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寺石窟(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五百八十三)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石马寺石窟(第七批国保)
是一处石窟和摩崖造像相结合的佛教石窟寺遗存,是山西晋中地区开凿时代较早,历史和艺术价值较重要的一处石窟寺遗迹。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始凿群像于三沙岩巨石周围,之后历东魏、北齐、隋唐,至迟至宋元。泥塑重妆则可能是明代所为。
巨石排列呈“品”字形。北侧巨石最大,四面皆镌龛像。南侧巨石背靠石马山,西、北二崖镌造龛像。西侧巨石位置偏低,仅东崖镌造龛像。北宋熙宁年间因像造寺,环巨石券围廊,兴建殿宇,并在大佛殿前凿石马一对,故山、水、寺、村皆名石马。
二区属于早期造像的有59,76号龛和1号窟。崖面分布的46个千佛小龛,35个供养人像等也属早期遗迹,因规模较小不编号。1号窟位于崖面中心,59,76号龛分处崖面北、南两端。
1号窟为石马寺三个石窟中规模最大者。窟门圆拱形,高130厘米,尖拱龛楣饰卷云纹,两侧方形立柱。窟平面方形,深广各280、高270厘米。平顶正中刻出边长65厘米方形凹式藻井。周壁设三壁三龛低坛。
西壁:窟门右侧有一浅浮雕屋形龛,单檐歇山顶,坡面平缓,高脊,两端鸱尾半月形,造型简洁。屋檐下两侧立方柱。屋内凿一圆拱龛,龛高90、宽70厘米。内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弟子分立龛外,遮去立柱下半部。主像高55厘米。面相方圆,螺髻,着宽袖袈裟,下摆覆座前,肩披衫。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座上。菩萨及弟子分立两侧,圆形头光,余皆风蚀严重。窟门左侧现存浮雕坐佛一躯,着双领交叉式袈裟,舟形背光,余皆风蚀严重。
76号龛:石马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两龛之一。圆拱龛,尖拱楣上凿出人字形凹槽,下悬一宝珠。龛高520、宽300厘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力士分立龛外。佛立姿,高460厘米,面相方圆,螺发,额中有白毫相,着双领下垂袈裟。手皆残,似施无畏与愿印。浅浮雕二菩萨高210厘米,面相扁圆,头戴三叶宝冠,被帛在肩部呈三角形。龛外左右两侧凿出方形浅龛,高180、宽
84号龛:尖拱龛,高540、宽310厘米。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主像释迦牟尼高510厘米,此龛像为石马寺遗存中最高大者。像通体经后世泥塑重妆,现胸部以下泥塑已完全脱落。从仍存的泥塑痕迹观察,显见重妆时大体是依据原刻的。面相方圆,螺发高髻。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裾外摆,衣褶稠密,线条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龛内。二菩萨通高170厘米。面相扁圆,头戴莲瓣宝冠,冠上饰花,宝缯上翘,又搭至肩。长颈饰项圈,被帛在肩部呈三角形,又下垂腹前穿环打结至膝,复绕臂垂于体侧。裙裾外摆成锐角,舟形背光。右菩萨右手提锁状物,左手持莲花置腹前。左菩萨右臂上屈,手持宝盒,左手提净瓶。皆跣足立于长方形佛台上。
3号窟:石马寺3个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者。窟门长方形,高150,宽140厘米。窟平面近方形,宽190,深170、高200厘米,平顶,三壁三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