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2020-04-23 14:10:54)
标签:

转载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佛光寺(第一批国保)  时代:唐至清  地址:五台县城东北 25公里的佛光新村

中国现存有四座唐代木构建筑全在山西境内,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其中以佛光寺东大殿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最能代表大唐风韵。发现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及莫宗江、林徽因和纪玉堂。1937年夏初,梁思成一行骑着小毛驴到了佛光寺,日夜在此考证,先后从石幢及大殿屋梁上发现了唐代大中十年所书的“女弟子宁公遇”等字,确认了建殿的年代。他们的重大发现打破了日本人的学术垄断,因为在此之前,日本人曾扬言,中国的唐代木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中国人要想看唐代木构奇迹,只有到日本奈良来。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处在交通便利之处的古建筑名胜,名声越大,越容易遭受“重修”的再破坏,原有建筑最难保存。山西乃至中国硕果仅存的这4座唐代木构建筑,均处在人迹罕至之地,古来难享盛名隆誉,故而躲过了种种劫难,保存到了现在。

据《古清凉传》记载,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大灭佛教,寺宇被毁。唐宣宗继位后重复佛法,至唐大中十一年(857)由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布施重建。

寺坐落在三山环抱之地,依山而建,坐东朝西,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寺内殿、堂、楼、阁120余间,高低层叠,主从有致,巍峨壮观,气势雄伟。现存建筑有北魏遗物祖师塔,唐代建筑东大殿,金代建筑文殊殿,其余建筑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皆为明清所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寺内主体建筑东大殿,座落于佛光山腰,位于高13米的台基上,其上又筑0.95米高的基座。殿身坐东朝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殿顶仰覆板瓦覆盖,正脊两端矗立两只仿唐式雄健硕大的鸱吻,为元代遗物。整个殿宇形体壮观,雄伟古朴,屋坡举折圆和舒缓,出檐深远,曲线优美,斗拱肥硕朴实,梁架轮廓秀美,板门抱框亦皆原物,为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代表作。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至汉代时,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的屋顶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就基本上形成了。庑殿顶的基本造型特点是由前、后、左、右四面斜坡组成,屋顶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俗称为“四面坡顶”、“五脊顶”。这种造型的屋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西周的铜器、汉魏的石刻和石窟寺中都有这种形象,现存实物则以五台佛光寺东大殿为最早,在古代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屋顶形式,只能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上。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檐下内外柱头和补间处,均设置体积硕大、形制古朴的斗栱。外檐柱头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抄无昂。内槽柱头斗栱七铺作,偷心造;内槽补间斗栱,栱下无栌斗,从第三层柱头枋上出华栱三重,偷心造。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殿身四周檐柱,侧角生起明显,柱头卷刹和缓,柱础石形状内柱素平无饰,檐柱石雕有宝装莲瓣。柱间用阑额相互联系,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无普拍枋。前檐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砌坎墙设直棂窗,两山及背面筑以厚壁,抱框及板门背面保存有唐咸通七年、咸通八年、乾符五年、天祐十八年、同光三年等游人墨书题记。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殿内梁架结构分为明栿草栿,明栿即平闇以下构件,砍削规整。平闇以上为草栿,制作粗糙。平梁上不用驼峰与侏儒柱,仅用两支大叉手斜向支撑,以承平槫上荷载。四椽栿下留有唐人墨书题记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石幢相互验证,是该殿建年的重要史证。大殿檐头不加飞椽,无飞檐翘起之感,平直古朴。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大凡建筑都有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时期,木构建筑也不例外。唐代是中国木构建筑发展的成熟巅峰期,柱梁古朴坚实,斗拱简洁明快,屋顶前边成曲线,四角呈飞檐。整个建筑看起来给人一种美观而坚固、古朴而典雅、科学而实用、简纯而秀美的感觉。以后的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结构越来越繁杂,装饰越来越繁复,色彩越来越华贵,屋顶越来越考究,过多地注重了外在的装饰和华丽,而忽略了唐代建筑程序简纯、结构简洁、实用为美的深刻内涵,而后者恰恰是大唐风韵所在。

拱眼壁和明间佛座背面保存有晚唐壁画61.68平方米,是我国古代寺观壁画中仅存的唐代遗作,虽已残损,画艺颇精,可谓稀世奇珍。栱眼壁上构图分三组,中央一组为佛说法图,左右两组分别以文殊、普贤为中心,各有胁侍菩萨、天王、飞天簇拥,作赴会行进状,南北两端绘俗供养人像,人物众多,场面壮观。佛像姿态各异,富有个性。既有写实感,又有艺术夸张。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明间佛座背面为分左中右三部分,主题是降魔镇妖。这些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佛国景物中,再现了人情风貌。壁画形象生动,衣着流畅,衣带飘逸,线描有力,设色简淡。在风格上表现为刚劲中见细腻,圆熟中愈洗练,颇有唐代名画家吴道子《搜山图》之画风。为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便采用不同的笔法。彩色应用上虽略显单调,但也发挥了烘托人物的作用。这是唐代壁画的代表作,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内槽背面当心三间画坐佛两列。

雕塑场面宏大,35尊佛菩萨像,人物身份分明,主仆有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既有环境气氛,又有深度和空间感。塑像造型适度,体态丰满,姿态自然,色彩逼真,栩栩如生。彩绘风格表现为浑厚古朴,凝重细腻,体现了唐代塑像风格,又略显印度文化之痕迹,是五台山雕塑艺术的瑰宝。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坐北朝南,金天会十五年(1137)重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仰覆板瓦铺盖。正脊翘起显著,鸱吻卷尾剑把式,脊刹为黄绿釉琉璃制品,元至正十一年(1351)烧造。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殿身前后檐柱上设置硕大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栱造。前檐各间施补间斗栱,在华栱两侧出45度斜栱,是辽金建筑独特的构造形制。檐柱直径较大,柱头卷刹和缓,侧角生起显著,比《营造法式》规定的“七间生起六寸”增高近一倍,其结构形式,为金代现存木构建筑孤例。殿身前檐明间和两次间设板门三道,两稍间安直棂窗,后檐当心间设板门一道,前后可以通行。殿内使用减柱造,空间异常广阔,梁架全部彻上露明造,前后槽均用长跨三间的大内额,后槽在内额间用斜材传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屋顶荷载全部由前后槽大额枋承托,堪称当时革新之作。

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后,也十分崇信佛教,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气.占据黄河流域后,更受到宋地佛教的影响,保存于山西的金代寺观建筑明显受到了辽、宋两代不同的影响。位于山西北部的寺观建筑多承袭辽代雄浑壮丽的风格;而山西南部则较多吸收了宋代柔丽雅致的手法,体量较小。

塑像仪表端庄,神态安祥,手法古朴,形象夸张。文殊殿明代壁画,绘于明弘治年间。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画彩绘罗汉,共计245尊。罗汉神态各异,形象鲜明,线条流畅,用笔自然,构图用笔颇有特色,是研究中国明代壁画及古代佛教绘画的珍贵资料。

祖师塔建于北魏。塔平面呈六角形,青砖砌筑,高8米。为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寺内还保存唐代墓塔4座、经幢2座。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转载]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一百六十一(佛光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