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
大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55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2020-03-21 10:25:48)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圆子山石窟(市保)    时代:北魏晚期   地址:榆社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武源村西北

此处为一座低低的小山丘,山丘之西为武源河,河水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浊漳河。洞窟依山面水,开凿于小山丘西南崖面上,共有1个洞窟和6个摩崖小龛。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洞窟居崖面西北侧,平面方形,覆斗顶,前壁崩毁。面宽2.72、现存进深2.25、通高2.68米。窟内三壁前雕造佛像。佛像头部大都在文革时被人为地凿毁。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正壁:依壁雕造一佛二弟子像。佛像通高1.58米。头已凿毁,颈略细长,双肩宽平,胸腹扁平,身体略显单薄。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裙摆宽博,长垂于座前,衣纹呈八字形斜向展开,结跏趺坐于方形高座上。佛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舟形背光,头光内饰莲瓣。背光内匝为火焰纹,外匝为供养飞天。外匝上方正中为一莲花化生,两侧6身飞天形象一致,均头束单髻,面相长圆清瘦、上身直、腹微鼓,下身弯曲后扬,着长裙。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左、右侧弟子通高1.231.28米。头均已凿毁,头后有圆形头光,双肩略宽,身着袒右式偏衫,双手合十立于方座上。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壁面上半部满雕千佛小龛,上下共8排。龛作圆拱形,无龛楣。龛内雕结跏趺坐佛一身。佛头大多被凿毁,馒头状高肉髻,面相长圆,身着通肩式袈裟,手施禅定印。每身千佛旁均刻世俗供养人题名。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壁面下部佛像右侧与右弟子间的壁面刻有一身头戴笼冠,身着宽博大衣的世俗供养人,旁刻有僧俗供养人题名。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右弟子右侧壁面刻有上下4排世俗供养人。上起第1排共3身。第1身头戴笼冠,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袖手而立,足穿笏头履;2身居前者身后,为手持团伞的侍者形象;3身居侍者之后,形象与第1身相同,为头戴笼冠的世俗供养人。第2排共5身。第1身头戴笼冠,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袖手而立,足穿云头履;2,3身居前者身后,身着窄袖交领衫,下着窄腿裤,双手持伞盖或团伞;4,5身居前者身后,为侍者形象,手持莲蕾供养。此排供养人前侧镌刻供养人题名。第3排共2身,头束髻,身着交领广袖大衣.下身着裙,袖手而立,手持莲蕾供养。此二身为女供养人。第4排仅1身,头束双髻,身着交领窄袖衫,下身着窄腿裤,作回身牵马状。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左壁:依壁雕造一佛二菩萨像。佛像通高1.78米。头已凿毁,双肩宽平,胸腹扁平,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摆宽博,呈八字形展开。跣足立于莲台上。佛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舟形背光。头光内饰莲瓣。背光外缘雕饰三叶一组单列忍冬纹。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左侧菩萨通高1.27米,因像靠近前壁崩塌处,风化较为严重。面部剥蚀,头两侧扎有宝缯,宝缯先上翘,打折后再下垂。发辫下垂于肩两侧。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右侧菩萨通高1.35米。头戴宝冠,头两侧宝缯及下垂发辫样式同左侧菩萨。头后有桃尖形头光,面相长圆清瘦,颈下饰桃尖形项圈,项圈内嵌长圆形宝珠。双肩敷搭宽博披巾,左肩斜披僧祗支至右胁,下身着裙,裙摆外侈。左手上举于左胸处;右手下垂于右腹部,执一锁状物。跌足立于莲台上。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壁面上部与正壁相同,满雕千佛小龛,内雕结跏趺坐佛,龛旁刻世俗供养人题名。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壁面下部佛像右侧与右菩萨间壁面刻有上下二排世俗供养人。上排共3身。第1身头戴纱质高笼冠,面相清瘦,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含胸挺腹,身体消瘦,袖手而立,足穿笏头履。身前侧有题名。第2,3身居前者身后,为侍者形象,均头束双髻,上身着交领窄袖衫,下着窄腿裤,足穿靴。二侍者分别持伞盖和团伞。下排亦3身。第1身形象与上排第1身相同,为头戴纱质高笼冠,身着宽博大衣的世俗供养人,身前侧有题名。第2,3身为侍者,形象同上排,分别持伞盖和团伞。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右壁:依壁雕造一佛二菩萨像。佛像通高1.6米。头已凿毁,双肩宽平,身体略显单薄.内着僧祗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双足下垂,倚坐于方形高座上。座上刻有供养人题名。佛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舟形背光。头光布莲瓣,舟形背光外缘饰火焰纹。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左侧菩萨通高1.29.头已凿毁,头两侧宝缯及下垂发辫样式同左壁菩萨,双肩宽窄适中,其上各有一圆饼装饰,手持锁状物。跣足立于方座上。菩萨像右侧有题名。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右侧菩萨通高1.24米,面相长圆,五官风化不清。头两侧宝缯及下垂发辫同左壁菩萨.手持香袋.跣足立于方座上。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壁面上部与左壁相同,均满雕千佛小龛,每身佛旁皆有世俗供养人题名,下部无雌饰。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窟顶:顶部正中及四坡正中各雕一朵莲花,构成莲花藻井。四坡转角处各雕一身供养飞天。飞天形象与正壁佛背光上的飞天相同。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的洞窟形制为方形,覆斗顶,三璧设坛式。这类窟形最早见于北魏晚期的石窟中,北齐、北周和隋唐已十分流行。造像组合为一坐佛、一立佛和一倚坐佛,可以解释为三世佛。另外洞窟窟顶藻井雕一朵莲花,四坡雕飞天,亦为北朝晚期石窟所习见。

圆子山石窟的造像时代特征比较鲜明,佛像和菩萨像身体单薄,具有明显的秀骨清像的造型特点。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裾宽博,提于座前,呈八字形斜向展开的样式,是北魏晚期最为流行的,到东魏时期才出现较大的变化,裙摆呈水平状展开。菩萨像的宝缯样式颇具特色,宝缯先上翘,再打折下垂,这种样式也是龙门石窟北魏菩萨像常见的。飞天披巾从双肩绕过,后扬成双尖环状。这种样式在龙门北魏石窟中也较多见,东魏以后则极罕见。由此,圆子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定为北魏晚期,下限为530年。摩崖小龛与洞窟的开凿年代大致相仿。

摩崖小龛之第1龛,居石窟右侧下方。平面横长方形,敞口,平顶。面宽1.15、进深0.7、高0.9米。龛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像,左、右壁各雕一菩萨像。佛像高0.73米,头已凿毁,后有舟形背光。内着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式。左弟子高0.46米。头毁,身着袈裟,双手合十,立于台上。右弟子残高0.39米,风化严重。左右菩萨像均风化,残存轮廓。龛左壁残存题记。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摩崖小龛之第23龛为相连的两个龛,形制同第1龛。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2龛面宽1.17、进深0.58、高1米。龛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像,右壁一菩萨像。佛像高0.5米,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左右弟子及菩萨均风化严重。

3龛,面宽1.12、进深0.41,1.12.龛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像,左壁一菩萨像。佛像高0.54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式。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摩崖小龛之第4龛,龛形同第1龛。面宽1、进深0.78,1.38米。龛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像,左右壁各一菩萨像。均风化严重,形象不清。正壁右弟子旁有题记。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摩崖小龛之第5龛,龛形同第1龛。面宽1.2、进深0.6、高1.06米。龛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像,左右壁各一菩萨像。右菩萨像旁有题记。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摩崖小龛之第6龛,龛形同第1龛。面宽1.17、进深0.49、高0.97米。龛内正壁雕一佛二弟子,左右侧各一菩萨,均风化严重。

圆子山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四十一)

圆子山石窟规模不大,应是地面寺院的附属体,是由地方官吏、僧侣以及民间邑社善信出资开凿的。造像雕刻水平较高,技艺精湛,不失为北朝石窟造像中的佳作。从造像样式看,主要受到来自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影响,而造像的某些特征,如菩萨像的服饰左肩斜披僧祗支至右胁。披巾敷搭双肘再沿身体内侧下垂的样式以及洞窟作四角攒尖顶式,显示了与晋东南地区北魏洞窟较多的一致性。因此,圆子山石窟造像更直接的影响来自于晋东南地区的石窟寺,以后再影响到太原天龙山石窟。

    自北魏以降,中原北方地区佛法大盛,开窟造像之举层出不穷。北魏平城的云冈石窟和洛阳新都的龙门石窟均为皇家所经营,而山西晋中和晋东南地区正是沟通二京的重要通道,因而受到二京地区佛教的影响,这一沿线出现了较多的石窟寺院。圆子山石窟无疑为研究这一区域的佛教和石窟造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