雕花拼字“云龙祠”,东西有两牌坊,东曰监察坊,西曰翊镇坊。这两座牌坊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城隍既是战争年代作为城市的保护神,起“翊镇”之功,二是承平之时作为监察神,以道德观念约束人们。与城隍隔路相对的正门有一幅彩壁,彩壁上的动物栩栩如生,由上向下仔细看,或龙、或麒不识、凶猛的双目似乎是守护神,彩壁上有副
“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
的对联我很喜欢,只是这幅对联的下方彩绘都剥落了,如再不加以修复,后果可想而知。
文
庙
城隍庙不远处就是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的文庙,始建于唐的文庙历经元明清。大门为石质建筑,门楣上方刻有三个大字:棂星门,大门左侧一块石碑,石刻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以示对文庙的尊重。所谓文庙,即文宣王庙的简称,也是孔庙的别称。秋日的文庙,苍虬的古柏下,虽然还没有到枯叶遍地的地步,但随风摇曳的衰草和零乱的残碑石刻,冷冷清清的丝毫没有被国庆期间在这里举办的书画展而有所改变。不过,古建筑究竟是古建筑,几分苍凉也掩盖不了那份原汁原味的古韵。我们不像是游玩,像是谒拜,在这个浸透着浓厚历史的气息里凝神迸气,感受另外一个时空的声息。有几个孩子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嬉耍,从他们的笑声里步入状元桥,泮池滴水皆无。然而我仍然想象着当年汾城那些穿着袍子配着方巾的书生们来文庙祭拜时从状元桥上走过的样子,虽然,我不是那位帽插宫花身着红袍的女状元,但怎么也得走一次,让自己美上一回再说。
文庙大成殿后的碑廊内,有书法价值极高的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的碑刻,另外还有“为官十戒”和“持己十箴”两通碑文,这“为官十戒”和“持己十箴”虽是古人所言,但是对于今天的世人来说,也依然是金玉良言,可当做人生的座右铭,只是这个物欲横流以钱为上的世界有太多的人做不到,我不知能够站在这里有所思有所悟的人有几个。
在文宙的古柏下静静走着,欣赏着精美绝仑的影壁和大成殿,只可惜到处都是乱拉的电线。不过还是很欣慰,因为这是一处正在修复中的景点,包括附近正在修理的魁星阁,相信不久以后,这里将不再有沉闷颓败的感觉。
整个汾城内外庙宇宗祠遍布古城,如北魏建筑明伦庙、学前砖塔、五氏知府宅第和城隍庙东侧李氏民宅、王氏知府宅第等明万历年间建筑,可惜,这些地方不但问不到就连个路标也没有。就说元朝建筑关帝庙吧,从栉比的民宅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关帝庙壮观的琉璃瓦布顶,可就是怎么找也找不到进去的大门。以至于翌日大清早不甘心的我们再一次来这里转了几个圈,发现后门早已被砖块封死,而前门,据说可能从一个管理站进去,而那个管理站也是大门紧闭。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厂,进去后发现还是隔着一堵高高的墙和乱七八糟的杂物。没办法,我们只能对这个近在眼前却似远在天边的建筑留下深深遗憾了。
穿越时空的感慨
汾城镇最著名、最感人、流传最广的故事是“程婴救孤”,也就是感动了世界的我国名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原型。汾城,是这则故事的发生地,故事主人公程婴以及公孙杵臼的墓地也都在汾城。我们没有时间去看他们的墓地,短短一天里,就像穿越时空,自贞观,宋、金、元、明、清,太平县一直延续了千年,从史上真正的名邑古城步入到千百年之后的今天,回赠给古太平汾城古镇的虽然是一幅褪色的画,但依旧是一幅有着浓厚积淀的、完整的画卷。
包容了大量古代文化的汾城,就是![[转载]走进汾城古镇 [转载]走进汾城古镇](//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个浓缩了的世界,地上的,地下的,有清冷,有颓败,有希望。这个自古盛产粮棉,俗称“银太平”的地方,那些庙宇,那些街道,那些民居,哪怕看到的是一堆尚未修整的碎砖断垣,都让人想象着似乎已经置身于某个朝代,或清或明或者更远,东市、西市、羊市,米市,就连风都像是从远古而来。我无法解剖和还原历史,我只能从所能看到的古迹里去品味,从连天的衰草里去想象古城文化的荣辱和兴衰。多么渴望从某一个门楣里走出的人告诉我一段感天动地的历史,我一定会伫足聆听的。可是我没有想到很多风景一如“养在深闺人不知”,那些生存在夹缝中的遗迹默诉着平平仄仄的往事。我来了,带着虔诚带着希冀,从秋天落叶的簌簌声息里想走近它想贴近它。这座北方古镇,融入了如此之多的文风武脉和大德大义,残缺古朴的景美得让人窒息。可是,我的寻觅和惊喜里又多了些无奈和幽叹。现代文明与经济发展双轨下,古城连条干净整洁的路都没有,飞檐斗拱、明柱彩栋下带着残破两字。没有响亮的名头,没有如织的游人,看不到当地民间丰富的鼓乐、狮舞、蒲剧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具有传统特色的食品在这里更是觅而无踪。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这种慢节奏不能不说是个大大的惊愕。
在我国很多经济发达地区,古建筑拆的拆,毁的毁,如今重新建造的根本替代不了那种原汁原有的、没有经过现代粉饰与雕琢的古朴。而汾城,给人的感觉似乎又是另外一个极端,一个夹杂着欢喜和心痛的地方,如果不尽快加以修缮和保护,同样会将这笔宝贵财富毁于时光的风雨之中。据说宏伟的藏书楼在十年多年前就轰然倒塌成一片废墟,而散落的石雕和残破的牌坊及垃圾污水横流的街道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好风景要宣传,要舆论,要广告,还要好的环境。平遥古镇、水乡周庄等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有了统一妥善的修护和管理,而古镇汾城却远远没有做到。这些历史原貌是不可低估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但愿有一天它们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再演绎成一个个岌岌可危的悲剧。仰俯皆是文化的视线里,有着它的语言、气息和味道,与我们的视觉、听觉和味觉融合在一起,干净,纯粹,厚重,恍若穿越一般,被越来越多的人寄情和收藏。
20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