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2020-03-12 17:23:07)
标签:

转载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青莲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唐至清  地址:泽州县东南17公里硖石山腰,与珏山一水之隔

这里山峦起伏、群峰兀立,丹河于深壑中飘然而流。青莲寺建置于此,与周围环境自然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园林化山野建筑。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分上下两院,坐北向南,依山面水。下院,建于丹河北岸的硖石山隅;上院,建于下院北偏东500米的硖石山坳。两院同为北齐天保年间(550—563)创建。下院称硖石寺”,上院称上方院”。唐咸通八年(867)赐额“青莲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青莲寺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从此两院寺名分开。明、清两代称下院为古青莲寺”,上院为“青莲寺”。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85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弥勒殿(南殿)、释迦殿(北殿)、释迦殿东西耳殿各三间,释迦殿(北殿)、释迦殿东西耳殿维修时按宋代《营造法式》复建。弥勒殿与释迦殿之间东西侧遗有面阔五间的配殿平面遗址。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南殿(弥勒殿),清乾隆十一年(1746)遗构,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明间前后辟门。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殿内佛坛及两山墙下尚存彩塑12尊,其中释迦佛、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为宋景德四年(1007)遗物,清代重妆。当中为释迦佛,结跏跌坐于莲台上,两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和阿难、迦叶二弟子,风格上沿袭唐风,注重写实,生动传情。佛坛扇面墙后有明代塑像倒坐观音及童子。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东壁南部砖台上有明代塑像三躯;供养菩萨坐像一,高1.6米,高髻大耳、面相清秀。两腿平伸坐长方座上,合掌凝神,状极虔诚。青年罗汉立像一,高1.49米,双手提襟,头微上仰,瞑目恭立,作听道神态。关羽立像一,高1.23米,衣袍甲,裹巾,束带,手执武器,作护卫状。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西壁前南部砖台上有明代塑像三躯,供养菩萨立像一,高1.45米,袒胸赤足,长裙束带,面目清秀。供养女像一,高1.52米,面相秀润慈祥。举右手于胸前恭立。其右青年供养人坐像一,高1.1米,面相忠厚,头束布巾,衣宽袍安坐,神态如生。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殿内存有唐、宋、金碑各1通。唐碑上有宝历元年(825)所刻硖石寺大随元法师遗迹记佛殿图,比西安大雁塔阴刻佛殿图稍晚,碑首线刻弥勒佛殿图(亦称弥勒讲经图)。这幅图显示唐代一座完整的寺院,山门、围廊、讲坛、佛殿一应俱全。佛殿前讲坛上的弥勒菩萨尚未成佛,头戴花冠,身穿印度出家人的服装,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讲经说法。他身后是一座重檐佛殿,五脊庑殿顶,装饰着典型的唐代鸱尾。佛殿四周是围廊,围廊与前面的山门相通。廊柱和山门柱头上的斗栱都是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风格,这幅图是研究唐代建筑结构和寺庙布局的珍贵资料。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北殿(释迦殿),明、清两代均有修缮,但在结构上保留不少宋代建筑手法,如泥道慢栱及正心令栱均为隐刻拱,隐刻泥道栱补间位置图案为梭形拱,柱侧角、升起显著。九十年代末,在保留现存建筑的宋代手法基础上按照宋代古建筑规制并且结合晋东南地方手法进行复原。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造,里转五铺作出双杪偷心造,梁架为四椽栿后接乳栿用三柱。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殿内方形佛坛上塑有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菩萨6尊唐代塑像,清代重妆。面容端庄,肌肉健美,身式微曲,衣纹简练、缨络简朴,在追求塑造佛性中,创造了寓慈祥于庄严的美的佛教典型。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释迦牟尼,高4.2米,长眉大耳,细眼高鼻,袒右臂及胸,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双腿自然下垂,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服装轻薄贴体,衣纹线条圆柔流畅,颇有曹衣出水的韵味。下为砖砌须弥座,上下边椽与束腰小方格内雕刻莲花等图案。两侧塑着恭立的阿难、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难居右,高各2.6米。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台前左右边角塑文殊、普贤坐像,连座高2.88米。文殊像居左,面形长圆,高髻束巾,双发辫从耳后披于两肩,袒胸配璎珞,腕束扁钏。举左右手于胸前作抱持物状。盘右膝、伸左腿而坐。衣襟裹膝垂于座间,服装轻软,纹褶自如,外表以沥粉锦纹为饰,五色彩绘,加描金线。六角须弥座,高1.2米,束腰前面,塑狮子半身,作爬行出洞状,张口怒目,状极威猛。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普贤菩萨,姿态服装与文殊菩萨相仿佛,右手高举,左手平托于膝间。须弥座束腰前面,塑白象半身,尾露于后,生动有趣。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寺院东侧42米处,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建造的喇嘛式舍利塔一座,通高21.22米,最大直径7.38(覆钵塔身最大直径)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塔下设青石雕砌的单层八角形须弥座,雕刻考究,作工细致。束腰各角雕有金刚、力士,上、下沿雕饰为仰覆莲瓣,上、下枋雕有不同花卉图案,圭角亦雕为卷草。上枋之上又设条石一道,并于各角雕有龙头装饰。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须弥座之上设覆钵塔身,塔身高7.14米,上部南向开券门(眼光门),内为八角形塔室,室内北向为一砖砌前后两层佛坛。前坛塑有小型卧佛,后坛塑观音立像一尊,左右为阿难、迦叶像。这些泥塑,形态优美,雕塑讲究。佛坛之后有造像碑一通,四面浮雕佛像,共68尊。造像碑之上设石刻仰覆莲座,莲座之上为结跏趺坐释迦像一尊,像后设有一木雕背光。从这些遗物的制作手法及造型风格上看,当为该塔同期作品。

现存塔刹之刹顶的华盖及以上构件均已毁坏无存。该塔之刹不设刹座,刹身直坐于塔身之上,其高8.73米,为密檐式十三天相轮,均砖砌而成,每轮下方为迭涩砖向外延伸,上方为弧形状。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寺院西侧70米处保存有唐乾宁乙卯年(895)所建的慧峰大师塔。原建于古青莲寺之西丹河岸边石崖下的台地之上,1986年因丹河泛滥致使塔基坍塌,为保护此塔,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组织迁建于此。

塔之平面八角形,单层亭阁式,实心通体石质,总高4.83米,造型别致,雕饰精美。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塔下设高1.69米须弥座,分两层制作,下层平面八角形,每面刻有壶门一道,壶门内浮雕胡人伎乐图案,二尊歌舞,六尊奏乐,面部表情各异,所奏乐器为横笛、腰鼓、手鼓、琵琶、排箫、法螺、钹、拍板。壶门两侧刻有不同花草图案。上层雕为仰覆莲座,其中仰莲为双瓣束式,覆莲为单瓣起双线,束腰为圆形八面凸出,凸出部分中间浮雕飞鸟或花草,束腰凹处雕有各种花草图案。中间束腰部分雕迦陵频伽,人面鸟身,是佛教中的一种神鸟,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佛教经典称“妙音鸟”。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塔身正面雕凿佛龛,龛上雕火焰纹龛楣,龛楣上方阑额之下八面刻有半圆和三角形组合垂慢,阑额之上雕有普柏枋及额枋,之上为八坡式屋顶,屋顶下部雕有方形椽子,顶部八角均雕筒瓦式攒尖脊。背面刻文:唐故先师和尚,汝州襄城县人也,俗姓贺兰氏,法号慧峰。于中和戊申岁八月二十八日迁化去。乾宁乙卯年建造灵塔,十月功毕后记耳”。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屋顶之上雕设高1.58米之塔刹五层,刹座山花蕉叶,刹身三层,上下雕造仰覆莲盆,中设圆形鼓盘石为束腰。刹顶为宝珠形制,整体塔刹的制作手法与唐代后期经幢之幢顶非常相似。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由古青莲寺曲折北上经过广济桥,即青莲寺,两院相距500米左右。自北齐天保年间创建以来,历隋、唐、宋、金至明清各代相继修建。至今寺内保存着宋至清代的木构建筑12座,北齐龙华造像石1块,唐至清代的碑竭百余通,唐、宋经幢6幢,宋代彩塑35尊。是一处集建筑、彩塑及石刻为一寺的艺术宝库。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寺前为平台,上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阁,中轴线上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罗汉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院东遗有乳窦泉、掷笔台。

天王殿兼作山门,清代建筑,南侧为山门,北侧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檐下斗栱斗口跳。山门前插廊深一间,施板门。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藏经阁,建于唐太和七年(833),北宋崇宁年改建,至元二年(1336)修缮。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现存遗构上层大木构造平梁之上(包括平梁及斗栱下昂)构造之手法为元代特征,余皆宋代风格。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二层支出平座,由六铺作三杪斗栱支撑。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单杪单昂偷心造,补间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转角铺作正栱为双抄偷心造,出斜栱一缝单杪单昂偷心造,由昂之上、大角梁之下塑泥质角神力士顶起屋檐。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释迦殿,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斗栱肥硕,飞檐腾空,是晋城地区宋代建筑之代表。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垂脊、吻兽为琉璃制作,富丽堂皇。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前檐明间的地栿、立颊、上槛均为石作,表面线刻花卉纹饰,刻工精细。四周立柱为方形抹棱石柱。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斗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作批竹式。补间无斗栱,只作隐刻,用材合宋《营造法式》六等材。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殿内宽大的佛坛上,保存着四尊彩塑,元祐四年(1089)遗物。表情自然,比例和谐,面形宽扁,眉目间的刻划棱角清楚。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释迦牟尼佛居中,高约5米,大耳丰颐,面相庄严慈祥,举右手作拈花印,结跏跌坐,长襟裹足,下垂座上。莲台下砌成硕弥座,束腰部分的四角分塑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右边塑阿难立像,高2米余,身向前倾,合掌恭立。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东部的莲台之上是文殊菩萨,高近3米,面相丰颐,眉鼻间棱角线较显著,嘴形轻闭,嘴角微微内陷,与面部的肌肉相配合塑造出微微的笑意。细目微张下视,与略向左倾头部相协调,睿智慈悲。高髻中束红绫一圈,额际发内,亦束以红绫,显得额外隆起。耳前后均有发辩披于两肩,耳端带花,袒胸配璎珞。怡然安坐,举右手,盘右膝,左腿前伸于八角须弥座上。束腰四面爬出狮子半身。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西部莲台之上的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相仿佛,盘左膝伸右腿而坐,举左手,两手及右腿均残。衣裙饰以沥粉蟠凤朵云纺等。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释迦殿前之经幢保存完好,东侧为后唐天祐十八年(921)所建,西侧为唐开成四年(839)创建。两幢造型相同,均八边形通身青石雕造,通高3.82米,分两层制作,由八角形石座及覆莲、仰莲承宝盖,其上立八角形幢身,并雕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下幢身之间由仰覆莲瓣及束腰鼓石过渡,上层幢身高0.59米,其上线刻神像,覆以八坡石制幢檐,之上为仰覆莲及宝珠幢刹。整体经幢雕琢考究,制作娴熟,反映了五代时期经幢建筑的共同风格。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地藏阁,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现存为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之遗构。存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宋代遗物,清乾隆十年(1745)重妆。地藏菩萨结跏趺坐,头戴宝冠,手执宝镜,面形俊朗,神态安祥,威严中流露出对人间的悲悯。菩萨两侧原分别立有闵公居士和道明和尚,现不见踪影。十殿阎君均头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严肃,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威严。另外还有一尊金刚力士,手执狼牙棒,面目狰狞,青筋暴起,全身肌肉夸张性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罗汉阁,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改建。下层为明代所制,上层柱额、斗栱及梁架均为宋代遗构,明代改建此阁是将宋代建中靖国元年所建的观音殿修葺后直接用于上层。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殿内塑有观音和十六罗汉,宋代遗物,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新彩绘。

观音像,高1.7米,面相慈祥,着花冠,发瓣两股,分披于左右肩上。花冠后束以红绫带,衣袍襟袖的边椽,均以沥粉云杖为饰,胸前配璎珞,腰间束带。右腿屈起于座上,右手附于膝上,左腿前伸,呈游戏坐,衣襟垂座间,全身金装。左右男女童子各一。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十六罗汉,分坐于观音左右者各三躯,南北壁前者各五躯,高各1.4米左右,姿态表情,各不相同,而大都形神如生,富写实作风。而服装衣纹的贴体利落,体格肌肉的合情合理,均显示了作者的卓越技巧。

从北壁最外为第一躯,由左向右依次为青年形像,凝神平视,盘右膝而坐;老者形像,闭目合掌端坐,作虔诚念佛状;青年修行像,盘膝裹手端坐;浓眉怒目像,身向右后倾,袒右胸、臂,盘右膝,左腿前伸,右手屈起作呼唤状;青年像,头稍右向,举双手于胸前,两腿平伸而坐,着双股云纹鞋;中年像,皱眉闭口,盘右膝举左腿而坐,衣袍宽大,体态生动;面目肥胖像,头稍左向,双手均藏衣袖内,作凝神思索状;赤面短须像,浓眉杏目,右手执铎,盘膝裹襟而坐。白发老者像,袒右臂,双手执杖,举首张口作了望状;面相英俊像,盘右膝,举左腿,右手撑地,左臂依附于左膝,体态自在,神情如生,亦群像中较优秀之作;梵僧像,浓眉、高额、杏眼、厚唇、脸褐色,两手抱狮子,姿态成武;面目丰满像,体躯肥胖,举右膝,曲股仰面酣睡,神态潇洒;赤身裹巾像,头左向,怒目而视,举右手伸左臂作指责动态;中年像,面目圆满,举左右手交足而坐;盘膝举双手像,凝神安坐,项间筋肉显露;面目健壮的中年像,伸右腿右臂,举左膝托臂而坐,头稍右向,神情如生。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罗汉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罗汉碑记》石碑l通,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大雄宝殿,按《营造法式》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方形抹角石柱为元至顺二年(1331)原物,线刻飞龙、卷云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力道遒劲,飞龙张牙舞爪翻腾于九天之上,张力十足。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院东遗有乳窦泉,池水清澈晶莹,水位常年如一,涝不增,旱不减,多取不减,不取不增。在乳窦泉的旁边写有两句诗"山吐天边月,溪流石上云"

院东一堵山崖壁立,高约二十米,下部怪石峥嵘,上平如台,长宽约丈余,石壁上刻有“掷笔台”。相传慧远法师在青莲寺注疏《涅磐经》,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为了求证自己所注经书是否准确无误,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他捧书持笔来到这块石壁前,仰天高呼:“如果我所注经书准确无误,我的笔抛起后便能在空中停驻。”说完便掷笔苍天,而这只笔果然在天空停留。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便称这座石壁为“掷笔台”。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

    台南端建有款月亭,建筑结构纤巧秀丽,南北无墙,东西墙内外嵌刻历代文人墨客赏月题诗。中秋之夜,登亭东望,一轮皓月不偏不倚从珏山双峰间冉冉升起,山川大地尽染银辉,名为“珏山吐月”。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