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标签:
转载 |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青莲寺(第三批国保) 时代:唐至清 地址:泽州县东南17公里硖石山腰,与珏山一水之隔
这里山峦起伏、群峰兀立,丹河于深壑中飘然而流。青莲寺建置于此,与周围环境自然而和谐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园林化山野建筑。
分上下两院,坐北向南,依山面水。下院,建于丹河北岸的硖石山隅;上院,建于下院北偏东500米的硖石山坳。两院同为北齐天保年间(550—563)创建。下院称“硖石寺”,上院称“上方院”。唐咸通八年(867)赐额“青莲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青莲寺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从此两院寺名分开。明、清两代称下院为“古青莲寺”,上院为“青莲寺”。
古青莲寺,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85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弥勒殿(南殿)、释迦殿(北殿)、释迦殿东西耳殿各三间,释迦殿(北殿)、释迦殿东西耳殿维修时按宋代《营造法式》复建。弥勒殿与释迦殿之间东西侧遗有面阔五间的配殿平面遗址。
现存塔刹之刹顶的华盖及以上构件均已毁坏无存。该塔之刹不设刹座,刹身直坐于塔身之上,其高8.73米,为密檐式十三天相轮,均砖砌而成,每轮下方为迭涩砖向外延伸,上方为弧形状。
塔之平面八角形,单层亭阁式,实心通体石质,总高4.83米,造型别致,雕饰精美。
天王殿兼作山门,清代建筑,南侧为山门,北侧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檐下斗栱斗口跳。山门前插廊深一间,施板门。
释迦殿,从石柱、门楣石刻题记可知,创建于北宋元佑四年(1089)。古朴大方,雄伟壮观,斗栱肥硕,飞檐腾空,是晋城地区宋代建筑之代表。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垂脊、吻兽为琉璃制作,富丽堂皇。前后檐均在明间设板门,两次间置破子棂窗,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 [转载]青莲寺(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七百七十九)](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观音像,高1.7米,面相慈祥,着花冠,发瓣两股,分披于左右肩上。花冠后束以红绫带,衣袍襟袖的边椽,均以沥粉云杖为饰,胸前配璎珞,腰间束带。右腿屈起于座上,右手附于膝上,左腿前伸,呈游戏坐,衣襟垂座间,全身金装。左右男女童子各一。
从北壁最外为第一躯,由左向右依次为青年形像,凝神平视,盘右膝而坐;老者形像,闭目合掌端坐,作虔诚念佛状;青年修行像,盘膝裹手端坐;浓眉怒目像,身向右后倾,袒右胸、臂,盘右膝,左腿前伸,右手屈起作呼唤状;青年像,头稍右向,举双手于胸前,两腿平伸而坐,着双股云纹鞋;中年像,皱眉闭口,盘右膝举左腿而坐,衣袍宽大,体态生动;面目肥胖像,头稍左向,双手均藏衣袖内,作凝神思索状;赤面短须像,浓眉杏目,右手执铎,盘膝裹襟而坐。白发老者像,袒右臂,双手执杖,举首张口作了望状;面相英俊像,盘右膝,举左腿,右手撑地,左臂依附于左膝,体态自在,神情如生,亦群像中较优秀之作;梵僧像,浓眉、高额、杏眼、厚唇、脸褐色,两手抱狮子,姿态成武;面目丰满像,体躯肥胖,举右膝,曲股仰面酣睡,神态潇洒;赤身裹巾像,头左向,怒目而视,举右手伸左臂作指责动态;中年像,面目圆满,举左右手交足而坐;盘膝举双手像,凝神安坐,项间筋肉显露;面目健壮的中年像,伸右腿右臂,举左膝托臂而坐,头稍右向,神情如生。
大雄宝殿,按《营造法式》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下方形抹角石柱为元至顺二年(1331)原物,线刻飞龙、卷云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力道遒劲,飞龙张牙舞爪翻腾于九天之上,张力十足。
院东一堵山崖壁立,高约二十米,下部怪石峥嵘,上平如台,长宽约丈余,石壁上刻有“掷笔台”。相传慧远法师在青莲寺注疏《涅磐经》,历经数年终于完成,为了求证自己所注经书是否准确无误,他决定求上天验证。吉日,他捧书持笔来到这块石壁前,仰天高呼:“如果我所注经书准确无误,我的笔抛起后便能在空中停驻。”说完便掷笔苍天,而这只笔果然在天空停留。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便称这座石壁为“掷笔台”。明朝吏部尚书王国光有诗云:“高僧云卧到莲宫,台上传经写色空。落笔山头乘鹤去,老松犹响雨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