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2020-03-21 13:19:02)
分类: 各地展馆、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本展厅分北朝风貌盛唐气度人间情怀三个单元,展示了自北朝至明清1500余年间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可谓历史悠久。尤其是南北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的教义正好迎合了当时百姓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所以佛教艺术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兴旺,大量的佛教作品也得以保留下来,成为山西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作。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展厅两边布列的是北朝时期的造像塔,又名浮屠塔。由石窟寺中的中心塔柱演变过来,为宣传佛教充分利用,分三、五、七级。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造像碑是北朝时期仿照石窟寺造像式样,在寺庙或佛堂中的小型供养雕刻。一般在正侧三面开龛造像,背面刻造像经过及供养人名姓等。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东魏时期的程哲碑,出土于山西省长治市袁家漏村。此碑额左题“大魏天平元年次甲寅十一月庚辰朔三日壬午讫”。浮雕坐佛于碑阳之拱形龛内。佛龛外四周阴线刻脚踏莲台的协侍菩萨,下部为护法狮子、供养人,上部为衣袂飘舞的飞天。碑阴刻程哲墓碑文。记述程氏家族的历史功绩。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观音菩萨雕塑,为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璎珞。手施说法印,是北齐菩萨造像的精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佛像艺术发展到了北齐,雕像特征表现为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螺型发纹、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最能表现这一特征的,就是这件释迦头像。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汉白玉质地,螺发高耸,脸庞轮廓圆润优雅,双目轻合,鼻梁劲挺,薄唇柔美,嘴角微微内敛……神态逼真,雕刻细腻,是北齐佛教造像之极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乔达摩·西达多,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释加牟尼佛。“释加”的意思就是“能”,而“牟尼”是“仁”,所以释加佛也被称为“释加族的圣人”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精彩的第二单元“盛唐风度”。)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到了唐代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其造像已不再是犍陀罗的翻版,而是具有了强烈的中国情感,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世俗化了的艺术。这种具有典型性的美的样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尤其是在唐代,已形成为一种很突出的体系。由敦煌到天龙山以至陕西、河北等地,都可以看到这种造像风格。从某些方面说,似与中国的封建礼教相抵触,但其所以能产生、发展的原因,也正反映了当时杰出的雕塑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解氏造弥勒坐像,结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身后有镂空勾连蔓草纹背光,神情自然超逸,从气度看有盛唐风气。它精雕细镂,可属上乘之作。它的背面有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补刻的题记和牡丹纹。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唐朝的强盛,是今人无法忘怀的梦幻。从盛唐佛教造像中,我们依稀看到气度恢宏的大唐风貌,感悟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隋唐将汉代的简约抛于身后,汲取外来营养,融会贯通,完成了佛教雕塑艺术的民族化,并赋予丰腴健美、优雅自然的时代特色,成就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武周时期的释迦坐像)盛唐时期的社会风尚是以胖为美,因此造像风格偏胖,所以整体看来这件文物显得很丰满。另外它的袈裟垂下,呈对称状,这是唐代造像风格的另一个特点——稳重。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唐朝的雕造工匠工艺是很高的,他们不仅擅长于建造具有盛唐大气风度的作品,而且也很擅长建造具有东方优雅气质的立像,显示出了东方人的风韵和柔美的姿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唐代的菩萨立像,出土于太谷县白城村光化寺。它胸乳微鼓,细腰斜曲,小腹突起,身体呈“S”型,姿态优美。它的衣服紧贴身体,像刚出浴一样栩栩如生,因此称之为“曹衣出水”。它的艺术成就很高,反映了唐代雕造工匠的高超工艺,因此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北朝的宗教迷狂,隋唐佛学的哲理思辨,宋元奉佛的世俗情结。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第三单元 ---人间情怀)

佛教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浩瀚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国佛教艺术的应用范围,也常常超越宗教的藩篱,成为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的习见题材。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鎏金准提菩萨,明朝。准提菩萨为密宗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准提菩萨的图像,有二臂、四臂至八十四臂等九种。这里我们看见的是三面六目十八臂鎏金准提菩萨。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水陆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形式,以释道儒为内容的工笔重彩画,形象都是佛、菩萨、神道、鬼怪及社会人物等。在水陆法会上,做水陆道场时(浴佛日)(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在庙堂悬挂三天。画幅的数量不定,多的120幅或200幅,少的32幅或72幅。悬挂时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画有神、菩萨、明王像、罗汉像、缘觉像、印度古仙人像;下堂有诸天像、阿修罗像、山岳江海诸神像、仙人像、阎王像、鬼卒像、地狱像、城隍土地像、畜牲像、众生像,其中诸天和诸神像,多掺杂道教画。画中的罗汉像,原有16尊,到北宋神宗时(10661085)又增画翻译佛经的玄藏和《法注记》作者庆友两人共有18个。水陆画质地有绢本、布地、纸本,下角一般写有画像布施者姓名。水陆画山西最多、最好,造型生动,在身绘、服饰、手印等方面都有一定规范,保留着唐宋遗风。

水陆画用笔细密精致,严谨工整,可以用“妙相庄严”来形容它。不同于文人画,笔墨简练,粗疏的大写意或半工半写的小写意,其表现的形式在注意构思立意、构图布局等方面,用线造型,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施色方面区别于白描、水墨、淡彩,着色浓重,重视渲染,多用青绿金碧,丹朱铅白,使色彩绚丽鲜明,富有装饰美的韵味。将山水、人物、花鸟、装饰工艺美术融为一体,是形式美的汇总,实为难得之作。

右玉宝宁寺水陆画成画和敕赐约在明天顺年间。这一时期明王朝同北方鞑靼瓦刺时有纠纷,兵戈不绝,故当朝皇帝将这堂水陆画敕赐宝宁寺镇边,以望减少战乱,保边安宁。由宫廷画家所绘,无论是笔法、着色、制式及规模,无不体现了大明皇家气派,堪称中国现存水陆画中的极品之一,其中,佛、菩萨、明王、声闻及各路天人、市井人物的形象及情境妙相庄严,栩栩如生,无处不体现了《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制式仪轨。共136轴,还有三轴是记载装饰情况的,共计139轴。轴装绢地,用淡黄色或淡红色花绫装饰,轴长120厘米,宽61厘米,保存完好,虽然数百年,仍然色彩鲜艳,十分珍贵。可分四类,反映社会生活的有13轴,属于各种神道的47幅,表现各色人等的12幅,表现佛教的61轴。同时还表现了房屋建筑、社会人物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戏曲仪仗、道具及各种民俗物品及风俗民情,以及禽兽、畜牲、树木花草、虫鱼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是一部反映社会历史的画卷,可谓一部百科全书。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毗卢遮那佛,法身(理法聚而为法身)佛,与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合称三身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遍一切处”、“大日”,故密教称毗卢遮那佛为“大日如来佛”,为密教教主,即密教五方佛中正中央佛。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名号有十三个之多,常用的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用“阿”意为“无”,“弥陀”意为“量”。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据《无量寿经》云:凡至心发愿求生弥陀净土者,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必定亲自前来接引往生,故又名“接引佛”。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大威德焰发德迦明王,十大明王之一,是妙吉祥菩萨的化身,曾发愿成就火光三昧作如来力士,为如来降伏魔怨,啖尽秽迹,故又称“火头金刚”、“秽迹金刚”。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天龙八部诸神众,又称“龙神八部”、“八部众”,为佛教八类天神名:1.天众,如护持佛教的大梵天、帝释天、韦驮天、四大天王等;2.龙众,即主管兴云降雨的龙王神;3.夜叉,意为“能啖鬼”、“捷疾鬼”等;4.乾阀婆,香神或乐神;5.阿修罗,好斗的护法神;6.迦楼罗,大鹏金翅鸟;7.紧那罗,歌神;8.摩睺罗迦,大蟒神,因八部众中以天众和龙众最重要,故称天龙八部众。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四大天王,居住于欲界第一天,守护人四洲的四位天王。东方护世乾闼婆主持国天王能护持国土,守护东胜身洲;南方护世鸠槃荼主增长天王能令他人增长善根,守护南瞻部洲;西方护世大龙王主广目天王能净眼观众守护众生,守护西牛货洲;北方护世大药叉主多闻天王能知闻四方,赐人福德,守护北俱卢洲。佛教传入中国后,四大天王被汉化。元明后,受《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影响,北方多闻天王成了托塔李天王,四天王成为专门镇守佛门的四大金刚,形象含意也随之变化,分别表示风、调、雨、顺。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金刚密迹等众,金刚为“金中最刚”之意,以喻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之意。金刚杵在佛教中为断烦恼、斩恶魔的法器。金刚密迹则为护持佛法的天神。称其为“密迹”,是因其能听到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山西省博物院之佛风遗韵(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一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