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博物院之晋国霸业(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一)

分类: 各地展馆、博物馆 |
山西省博物院之晋国霸业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入主唐国,其子燮父改号为“晋”。其后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晋国起源西周,鼎盛于春秋,结束于赵、韩、魏三家分晋。历经36代诸侯,建立长达六百年伟业,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鲁,疆域辽阔。奠定了山西历史文化的基石。晋南是晋国的始封地和中心区域,遗存丰厚。“曲村—天马遗址”的九代晋侯十九座墓葬,震动学界,让人们看到了晋国早期都城。
20世纪70年代,在翼城和曲沃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发现了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的晋侯墓地,出土文物上万件。从而确认了西周时期从燮父至文侯的9代晋侯,结束了2000余年关于晋国始封地的论争,证实这里即文献记载“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古唐地,晋国早期都城所在。
鸟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夫所拥有的一件高规格祭祀礼器。高
温润光洁的玉石,不仅象征着富足与豪华,更象征着内敛、含蓄、温和、纯洁的传统性格美德,对玉器的崇拜、喜爱、追求与佩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古人生前佩玉,为的是用玉的形象和特质衡量、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死后的大量用玉,为的是显示豪华与富有,尊贵与特权,同时,出于古人对玉的神秘崇拜,这也是为了用玉石那不可言喻的力量阻挡恶鬼的侵入,防止尸身的腐败。西周玉器品类繁多,除了有单件的佩饰以外,还非常盛行多种块玉联成的佩饰,俗称“玉组佩”。玉组佩是国君或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和象征。一般多从死者颈部开始往下佩系,直至胸腹甚至脚面,长短不一,组合方式灵活。
1993年出土于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的大型玉组佩,主人是晋国历史上第八代晋侯——晋穆侯的次夫人杨姞。出土时长达两米多,它由204件各色玉饰组成,工艺精湛,组合豪华,其中玉的形制多种多样,全面地展示了西周贵族用玉的规制和水平。组佩中璜的数量竟达45件,将多璜组玉佩的形制推向了中国历史的极至,也是是迄今见到的组佩中玉璜最多者。其下端2件玉雁更是晶莹剔透,栩栩如生。整组玉佩结构之复杂、组合之规整、饰纹之精湛,使人不难想见墓主人佩戴时的雍容华贵。
晋侯穌钟,1992年在曲沃县北赵村出土。晋侯穌钟共16件,其中14件曾流失海外,后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从境外购回入藏。编钟分两组,每组8件,三种式样。钟非铸于同时,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16件钟上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穌率军参加周厉王亲自指挥的讨伐东夷的战争。晋侯穌因战功,多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此处所藏两件编钟,一件有“年无疆,子子孙孙”7字,一件有“永宝兹钟”4字。铭文全部为錾刻,西周青铜器首见。所记战争为史料所阙载,对研究西周和晋国历史极为重要。
刖人守囿车,1989年山西省闻喜县出土。 “刖”是古代一种砍掉脚的酷刑,“囿”的意思是养动物的园子。这件挽车为厢式六轮车,无辕,顶部有厢盖,前有车门,可开启,门旁立一个被砍断左足的裸人(受刖刑者),拄着手杖,扶着门闩。车厢盖钮为一蹲猴,四角各立一只足可以转动的鸟。车厢四周及每面正中立一只伏兽,下缘两只伏虎各抓住两个小车轮。车身周围虎、熊奔窜,车前挡部位一“刖人”守护囿门,准确地反映了“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与《周礼》“刖人使守囿”的记载相吻合。全车可以转动的部位共十五处,是西周时期在青铜铸造工艺和机械制造水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挽车构思奇特,制作工艺精巧,迄今为止仅发现一件,当属无价之宝。
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使晋军以弱胜强,取得决战胜利。
这里有两个著名的战略方法,为城濮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其一是现已演变为成语的“退避三舍”。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在城濮的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有的放矢发动进攻。他们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猛攻。楚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晋国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也叫做“载书”。侯马盟书总数共计5000余件,可以辨识的约650余件。其总字数约3000余字。除去重复,单字也有近500个。它们都用透闪岩等石料制成,雕琢纤细,颇为精美,有圭形、圆形及不规则形。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一般用朱红色书写,少数为黑色。其内容可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等。这一块属于其中的“宗盟类”。侯马盟书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为国宝级的文物。它们证明了侯马晋国遗址与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为确认古“新田”,即是今日侯马,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证据。数以千计的侯马盟书,其完整而有系统的盟辞内容,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是非常罕见的。侯马盟书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们研究春秋后期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奴隶主专政向地主阶级专政转变过程中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赵简子,名鞅,是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军政大权长达50余年。他的儿子即位后,参与“三家分晋”,建立赵国,揭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1988年,太原市一电厂扩建过程中,发现了这座在地下沉睡长达两千余年、未曾被盗扰的春秋大墓。在大型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文物共3421件,青铜器1402件、玉器297件。是山西考古史上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
匏壶,太原金胜村出土,形似匏瓜而得名。匏瓜是一种像葫芦但比葫芦稍大一些的植物。匏壶是战国至汉代流行的酒器样式之一。这件匏壶口小,颈部为倒喇叭状,腹部较大,是盛酒或水的容器。壶身由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联接而成,有的颈部较长,或直或弯曲,腹部呈椭圆形。壶盖造型十分考究,大多为凤首状。质地有泥质陶、印纹硬陶、釉陶、原始青瓷等。
附耳牛头璃纹蹄足镬鼎,硕大雄伟,古朴浑厚,典雅华贵,给人以庄严肃穆之美感。高93厘米,口径102厘米。腹深50厘米,重达250公斤,是国内已知的最大的春秋晚期的镬鼎。其口上对立两耳,圜底形的深腹下面,接有三条粗壮的兽蹄足,足跟饰有高浮雕的兽面纹,腹部装饰有夔龙、夔凤和蟠璃纹。鼎,在当时社会中被当做“明尊卑,别上下”的重要标志。镬鼎是先秦时期古代贵族在祭祀或宴享时蒸煮牲肉的特定炊具,根据大小可分为牛镬、羊镬、豕镬,此尊是牛镬。
圆形舆车,木质结构,车轴上附有车厢,属于实用的木车,而不是单纯的陪葬品。舆车木质早已腐蚀成灰,仅剩黑灰色遗痕或漆皮碎片。并变成了“土车”。也就是说,木头腐烂以后形成中空,细土慢慢渗入最终将原来的木质车身替换。大墓中的圆形舆车仅此一辆,其余均为方舆车,且其在出土时为北边一列车队首,造型独特,工艺精巧,装饰豪华,在车队中显出了不同凡响的气派。不难看出,它是墓主人的专用座乘。值得一提的是,它是国内发现的圆形舆车的首例,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虎形灶,整体由虎形灶体、4节烟囱和1釜1甑共七件组成。虎形灶体仿佛张着大口的神兽,双目圆睁,样极凶猛。背上设圆形灶眼,尾端有烟道口。灶体内有用于搪泥的小凸齿。烟道上的四节烟囱,用子母口相互套接,接起后高达162厘米,俨如虎尾。灶眼上置圜底的釜,为盛水泥器,釜上面承盆形甑,其底有圆形辐射状孔箅,用于蒸食物。灶门虎眼周围饰蟠龙纹,釜饰蟠蛇纹,甑腹壁饰蟠龙纹。灶体两侧设一对提手铜链,便于搬动提携。此器整体较大,可以拆卸成数件,便于行军作战和游牧时使用。它的出土,让我们看到二千五百年前的先民已经懂得在灶膛中搪掛泥士,这样既可集中炉火燃烧的势力加快食物的烧煮,又可防止烫伤。冬天还是很好的烤火取暖设施,类似于“土暖气”。这充分反映了中华古代科技文明的实用性。
山西青铜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国的青铜文化,其时代序列完整,分布遍及全省,太原、浑源、新绛、长治等地都发现了很多精美的青铜器。东周时期的晋国,率先实行政治变革,国力强盛,手工业规模庞大,使得青铜铸造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晋国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纹饰也比较讲究。东周以来,我省发现的大量晋国青铜器,除注意实用外,也特别注重观赏价值。大家刚刚看到的鸟尊、匏壶等,就完全符合这样的特色。晋国青铜器的艺术理念、工艺设计和铸造技术,都开创了艺术变革风气的先河。它以中原风格为基础,吸收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面貌。
铜牺立人擎盘,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现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该器高14.5厘米,长18厘米,盘径14厘米,重1.38公斤,1965年在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126号墓出土。“牺”是古代对祭祀所用的牲畜的称谓,而这件青铜器中的牺综合了多种畜禽的特征,它的肚子比较大,耳朵、鼻、足等都有不同牲畜的特征。牺背上站立着一个女子,束发披肩,双手前伸环握圆柱,柱顶置有一个可转动的镂空圆盘,盘上的纹饰为蟠虺纹。“虺”是龙的意思,也就是盘曲的龙的形象。它是一件贵族的陈设品,大家可以看一下它的精巧程度,花纹采用阴刻,特别细腻。而且铜器经过长时间腐蚀后,纹饰一般会变得比较模糊,但它的花纹还清晰可见,这足以体现出当时铸铜水平的先进。
花纹凸出的称为“模”,花纹凹陷的称为“范”。制作陶范的材质为黄土,是山西多有的物质,取自地表下一米处。取回的黄土要用筛子筛,而且做范的土要比模的还细。和泥时在其中掺入草木灰和细沙,增强它的韧性和通透性,可以防止裂缝。然后制作样模,模也就是模型,是与实物成比例放大或缩小的。依据样模来刻制部分块模。模的形状是按照范的要求来设计的,因此较大器物的模一般按照不同的部位分别制作。接着用模翻范,在范上剔刻花纹的细部。将模范阴干后入窑烧制,组成外范,并在内部配制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芯,中间留有空隙。向其中铸入铜液,待其冷却后将陶模打碎,取出铸件,进行打磨后就成型了。在浇铸铜水时,由于有些部位花纹较细,铜水无法进入,因此青铜器的成品率也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