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
大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55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2020-04-28 11:11:17)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王家峰墓群 (第六批国保) 南北朝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

晋阳对于高齐政权是“霸业所在,王命是基”。名义上是“别都”,但东魏、北齐两代都是军事政治权力中枢所在。政令所出,皇帝常驻,其影响力远逾邺都。可以说,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陵葬在邺都之外,晋阳具备了首都的一切属性。“别都”的独特地位,必然形成一个生活奢华的贵族阶层和傍附权贵的文化圈,以及追求华美的文化氛围。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审视太原地区的北朝考古成果,才可能更趋近于历史的真实。

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012月初,发现有人盗掘,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考古人员现场勘察后认定,墓主为北齐太尉武安王徐显秀,保存完好如新的精美壁画轰动学界,是近年来北朝美术考古的重大收获,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说明这里也是北朝晋阳城权贵人物的主要墓葬区,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该墓墓向185,通长 30米,深8.5米,有夯筑封土堆,残高5.2米。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斜坡墓道长15.2米,坡度23,前宽后窄,上阔下狭,最宽处3.35米,最深处6.1米。过洞由墓道两壁生土回收挖成,宽约2.3、长3.5、高2.5米以上(顶部已塌陷)。天井长2.3、宽2.5米。过洞底仍以墓道坡度下延过天井至墓门。过洞中部有一径约70厘米的盗洞,由过洞顶部斜穿天井而达甬道口。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道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盗洞       
    青砖券甬道,长2.75、宽1.66、高2.55米。甬道南北口各有一道封门墙。发掘时发现两道封门上部垒砖已被取掉,石墓门被推倒,盗贼由此进入墓室。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石门构件均为细砂石,正面雕刻精细,背面粗糙。门额为半圆形,高58.5厘米。正中一怪兽,两边各一神鸟,口衔莲花。门楣高24厘米,其上5个径20厘米的门簪,凸起莲花造型,莲瓣上施彩绘。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门额、门楣浮雕
    门框上刻有宝相莲、摩尼宝珠、忍冬纹和缠枝草等图案。门槛无雕刻。门墩雕为狮头,涂白垩,彩绘面目。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门框、门墩及守门吏
    石门扇浮雕彩绘,下部无枢sh,倒在甬道内。右扇上部刻一鸟身兽头蹄足怪兽,口衔瑞草,下部刻一青龙;左扇上部也刻一怪兽,怪兽细部与右扇略有差异,下刻一白虎。两门扇周边有莲花和云气纹点缀。在最后彩绘时,原来浮雕的青龙和白虎被彩绘的神鸟形象覆盖。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门东门扇浮雕彩绘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门东门扇下部浮雕彩绘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门东门扇浮雕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门西门扇浮雕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门西门扇浮雕局部
    墓室为穹窿顶砖券单室结构,平面呈弧边方形。东西长6.65米、南北长6.3米、顶高8.1米。墓壁在2.7米处穹顶回收。墓底砖错缝平铺。墓室靠西壁有砖砌棺床,边缘大部分残缺,长4.45米、宽2.4米、高0.32米。由于自然环境干燥,墓室淤土堆积仅高约30厘米,且多为现代灌溉进水所致,许多随葬品并未淤没。墓壁可见4个盗洞,加上前述者,至少5次被盗,损失难以估量。墓室葬具严重损毁,只有一些木构件漂散于东北部,其中有4个较为完整的银锭榫sn,还有漆皮棺板残块。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室底部

墓室随葬品较散乱:瓷器和陶俑多散布在东南部;墓志、志盖置于西南角;东北角清理出金戒指等物;棺床上也有陶俑及瓷器碎片。出土器物大多残碎,共计530余件。

陶俑约320余件,有镇墓武土俑、镇墓兽、三棱风帽俑、铠甲俑、笼冠俑、女侍俑、骑马俑等18种类型,大多残碎。其中一件马腿残缺的辫发骑俑,面庞丰润,表情微笑。披肩长发分成十二辫,左右两侧各一辫系结于头后部中央,与贺拔昌墓出土的辫发骑俑相似而刻画更为细腻,应该是当时北齐军队中突厥人或鲜卑人的形象,仅见于太原出土。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辫发骑俑
    瓷器约200余件,有鸡首壶、尊、灯、盎、碗、罐、扣盒等,多为碎片。胎质疏松,黄绿釉,有冰裂纹。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灯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灯盎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带盖瓷罐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鸡首壶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 尊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扣盒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碗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瓷壶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瓦当
    镶嵌宝石的金戒指,变形双狮指环衔拱蘑菇状台面,联珠纹戒盘镶嵌碧玺,宝石戒面阴刻一神秘的人物图案,充盈着异国情调,应当出自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地区。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金戒指
    墓志盖盏顶,阳篆“齐故太尉公太保尚书令徐武安王墓志”。墓志雕凿出四脚,较为少见,有铭文873字。根据《墓志铭》,徐显秀,名颖,以字行。忠义郡人。其祖、父曾任北魏边镇高级官员。他先投尔朱荣,后追随高欢,逐步升迁。东魏时任帐内正都督。入北齐后,除骠骑大将军,封金门郡开国公。武成帝大宁初,出任宜州刺史。因作战勇猛,屡建功勋,封武安王。后主高纬时,历任徐州刺史、大行台尚书右仆射,拜司空公,再迁太尉。武平二年(571)正月死于晋阳家中,享年七十。《北齐书》、《北史》、《隋书》和《资治通鉴》有其零星记载。

徐显秀墓最重要的收获是出土的300余平方米彩绘壁画。壁画分三部分:墓道、过洞、天井内为仪仗队列;甬道口与两壁是仪卫;墓室为墓主人宴饮和出行等内容。彩绘各类人物200余,马匹7,牛车l,神兽8,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什物和装饰图案应有尽有。画面物象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徐显秀墓壁画不但是当时最高水平的绘画作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完整地再现了北齐达官显贵排场豪华的生活场景,准确地反映了各色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对于北齐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极为难得的视觉形象史料,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和解析空间。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道西壁壁画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道东壁壁画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道东壁壁画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道东壁壁画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甬道人物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甬道人物

徐显秀墓壁画展示了一种新的布局结构。画家将整座墓葬视为一块画布,每一组绘画都是整体画面的一部分,每一组画面都与另一组画面有过渡和衔接,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室北壁墓主夫妇《宴饮图》是主画面。由演奏的乐队衔接过渡到东西两壁:西壁是以墓主人坐骑为中心的随从和仪仗;东壁是以墓主夫人牛车为中心的侍从和仪仗。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室北壁宴饮图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主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主夫人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宴饮图菜肴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宴饮图待女裙裾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宴饮图待女裙裾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宴饮图乐队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室西壁备马图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马图鞍马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马图鞍马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马图马鞍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马图马鞍局部
    南壁甬道门洞上方是莲花和凌空飞翔的二神兽(方相氏),门洞两边墙壁,分别有七、八个执旗佩剑的仪卫,实际上是东西两壁画面向甬道内两壁画面的过渡。甬道东西两壁分别有四个威风凛凛的仪卫军官。甬道外东西两侧肃立着两个执鞭门吏。再往外就是墓道两侧96人、6马、4神兽组成的庞大仪仗队。这种前所未见的壁画布局,显然经过精心设计。主题明确,结构紧凑,画面对称,过渡自然,形成一个庄严肃穆的整体,再现了墓主生前的豪华与排场。虽然不像以往所见的壁画那样内容丰富庞杂,但对于丧葬礼仪氛围的刻意营造,无疑是匠心独具,令人惊叹。这种讲求整体效果的大布局,使得魏晋以来的墓葬壁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了北朝壁画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多层次画面的格局,为后来绚丽壮美的唐代墓葬壁画开辟了先河。

徐显秀墓壁画有着明显的造型特点。娄叙墓和湾漳大墓壁画都以刚劲的铁线勾勒造型和一丝不苟的细节描绘闯名于世,类似于后世的工笔画法。徐显秀墓壁画则以简练的快速用笔准确捕捉人物的动态造型。隐然可见透视之意,似乎已谙写生之法,颇有些速写味道。墓道壁画尤其如此,在那样粗糙的墙面上,用笔有如行云流水,不起稿而一笔到位,几乎不见修改痕迹,挥洒自如,神乎其技。画家对造型的把握和对线条的控制功力,令人惊叹。

墓室壁画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壁的驾车牛。此牛体形雄健剽悍,神态欢快喜人,昂首奋蹄,似欲破壁而出。形象既写实又有夸张,写实惟妙惟肖,夸张又恰到好处。对比目前可以看到的资料,其艺术成就,不仅六朝无出其右,比之唐代名作《五牛图》亦不见逊色。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室东壁备车图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待女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待女发型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待女裙裾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待女裙裾联珠纹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牛车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胡人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牛车局部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备车图牛头局部
    徐显秀墓壁画的设色很有特点,很少将一种颜料原色直接上画,画家偏好并且善于使用过渡色(中间色)。壁画无大红大紫之匠俗,画面色调和谐淡雅,非常大气。画家对北壁墓主夫人和二侍女衣裙装饰图案的描绘,未使用先勾出轮廓再填涂颜色的通常手法,而是直接用色笔点染成形,取得了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壁画人物面部用胭脂在颧骨和腮颊处淡淡晕染,据美术史专家评论,这种做法和效果,还是初次见到,值得进一步研究。

墓室门洞上方的形象通常称为方相氏的神兽,左右对称,俯冲飞翔。形象生动,造型优稚。把一个镇墓驱鬼的凶神,塑造得竞有些和善可亲且饶有情趣。更难得是这个形象表现出了非常成熟的晕染技法,以色调层次的明暗变化,产生浮雕式的立体感。一般认为这种技法要到唐吴道子时代才最后成熟,而且成功的传世作品例证极为罕见。仔细观察这个形象,身体各部位的关节凸起凹下,肌肉的质感表现竟然如此成熟与完美,令人难以置信。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墓室南壁壁画
王家峰墓群(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八十三)
                  南壁壁画神兽
    徐显秀墓壁画人物头像的刻画非常成功,大多为当时流行的半侧面姿态,表情极为生动。对比娄叙墓和湾漳大墓的人物头像,其造型能力显然更高一筹。人物整体形态则是异常简略,线条(包括轮廓和衣纹)少之又少,没有多少细节的描绘,动感十足而有如现代速写,使人想起古人对“疏体”画的评价:“精而造疏,简而意足”。

南北朝时期绘画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画家大量吸取外来造型艺术营养。一般研究者将比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佛教健陀罗艺术的影响方面。实际上,来自中亚的萨珊波斯文化(包括转道波斯的印度笈多艺术)对北朝的影响相当可观。而徐显秀墓壁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外来文化内容,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袄教背景。陈寅恪先生读《高僧传》札记云:“然则自汉明迄梁武四百五十年间,译经诸大德,天竺人居四分之一,其余皆厨宾、西域及凉州之人,据此可知六朝文化与中亚关系之深矣。”可谓确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