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标签:
转载 |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佛光寺(第一批国保) 时代:唐至清 地址:五台县城东北 25公里的佛光新村
中国现存有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其中以佛光寺东大殿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最能代表大唐风韵。发现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及莫宗江、林徽因和纪玉堂。1937年夏初,梁思成一行骑着小毛驴到了佛光寺,日夜在此考证,先后从石幢及大殿屋梁上发现了唐代大中十年所书的“女弟子宁公遇”等字,确认了建殿的年代。他们的重大发现打破了日本人的学术垄断,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人曾扬言,中国的唐代木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中国人要想看唐代木构奇迹,只有到日本奈良来。
据《古清凉传》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大灭佛教,寺宇被毁。唐宣宗继位后重复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重建。
寺坐落在三山环抱之地,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寺内殿、堂、楼、阁120余间,高低层叠,主从有致,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现存建筑有北魏遗物祖师塔,唐代建筑东大殿,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余建筑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皆为明清所建。
拱眼壁和明间佛座背面保存有晚唐壁画61.68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寺观壁画中仅存的唐代遗作,虽已残损,画艺颇精,可谓稀世奇珍。栱眼壁上构图分三组,中央一组为佛说法图,左右两组分别以文殊、普贤为中心,各有胁侍菩萨、天王、飞天簇拥,作赴会行进状,南北两端绘俗供养人像,人物众多,场面壮观。佛像姿态各异,富有个性。既有写实感,又有艺术夸张。
雕塑场面宏大,35尊佛菩萨像,人物身份分明,主仆有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既有环境气氛,又有深度和空间感。塑像造型适度,体态丰满,姿态自然,色彩逼真,栩栩如生。彩绘风格表现为浑厚古朴,凝重细腻,体现了唐代塑像风格,又略显印度文化之痕迹,是五台山雕塑艺术的瑰宝。
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后,也十分崇信佛教,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气.占据黄河流域后,更受到宋地佛教的影响,保存于山西的金代寺观建筑明显受到了辽、宋两代不同的影响。位于山西北部的寺观建筑多承袭辽代雄浑壮丽的风格;而山西南部则较多吸收了宋代柔丽雅致的手法,体量较小。
塑像仪表端庄,神态安祥,手法古朴,形象夸张。文殊殿明代壁画,绘于明弘治年间。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画彩绘罗汉,共计245尊。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鲜明,线条流畅,用笔自然,构图用笔颇有特色,是研究中国明代壁画及古代佛教绘画的珍贵资料。
祖师塔建于北魏。塔平面呈六角形,青砖砌筑,高8米。为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寺内还保存唐代墓塔4座、经幢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