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之戏曲故乡(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二十)

分类: 各地展馆、博物馆 |
山西博物院之戏曲故乡
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本展厅分“百戏率舞,祀天娱人”、“根植生活,教化天下”、“生旦净丑,演绎人生”和“镂影绘声,乡土风情”四个单元,展现了自战国至明清戏曲艺术发生、发展并不断成熟的过程。
中国戏曲艺术,可谓源远流长。它与古代祭祀酬神的歌舞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北宋末年,中国戏曲开始形成,宋杂剧乃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中国的戏曲艺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山西南部的平阳地区素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是宋金杂剧的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在这一地区发戏曲现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戏曲舞台、戏曲砖雕、戏曲壁画等众多戏曲文物,它们充分展示了戏曲故里往日的繁荣景象。
社火表演,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至今的一种娱乐喜庆表演,形式有跑旱船、舞狮子、踩高跷、背棍、扭秧歌等,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表演内容十分接近百姓生活。
作为金代社火表演的主要内容,“乔妇人”是由一人乔装妇人,后面有人撑伞和持乐器,围绕乔妇嬉戏耍闹;“变阵子”是由表演者模仿战阵,随着指挥变换队形的社火表演形式;“扑旗子”是由表演者执三角旗子以及剑、盾等道具,跳跃而舞;“瓜田乐”则表现了农民喜庆丰收的欢乐场景,主要以扛大瓜者为主,反映了古代村生产和生活的景象。
戏曲艺术从各种表演形式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成分,不断发展成熟。发展到宋金时期,戏曲的表现内容已经由最初的祀天娱神,驱病去灾,逐渐演变为教化民众,反映社会百态的艺术形式。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孝子故事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还选择了二十四个典型的尽孝故事汇编成册,广为流传。其中,许多故事至今还在一些剧种中演出。比如,单衣顺母的故事现在仍在山西蒲剧中上演.
这座金代砖雕墓出土于侯马金光制药厂,整个墓室结构和装饰很有代表性。墓室四壁的砖雕体现出中国北方四合院南厅北堂,东西厢房的布局思想。墓中墓主人夫妇端坐正堂,旁边站有侍者,他们目光对着前方,注视着对面的这幅砖雕。在南壁的直棂窗下雕有护宅狮子两个,两狮中间雕有表演杂剧的五个彩色戏佣,自左至右为装孤、副末、末泥、装旦及副净等五个角色,真实的再现了金代杂剧演出的真实场景。墓葬是人类比照现实生活,刻意经营的未来长眠之地,是定格的历史。戏曲表演在墓葬中的出现反映出了戏曲在当时的繁荣程度。
戏台是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它的出现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兴起和演变。最早出现的“露台”,有陈献祭品和献演歌舞技艺两种功能,其中包括歌舞百戏和杂剧。露台的出现,使艺术和生活在空间上产生了距离,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一场革命。尔后出现的舞厅、舞楼等,只是在其上加盖遮风避雨的顶盖,实际功能并无变化。金代,这种四面观的舞厅在其后部砌墙,出现了三面观的戏台,到元代,戏台分前后场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戏曲完全成熟的重要标志。
元杂剧壁画,位于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殿。壁画高
山西皮影,影人形体高大,造型逼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是山西孝义皮腔戏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皮影戏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0年),距今有两千二百多年的纸窗影戏。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亦称“孝义皮腔纸影戏”,是流传在山西省孝义市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民间,这种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皮影戏,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被现代人称为中国古代百姓的“电影”。“一口道出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 。玩影人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和手脑配合能力,对培养人的手工操作能力十分有益,对老年人活动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关节僵化大有好处。玩皮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种愉悦、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当玩皮影时,可以放戏曲录音,用影人配表演,还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抒发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放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