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云居寺老虎塔
云居寺老虎塔位于北京房山区云居寺西北的山顶上,始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此塔为保护寺庙平安的吉祥塔,俗称老虎塔。
相传云居寺住寺的僧侣特别多,住寺的僧人就八百多人,还不算云游的僧人。僧人开饭,是先敲梆子后吃饭。有一天,在吃饭的队伍里多了一位白胡子老头儿。从这儿以后,每逢木梆子一响,白胡子老头就来用餐。一晃半年过去了,管事僧特别生气,心想他连个招呼都不打,到这就吃,吃完就走。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通知各院的僧人,吃饭不在敲梆子了,互相说一声就来吃饭”。果然,从这以后再也没有见到白胡子老头儿。

管事僧觉得很奇怪,于是就秉告给主持。主持一听赶紧派僧人到四处去打听白胡子老头儿的下落,附近村里的人都说没有见过。后来,有两个小和尚慌忙的跑回来说:“在后山上有一只白额老虎死了,肚子扁扁的,头还朝着云居寺的方向”。住持听后感到非常内疚的连声念道:“阿弥陀佛,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怀,不该轻易饿杀了一条活生生的性命,何况那只老虎不知修炼多少年,已经修炼成人的模样,它宁可饿死也不伤人,罪过啊罪过!”为了纪念这只不吃人的老虎,住持吩咐僧人在山上建了此塔。

此塔 为砖砌八角形五层密檐式塔,高约9米。



塔刹顶为宝珠
塔身上方五层叠涩密檐。







云居寺嘉庆御碑
在北京西南房山云居寺弥陀殿院内,有座嘉庆御碑亭,是清代嘉庆皇帝两次来云居寺所题的瞻礼词,又称御笔龙碑。1942年,云居寺曾三次遭日军敌机轰炸;在一次轰炸中无数炸弹就象雨珠一样落在御笔龙碑的周围,嘉庆御碑没有逃过这场劫难,至今还能从碑上看到当年留下的伤痕。
嘉庆御碑亭

御制碑亭旁介绍碑

碑阳、碑阴两面均刻有嘉庆皇帝的御制诗。诗文描述了云居寺的圣境美景,赞云居寺为佛教圣地。

碑首刻有双龙相峙卧顶,海水江牙、几重云纹。

碑身四周雕刻有六对,对称的蟠龙腾跃。

碑底为须弥座,束腰上下,雕刻有精美的云卷纹攀枝花。

碑阳的诗为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第一次来云居寺时写下的《瞻礼二十韵》。

首题“云居寺瞻礼二十韵”
落款“嘉庆十有四岁次己巳季春月上澣御笔” 钤方印有二。

碑阴的诗瞻礼词 为嘉庆皇帝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留下的《再游云居寺》。

碑文上面一个繁体的“雲”字,下半部的“云”在战火中被弹片炸去了。那片划痕就象一片天空中 的白云托着“雨”,它弥补了简写“云”的不足,形成了原文中的繁体“云”字。正是“圣地藏御碑,掉字不改意”。

嘉庆皇帝第二次游云居寺提写的瞻礼词:“西域花宫曾驻鞯,重来又值暮春天,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问禅,兼爱止仁原一理,修儒习释总随缘,瓣香瞻礼抒虔祝,岁稔民安教化宣”。落款“再游云居寺癸酉季春月御笔”钤方印有二。













云居寺三公塔
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至辽圣宗时期(983—1011年)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清康熙年间,著名高僧溟波大师对云居寺进行了,空前的大规模修复。溟波大师圆寂后,圆通念修复未完工,乘其师志,最终修复云居寺。圆通圆寂后,由其徒弟了尘为住持。师徒三代人对云居寺修葺做了很大的贡献,后人为他们建塔以示纪念,这三座塔被人们称为三公塔。
三塔排成一字形,坐西朝东, 塔建筑形式基本相同,细节略有不同,塔上砖雕、石雕精细。

三公塔旁介绍牌
溟波——俗姓郭,河北武清县北仓村人。生于清太祖天命年间(1616年),是清康熙年间的著名高僧。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清朝云居寺重开山第一代住持。溟波大师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对云居寺大规模空前的修复建设,共修复建设殿宇、禅堂、寮房、厨库二百余间。又造八大菩萨、十二药叉大将、二十四诸天,在药师殿前刻造经碑两方。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圆寂云居寺。寺内三公塔北起第一座即为大师墓塔。(下图来自云居寺)

溟波墓塔,前有石供桌。

十三天相轮塔刹,刹顶为华盖、宝珠。

塔身八棱 精美砖雕

佛教吉祥八宝


覆钵体 塔身

塔铭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须弥塔座,束腰四角有鼓形支柱,中有戏耍狮子。

雕刻精美的石供桌, 雕有龙、狮、虎、豹、鹿等动物。

圆通——俗姓高,河北雄县人。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清云居寺重开山第二代住持。他苦参佛理,颇有造诣。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冬,溟波大师圆寂,圆通念修复工程尚未完工,乘其师志,继续修复云居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修复工程全面竣工。雍正七年(1729年)圆通圆寂于云居寺。寺内三公塔北起第二即圆通墓塔。(下图来自云居寺)

十三天相轮塔刹,刹顶亦为华盖、宝珠。

精美砖雕

同样是佛教吉祥八宝


亦是覆钵体式塔身

塔铭隐约可见“···圆通广公和尚··”。

须弥座及石供桌,石供桌同样雕有龙、狮、虎、豹、鹿等动物。

了尘——河北河间县人,俗姓赵。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清云居寺重开山第三代住持。雍正七年(1729年)圆通圆寂后,继承师兄遗愿,主持云居寺十六年,寺庙很兴旺。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二十圆寂。
十三天相轮塔刹,刹顶亦为华盖、宝珠。

覆钵式塔身,上砖雕不如前者塔。

塔铭隐约可见“···灵塔”字迹。

简陋的须弥座

仅存的石五供
此外在三公塔北墙云居寺外,有圆通法师及了尘法师的塔铭碑。
























云居寺广公禅师塔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在其北塔南侧有一金代石塔,为“广公禅师塔”,立于金泰和二年(1202年),质地为汉白玉石,高2.46米,八角直棱形幢身,分上下两层。

上层八面施刻正书,记述了广公禅师生平和遗德。

额题“广公禅师塔记”六字楷书,额下竖刻“苦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四行佛偈语。



广公禅师的弟子惠演、惠谈等为老师立塔,共计419字。







云居寺辽代经幢
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云居寺,是藏真经、纳珍宝、佛事兴、香火盛,构成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在其北塔东、西侧还有辽代时期的经幢,这些对研究云居寺历史、佛教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经幢在唐初开始出现,当时北京却没有,北京的经幢是在辽金时期才开始出现的,经幢上一般刻有《陀罗尼经》。
佛像经幢——此幢立于辽代,质地为白石,高2.1米幢身为八角形,中部仰莲,每面刻有佛像。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此幢立于辽代,地质亦为白石,八角直楞幢,幢高2.09米,由盖顶、幢身。

一面刻题记,七面竖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陀罗尼经幢——此经幢位于南塔的东侧,是房山区北郑村的一座辽塔,于1977年6月倒塌,在塔身中心发现了,辽代应历五年(955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后移至云居寺。汉白玉材质,通高3.12米,平面作八角形,由盖顶、幢身、基座三部分组成。

顶部由垂幔纹宝盖、长方八角形身、八坡瓦顶形檐、卷云纹托象征清净的莲花头顶组成。

幢身八面均刻楷书汉字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陀罗尼真言并序、咒语及北郑邑人起建陀罗尼题记等。

首题“北郑院邑人起建陀罗尼幢记”。

幢文纪年为辽应历五年岁次乙卯肆月。


塔身正面开有方形洞龛,龛中正面浮雕一佛二胁侍,形体丰腴,线条柔美,刀法极精,为典型唐代造像。

景云塔南侧

塔身南壁,刻有《石浮图铭》,经历1200多年的风风雨雨,铭文字迹漫漶,不可辨认。他是这四座唐代古塔中建筑最早的一座。

太极塔
龛洞门旁两尊力士雕像分列左右,肌肉突兀,威武刚健,守护着佛龛大门。

洞龛内正面,浮雕一佛二胁侍像,纯为盛唐风格。

塔身西壁,刻有唐代和州历阳丞王利贞撰文的《大唐易州石亭府左果毅都尉蓟县田义起石浮图颂》。

碑文左下还刻有“大清光绪八年五月···”题记。

碑文右下刻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宪兵司令陈兴亚游览云居寺时题记。

塔身东壁,刻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宪兵司令陈兴亚的《石经始愿记》。

开元塔
北塔的东北角的小石塔为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建成,亦为方形,高4米有余,塔身朝北。塔顶上,云头刹座,葫芦形塔刹,塔檐七层,为上下叠涩法组合而成。

龛内正面浮雕一佛二胁侍像,纯为盛唐风格。

洞龛内左右两壁各浮雕一组供养人像,雕像中有高鼻深目、丰髭重须的少数民族,充分体现汉族与边地少数民族的融洽关系。

洞龛内右侧浮雕

塔东面壁,刻有由易州前遂城县书助教梁高望书的《大唐易州新安府折冲李公石浮图铭》。

铭文楷体书写,历经1200余年,字迹清晰,是这四座唐塔保存最好的一座。

此外在檐与檐之间,用线刻刀法圆熟流畅,造型生动,尤其是“走象”、“飞象”、“驰鹿”及“伏犬”等动物形象。

开元塔
洞龛两侧浮雕金刚力士,头部被认为砸毁。

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及胁侍像

塔身南壁,刻有太原王大悦撰写的《大唐云居寺石浮图铭》。

在碑左侧还有民国时期的刻字
云居寺南北塔
云居寺 南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由辽代沙门绍坦发心修建,举高30米,为十三层密檐式。静琬法师秘藏于雷音洞内的佛舍利曾葬于此塔,故称“释迦佛舍利塔”。1942年抗战期间,南塔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只留下八角形塔基和残缺不全的塔下地宫。南塔倒塌后,曾脱落下来一块碑记,专家们根据碑文,在塔前几米处的地宫发掘出了10082块辽、金时期的石经。
民国时期南塔(图片来自网络)
2014年9月9日,历经五年的修复,云居寺地标“南塔”终于复建完工。由于是全国首例复建古塔,没有先例可循,唯一的依据就是老照片。经过8次方案修改和5年艰苦复建,云居寺南塔恢复了民国时旧貌。

云居寺北塔——亦称为舍利塔或罗汉塔,因身曾以红色刷饰,又俗称“红塔”。

北塔 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覆钵和“十三天”塔刹(喇嘛塔式结构)

独具特色的圆鼓形覆体式塔身

塔台之上立有两层楼阁式塔身,塔身为八角形,正面朝南,在塔身南、西、北、东四个方向,均开有一座拱劵式塔门。在塔身其他四面均雕有隐作直棂式假窗。每层塔身上面,均设砖雕仿木斗拱结构,在老角梁头下悬有一只四方形铜铃。

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 在须弥座上建有砖雕式仿木斗拱,承托着塔台。底部紧腰处有一周伎乐天砖雕,有反弹三弦的造型以及人面鸟身的美音鸟《迦陵频迎》。还有古代宴乐场面等各种浮雕。

北塔须弥座呈八角形,在第一层须弥座下面周围,包砌着一圈浮雕砖,在每块砖上有一座塔图案。

塔上部两旁,刻有“法舍利塔”的字样,在塔身正中,刻有佛教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与北京西山八大处中灵光寺塔下的偈语相同,据此认定北塔为辽代建成。北塔下的偈语砖雕由于年久失修,多数残破。北京市文物局在维修北塔时,意外在北塔附近挖出200余块佛教偈语砖,替下残破偈语砖,还余一块,这是天大的巧合。莫非是辽代建塔时留出的备用,留出的数量还特别合适,这确实是一个谜。 
第一层须弥座束腰中,每面用卷草花纹隔成三个洞龛,龛中设有狮首形砖雕,大部已毁,余下的几尊中仍可看其威武雄姿。

第二层须弥座束腰以瓶状隔成三洞龛,龛中雕有弹奏着各种乐器的乐师,龛两旁雕着舞动裙带,翩翩起舞的仙女形象,还雕有手握弓箭,威武雄壮的力士。










云居寺唐代石塔
云居寺在北京市房山区白带山。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年),抗日战争时期被毁,现仅存塔十余座,以七座唐代小石塔最为珍贵。其中在云居寺北塔周围,有小石塔五座,分别建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唐太极元年(712年)、唐开元十年(722年)、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和原置于水头村南梦堂庵的单檐唐代塔。都是施主为作功德而建,塔均用石板雕成,平面呈方形,形制大致相同。




















云居寺位于房山区南尚乐镇水头村南,距市中心75公里。寺依山而筑,坐西朝东,中路有五层院落,六进殿宇。云居寺中轴线南部,苍松翠柏之间,可见一座青石砖塔巍峨挺立,与寺院北部的钟楼式古塔遥相呼应,南北的配殿如同两翼,大有飞腾之势。整座寺院宛如一个面向东方的巨人,伸出南北两臂,一手托着一尊宝塔。可惜,1942年整座庙宇及南塔毁于日军炮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