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王家峰墓群
晋阳对于高齐政权是“霸业所在,王命是基”。名义上是“别都”,但东魏、北齐两代都是军事政治权力中枢所在。政令所出,皇帝常驻,其影响力远逾邺都。可以说,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陵葬在邺都之外,晋阳具备了首都的一切属性。“别都”的独特地位,必然形成一个生活奢华的贵族阶层和傍附权贵的文化圈,以及追求华美的文化氛围。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审视太原地区的北朝考古成果,才可能更趋近于历史的真实。
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0年12月初,发现有人盗掘,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考古人员现场勘察后认定,墓主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保存完好如新的精美壁画轰动学界,是近年来北朝美术考古的重大收获,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说明这里也是北朝晋阳城权贵人物的主要墓葬区,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该墓墓向185。,通长
墓室随葬品较散乱:瓷器和陶俑多散布在东南部;墓志、志盖置于西南角;东北角清理出金戒指等物;棺床上也有陶俑及瓷器碎片。出土器物大多残碎,共计530余件。
陶俑约320余件,有镇墓武土俑、镇墓兽、三棱风帽俑、铠甲俑、笼冠俑、女侍俑、骑马俑等18种类型,大多残碎。其中一件马腿残缺的辫发骑俑,面庞丰润,表情微笑。披肩长发分成十二辫,左右两侧各一辫系结于头后部中央,与贺拔昌墓出土的辫发骑俑相似而刻画更为细腻,应该是当时北齐军队中突厥人或鲜卑人的形象,仅见于太原出土。
徐显秀墓最重要的收获是出土的300余平方米彩绘壁画。壁画分三部分:墓道、过洞、天井内为仪仗队列;甬道口与两壁是仪卫;墓室为墓主人宴饮和出行等内容。彩绘各类人物200余,马匹7,牛车l,神兽8,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画面物象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徐显秀墓壁画不但是当时最高水平的绘画作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完整地再现了北齐达官显贵排场豪华的生活场景,准确地反映了各色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北齐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极为难得的视觉形象史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解析空间。
徐显秀墓壁画展示了一种新的布局结构。画家将整座墓葬视为一块画布,每一组绘画都是整体画面的一部分,每一组画面都与另一组画面有过渡和衔接,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墓室北壁墓主夫妇《宴饮图》是主画面。由演奏的乐队衔接过渡到东西两壁:西壁是以墓主人坐骑为中心的随从和仪仗;东壁是以墓主夫人牛车为中心的侍从和仪仗。
徐显秀墓壁画有着明显的造型特点。娄叙墓和湾漳大墓壁画都以刚劲的铁线勾勒造型和一丝不苟的细节描绘闯名于世,类似于后世的工笔画法。徐显秀墓壁画则以简练的快速用笔准确捕捉人物的动态造型。隐然可见透视之意,似乎已谙写生之法,颇有些速写味道。墓道壁画尤其如此,在那样粗糙的墙面上,用笔有如行云流水,不起稿而一笔到位,几乎不见修改痕迹,挥洒自如,神乎其技。画家对造型的把握和对线条的控制功力,令人惊叹。
墓室壁画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壁的驾车牛。此牛体形雄健剽悍,神态欢快喜人,昂首奋蹄,似欲破壁而出。形象既写实又有夸张,写实惟妙惟肖,夸张又恰到好处。对比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其艺术成就,不仅六朝无出其右,比之唐代名作《五牛图》亦不见逊色。
墓室门洞上方的形象通常称为方相氏的神兽,左右对称,俯冲飞翔。形象生动,造型优稚。把一个镇墓驱鬼的凶神,塑造得竞有些和善可亲且饶有情趣。更难得是这个形象表现出了非常成熟的晕染技法,以色调层次的明暗变化,产生浮雕式的立体感。一般认为这种技法要到唐吴道子时代才最后成熟,而且成功的传世作品例证极为罕见。仔细观察这个形象,身体各部位的关节凸起凹下,肌肉的质感表现竟然如此成熟与完美,令人难以置信。
南北朝时期绘画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画家大量吸取外来造型艺术营养。一般研究者将比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佛教健陀罗艺术的影响方面。实际上,来自中亚的萨珊波斯文化(包括转道波斯的印度笈jí多艺术)对北朝的影响相当可观。而徐显秀墓壁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外来文化内容,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袄教背景。陈寅恪先生读《高僧传》札记云:“然则自汉明迄梁武四百五十年间,译经诸大德,天竺人居四分之一,其余皆厨宾、西域及凉州之人,据此可知六朝文化与中亚关系之深矣。”可谓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