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皇家陵寝,称之为清西陵。创始人为雍正帝,包括雍正帝在内,还埋葬着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2位公主、6位阿哥、共计80人。雍正帝的泰陵建于雍正八年(1730),是西陵的主体建筑,也是西陵内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
泰陵建筑从火焰牌楼起至宝顶长达5公里,由南向北错落有序排列着:
火焰牌坊——位于泰陵五孔桥南2公里的大雁桥村东南,因修张石高速公路与现在清西陵景区隔开。(寻找此牌坊特聘《北京古迹》群主天翔128古迹陪同参访)


五孔桥——位于泰陵大红门石牌坊前。


石牌坊(三架)——位于泰陵大红门前,一架面南,两架各朝东西,呈“品”字形排列。





大红门——位于泰陵大碑楼前,是清西陵的总门户。


文保碑

大红门前两侧有“下马碑”

更衣殿——位于大红门以北神道东侧。是皇帝临时休息和更换衣服的地方。
圣德神功碑楼——位于大红门以北中轴线上。俗称“大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
三孔平石桥



碑楼内有乾隆二年(1737)立,题额为“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碑身镌刻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碑文五千字,赞颂雍正皇帝一生的功绩。

大碑楼四角各有一根华表

七孔桥——位于大碑楼与石像生之间,是陵区内唯一一座七孔桥,也是西陵最大一座石桥。


石像生——位于七孔桥与龙凤门之间。设在陵墓神道两侧的五对精美的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狮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望柱

狮子

大象

马

武将

文臣

龙凤门——位于神道三孔石桥南。龙凤门是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鸳鸯荷花图案。

三孔桥——位于神道碑亭前。


三路三孔石桥——位于神道碑亭前。


神道碑亭——位于三路三孔桥北。亭内有乾隆二年(1737)立,满、汉、蒙三种文字镌刻的雍正庙号、谥号和微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为乾隆帝御书。(未开门)

神厨库——位于三孔桥以北东侧。为一座坐东朝西小院,是祭奠时制作贡品和存储原料的库房。旁有井亭。

隆恩门——位于隆恩殿正南中轴线上,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分界和门户。

朝房和班房——朝房、班房坐落于隆恩门前两侧。其中,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名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名鋍饽房;班房为护陵官兵值班的驻地。


隆恩殿——位于隆恩门内中轴线上。隆恩殿又称享殿,是陵寝祭记时的主要场所。

整座建筑建筑在巨大的汉白玉基座上,重檐九脊歇山式顶,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五问,进深三间。

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地面以“金砖”铺漫,仍保持着原初风貌。

配殿和焚帛炉——位于隆恩门内两侧。


三座门——位于隆恩殿后。又称三座琉璃花门、陵寝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线。

二柱门——位于三座门北。原有木门,无存。

方城明楼——位于宝顶前方城上。明楼内竖石碑一通,明楼后即为埋葬雍正帝的地宫宝顶。

方城前石五供
上明楼马道

明楼内有“世宗宪皇帝之陵”碑一通,乾隆二年(1737)立,乾隆亲自御笔,为满。汉、蒙三种文字。

宝顶——位于方城后方。宝顶下为雍正帝安息的地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