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的成语典故

分类: 旅游(景区)、长城 |
我说第一次来定州,很多事情都不知道,真是少见多怪啊。听陪我的人说中国有很多成语都和定州有关,我很吃惊。去了定州塔广场看到了很多石制斜面方墩,上面镌刻着成语故事的图和成语,才知道它的来源。到底有多少,我也没数,应该有三十个吧?
原来,定州不仅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物古迹著称于世,而且还有很多烩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的成因,有些出于定州历史故事;有些出于定州名人诗句;还有些因涉及此地的某些情况。寓意深刻,表现力很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老石机杼:石曜,北齐时安喜(今定州)人,因通晓儒学被任命为官。他居官清廉,生活俭朴,深得百姓拥戴。武平年间,他任黎阳郡太守,正值斛律武都出任兖州刺史。武都是一个极端贪婪暴虐的人,所到之处都横征暴敛,索取大量丝绢礼品,榨取民脂民膏。到了黎阳之时,就有意让随从人员向石曜及其辖区内官吏透露索贿的意思。于是,石曜就拿了一匹缣,对武都说:“这是我老石自家织成的,暂且奉赠给大人,还望笑纳。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属于黎民的东西,我丝毫不敢敛取。”武都素常也深知石曜为人清廉,笑了笑也未加责备。后来,人们便习惯以“老石机杼”这一典故,用来赞颂那些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的好官。
平地倒马:五代时,后唐明宗召集朝中大臣议事。他问端明殿大学士冯道:“泰丰之年何为?”冯道说:“我从前在先皇幕府做事时,有一次到中山(今定州)之地出差,一路山道险峻,唯恐倒马,缰绳执得很紧,行路格外小心,幸而没有出事。结果走出山地,进入中山平川腹地,索性让马放劲驰骋,自己却不留意,突然跌下马来,差点丢了性命。所以中山平地倒马的故事这一成语,便成了千古流传的警世忠告。
谷贱伤农
农家遇上灾年要饿死,碰上丰年又苦于谷贱,所以无论灾年丰年百姓都是受害。应从民生计议,图匮于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明宗积极采纳,在其当政几年中革除弊政,使百姓休养生息,国家相对得以稳定和富强。
“谷贱伤农”是指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当粮食获得丰收的时候,其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供给量的增幅大于需求量的增幅、粮食出售价格的降幅大于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而种粮农民的利润下降
【释义】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出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示例】“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众喣漂山,聚蚊成雷:汉中山靖王刘胜进京朝见汉武帝刘彻,在宴会时刘胜听见奏乐后而流泪,武帝惊问其故,刘胜趁机诉说在中山为王的困难时有“众喣漂山,聚蚊成雷”的话,比喻众人吹气可以使山漂动,谗言多了,能产生很大影响。
众喣漂山
【解释】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汉书·中山靖王胜传》:“夫众喣漂山,聚蚊成雷。”
【示例】众喣漂山不易安,势张那复抚狂澜。元·王恽《秋涧全集·哀挽亡友中丞王兄五首》
聚蚊成雷
【解释】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出处】《汉书·中山靖王传》:“夫众煦漂山,聚蚊成雷。”
【示例】聚蚊成雷,封狐千里。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比喻众口诋毁,积少可以成大
枕戈待旦,闻鸡起舞:西晋时中山魏昌(今定州邢邑镇)人刘琨与祖逖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时,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而起舞,相互勉励振作,立志报国。刘琨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从此,有了“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千古佳话。
枕戈待旦
【解释】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示例】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闻鸡起舞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饮槌亦醉
【出处】典出唐·崔令钦《教坊记》:“苏五奴妻张四娘善歌舞……有邀迓者,五奴辄随之前。人欲得其醉,多劝酒。五奴曰:‘但多与我钱,吃子赖亦醉,不烦酒也。”今呼鬻妻者为‘五奴’,自苏始。”
【解释】:蒸饼。其后人便以“吃亦醉”来比喻那些只顾钱财不顾羞耻的贪财之人。
【示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潍水狐》:“今虽俨然民上,乃饮亦醉者也。”
唐博陵(今定州)人崔令钦《教坊记》:“苏五奴妻张四娘善歌舞……有邀迓者,五奴辄随之前。人欲得其速醉,多劝酒。五奴曰:‘但多与我钱,吃槌子亦醉,不烦酒也。’今称鬻妻者为‘五奴’,自苏始。”其后人们便以此怒斥那些无耻的贪财小人。
苟延残喘:苟延,勉强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语出处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解释】苟:暂且,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延续临死前的喘息。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出处】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遽来居颖,苟存残喘,承赐恤问,敢此勉述。”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示例】穷得当卖全无,虽只区区四金,到也不无小补,又可以~得好几日了。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人才济济
【解释】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济济:众多样子。
【出处】《镜花缘》六十二回;“闰臣见人才济济;十分欢悦。”
【正音】济;不能读作“jì”,要读“j”
【近义】人才辈出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日上三竿
【解释】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唐·韩愈《岁华纪丽》卷一:“日上三竿。古诗云:日上三竿风露消。”
【举例】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
百炼成钢
【解释】百炼成钢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铁经过反复锤炼才成为坚韧的钢,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出处】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示例】他周大勇的战士却在战争中百炼成钢,精通了打击敌人的本领。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怕失败,意志坚强
典出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功成名遂。
范睢对秦王讲解富国强兵之计时说“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
【解释】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功成:事业成功;名:指名声威望;逐:成功、如愿。取得了功绩,名声会随即而至,或表达功绩和声名都已取得。后人就用“功成名遥”来表达功成名就之意。
【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示例】你则说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说出家的延年益寿。元·范子安《陈季卿误上竹叶舟》第二折
巧夺天工
【解释】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天工:指自然形成的。精巧的程度超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出处】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示例】天堑也能飞渡,人力巧夺天工。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人面桃花
【解释】形容美丽的女子与盛开的桃花相映成趣,光彩照人。现常用来比喻男子怀念一见钟情后不能再相见的女子。以及由此产生的怅惘心情,有时候也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出处】典出唐一孟词綮《本事诗·情感》。
邓雅声《无题》:"崔郎能否能相见,怕读桃花人面诗。",柳永《满朝欢》:"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忆念爱人 。
古色古香
【解释】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出处】
【正音】
【用法】
【结构】
【示例】你可以从明亮的窗玻璃后面看到古色古香的字画、瓷器、铜鼎和小铜佛等等。
连中三元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元、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连中三元是汉族传统吉样图案。由荔枝、桂圆、核桃构图。图案中三种果实都是圆形,象征"三元",寓意考试成绩优异,不断进取,喜报频传。多见于剪纸、文具及装饰图案中。
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解释】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格天》:"玉帝敕旨:谪下文曲星君与冯商为子,连中三元,官封五世。"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感激涕零
【解释】涕:眼泪;零:落。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出处】唐·刘禹锡《平蔡行》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示例】贾政听了,感激涕零,叩首不已。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极度感激
负荆请罪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负荆请罪。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袖手旁观
袖手旁观,汉语词汇。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出自唐·韩愈《祭柳子厚文》。
【解释】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人至深处是==置身事外、不协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荪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样,我不能袖手旁观。(茅盾《子夜》四)
【近义词】漠不关心、冷眼旁观
【反义词】挺身而出
【出处】
1.唐·韩愈《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