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五二〇)天元寺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老北京的故事(五二〇)天元寺
外墙上的字涂掉了
西南院门
西门
三个门有三块牌子
鼓楼
东南门
跟随送水车
不大的正院
东配殿
西配殿
后院
后院
西后院
钟楼只能从外面上
钟楼
正院的东门
哪有大门里面还安铜钉子的?
这算是正门了吗?
天元寺在房山区青龙湖镇大马村东,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山门为小门楼,硬山筒瓦过垅脊,山门石额上刻楷书“天元寺”三字。寺院外红墙翠竹,显得幽静素雅。主殿两侧有二层钟鼓楼,歇山清水脊。始建年代无据可考,寺庙内现存有辽代经幢和石刻香炉各一件,民国时重修留有一碑,可证古庙的悠久历史 。
这是一座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古寺。民国时重修前只有古刹基址,墙垣尽坍,碑碣无存。有善士张得顺、张凤鸣二人经过筹备,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开始兴工,民国十五年四月落成,历时一年三个月。重修后,仍沿用天元寺之名。
元寺老院子原本临街,新近又在外面建了围墙,把山门前、庙墙东边和北边一些地圈了起来,老寺庙成了院中院。院外有三个红色铁皮大门,高矮、宽窄不成比例,门上的铜钉行数、个数随意,不守祖制。竟然有一行十个铜钉的,六行?天安门才一行九个!原来,庙里住着东北人,怪不得他四六不懂呢!这个庙里里外就他一人。
寺庙正殿与东配殿之间的院墙上开了一个门,是现在日常出入之门。寺庙内正殿五间,硬山清水脊,殿前出一步廊,红漆柱,花棂隔扇门窗,粱枋上绘有精致的人物彩画。殿内正面及两山墙布满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殿中曾供奉释迦文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尊像。院内主殿东西两侧为二层钟鼓楼,东西配殿各有三间,东为念佛堂,西为关圣殿。均为硬山筒瓦清水脊,前出廊。出廊的檩枋上绘有苏式彩画。院中原有两株百余年柏树,现仅存一棵。新中国成立后,天元寺曾被先后用做小学校和农具维修站。
大殿台基下,有汉白玉石经幢一座,有幢顶、幢身和基座。经幢是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用于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全高1.57米,从造型及雕刻手法来看,应为辽金元时期遗物。经幢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北京的经幢在辽金时期才开始出现”。
幢顶为八角形宝盖,垂面刻幔帐流苏,八角刻狮头。幢身呈八角形,四正面较宽,抹角的四面较窄,宽边22厘米,窄边12厘米。遍刻密宗经典“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和“圣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陁罗尼经”。幢座为正八角形,上面呈弧型凸起,雕刻团花图案,圆脐平台上立起幢身,下边八面分别雕有瑞兽和牡丹图案,雕工细腻美观。
正殿西间前廊下立有“重修天元寺碑记”一通。碑座雕有虬龙,碑首卷云浮雕,额刻“永垂不朽”。碑方首方座,座宽1.2米、厚0.66米、高0.65米;碑高2.02米、宽0.75米、厚0.18米。碑首浮雕朵云,额篆:永垂不朽。碑文记述了天元寺衰败与复兴的历史。碑身正面刻“重修天元寺碑记”,记述了天元寺衰败古刹墙垣尽坍的历史和善士张得顺、张凤鸣二人于乱世中发愿重修的经过。碑阴面镌刻捐资人姓名和捐资数额。
碑文记述:时值军阀混战,世风日降,纷争不息,纵横杀伐,浩劫将临;权力凭陵,置公理于不顾,惟利是视,欲海横流,天良几于澌灭净尽。感叹:天良澌灭,人类将何以生存?振兴佛教,而训以化,是正本清源最好的办法,激发了重修天元寺的动机。
院内有一座三足双耳石香炉;还有两株百年柏树;寺后东北角有一口古井,井水甘洌清醇。村民相传此水有奇特物质成分,远近百里来此井求水之人甚多,凡所求者均能水到病除。
东院绿树浓密,后院比较凌乱。东北僧人也不在庙里,我随着送水的老夫妇一起进来的,一只小狗不停地叫。
乘车路线:从西客站南广场乘616到良乡西门,换乘房43路到大马村下车沿着向东的路一直走大约1.5公里,路北就是了。回去时从天元寺门前一直往东走大约还是1.5公里,过公路涵洞后向北拐500米,再向东进北潞园小区、北潞春小区,出大门就是616总站了。不必再坐一小时一趟的房43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