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一〇八)桑峪村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八)桑峪村
桑峪村在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村落三面环山,正南与108国道相连,该村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交通便利、民风纯朴,与名胜古迹潭柘寺景区遥相辉映、紧紧相邻,宛如潭柘景区延伸的后花园,古韵悠然。
明代之前,桑峪村曾叫“三遇村”。“三遇村”坐落于山谷之中,因村中有三条沟壑相连,三沟之水相汇为一而得名。明朝后期,桑树茂密成林,郁郁葱葱,桑林包围全村,桑葚成熟时节,紫红的桑葚遍布村谷,食之不尽,久而久之“三遇村”演变成为“桑峪村”。
桑峪村以前曾有座台子,人称“成子台”,传说是元代忽必烈专门养马的马城。另有传说,元代张贯老人带着三个儿子由山西迁到此地,同时张家表兄弟杨奔带着哥四个也来此地生活,故有"三兄四弟"之说。此种说法证明,桑峪建村应在元代之前。
后来,蒙古族占据金国的燕京,势力至华北,到建立大元国之前,仍沿袭金代的乡、村地方行政制度。人户多的村落名乡,设“里正”管理本乡事务;人户少的叫村,设“主首”管事。
元初,桑峪地区生活50多户村民。元朝至元七年(1271)或稍后一年建立桑峪社。元朝时期的“社”为地方村民互助组织,有别于乡、村行政区划。社长的任务为“劝导农桑”,“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劝勤农业,不致惰废”。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社的职能和地位却不可避免地取代乡村,乡村的重大事务,都由里正与社长共同磋商决定共同完成。元末明初时,桑峪社已成为当地普遍而公认的地域名称。明朝确定桑峪社为乡级建制,并实行里、甲编制,称为桑峪社一图至六图。按一图即一“里”,编户110户计算,到明代初年,桑峪社已有660户。
随着西方宗教的东进,元统二年(1334),后桑峪出现了天主教堂。这也是桑峪村从此有了前后之分的源头。后来,村民因为信仰不同开始分村而治,即前桑峪村和后桑峪村。1979年,两村合为一村,统称为桑峪村。但是人们似乎习惯了过去的称法,至今还以前后相称。 1928年民国时期,桑峪乡随斋堂全境属河北省宛平县第四区,后又改称八区,区下设乡,有桑峪乡。新中国建立后,京西地区行政区划重新调整。1952年9月1日,桑峪随河北省宛平县划入北京市京西矿区。1958年5月,随京西矿区改为门头沟区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地质工作者在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的前桑峪村内的马栏台地的地层中发现的一根人类骨化石,经专家鉴定,确认该化石属晚更新世古人类化石,至今已有11万年。专家学者们将以此骨为标志的北京地区古人类定名为“前桑峪人”。由此,我们可以猜想,早在11万年前,有一支“北京人”离开周口店,经西山峡谷溯永定河而上,向西迁移,进入清水河流域,在现在的桑峪村一带找到了新的家园,并定居了下来。
“前桑峪人”的发现,解析了“北京人”的历史踪迹,见证了桑峪一带曾经生活过的古人类与“北京人”一脉相传。因此,桑峪在11万年前的古老历史中,便有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桑峪地区由此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成为孕育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桑峪村人文历史久远厚重,民间文化遗存丰富,对研究古代京西地区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定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从前桑峪特有的乡村文化。
桑峪古道仍然比较完好地保存于崇山峻岭中。从军响向北,经桑峪,走崖间岭,上古道,通书字岭、碣石、珠窝湖等地,多样的地形造就了这条古道的不凡和弥深。片石铺砌的古路、在山体岩石上开凿的路及蹄窝,到今天还保存得较好。由桑峪天主教堂向上攀登,即可找到,且有摩崖石刻,字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内修道,人人方便。”
清代村中建有戏台,在村中神庙的对面,每逢神庙祭祀日或逢年过节、祈雨还愿、庆祝丰收都要演唱戏剧。遗憾的是,戏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塌毁,现在只遗存了基址。
桑峪社学为明洪武八年(1375)设立,当时宛平县建立社学17所,桑峪社学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斋堂地区最早的官办学堂之一,表现了官府对斋堂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视。据说,桑峪社学的建立,与后来斋堂地区崇尚文化,屡出科举中的者不无关系。
桑峪的历史文化厚重,在这里有着浓浓的乡土气和丰厚的民俗文化,那是桑峪最本真的面孔,让人微笑的乡村表情。
每逢春节,声声的爆竹声中,家家户户写春联,贴对子。古朴的建筑艺术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无不充满村民对文化的执著与质朴的理解,显示出浓厚的中国乡村文化底蕴。
随着历史的变迁,桑峪村大部分古建筑已成残垣断壁,但部分古老民居建筑依然得以保存下来,以清代建筑居多。村落中古老的四合院、三合院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门楼、影壁更是让你目不暇接。砖雕、石雕、木雕的雕刻之精美,艺术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徜徉在古老的村巷之中,让每一位造访者都感受到这古老村落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
桑峪村原有十二条胡同,两个过街楼和一个村西边的“官大门”,如今官大门已不复存在,十二条古老的胡同大多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过街楼和保存较好的几条村巷仍能展现当年桑峪村的村落建构的格局,诉说昔日的辉煌。
今天,您要是进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座清代建筑桑峪过街楼。过街楼坐北朝南,砖石结构,高6.5米,宽11.6米,进深7.5米。过街楼下辟有券洞,券洞高6米余,宽4.6米,券洞上方嵌石额,前额曰“紫芝”,后额曰“凝瑞”。城台上置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其顶部已改建成琉璃瓦顶。过街楼的作用是保障安全,装饰村口,供奉神像,保佑村庄。民国二十二年(1933)曾经重修,后又几经修缮。
早在元代的时候,天主教随蒙古大军传入北京。当时,西方天主教士以行医为名,到桑峪一带传教,元统二年(1334)在后桑峪村修建了教堂,名为“耶稣圣心堂”,就是现在看到的这座教堂。那时教徒已有100多人,属天主教北京教区。明嘉靖十三年(1534)教堂进行重修,并扩建为五间,大门上方有匾,题额为“万有真源”,下款为“嘉靖十三年修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教堂扩建到九间,青砖雕砌,结构精巧,建筑精良坚固,教堂内还悬着两口法国钟,南墙间辟有尖拱落地大窗。整个建筑具有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内的屏风门上有匾,上书“博爱为怀”,下款为“光绪二十一年重建”。
后桑峪村的天主教堂,历经扩建,现已从元朝的两间教堂扩建为二层楼建筑,成为京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现在的这座教堂是1988年重建的,仍然保留着原有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去往圣母山的路石砌甬道盘转曲折,意味着通往天堂之路的艰辛,在甬道上下方的起止点各立有一块圣训碑。路上沿途有十四个十字架,象征着耶稣十四难。
要不是那人,义和团进去一半人,甭说拿刀动枪的,就背着手用脚踩,也把后桑峪人跺成肉酱了。据当年的法籍神父分析,外教人看见的白衣白马的军队,可能是天主打发的炼狱灵魂们显的圣迹,吓退了义和团,保护了后桑峪教会。
今天您要是想来这里看看,背包客可在苹果园地铁站乘坐929路支线公共汽车在109国道74公里处军响加油站下车,步行约1公里进入桑峪村。自驾者驾车走阜石路或莲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74公里处向右转,行驶约1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