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驻足三多堂
晋中地处汾河冲击平原腹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晋商自清代中期开始进入事业的鼎盛期,他们都在县城和家乡兴建豪华宅第,各县兴旺一时。人们常说“金太谷,银祁县”。这太谷县由于曾经出了近代名人孔祥熙而闻名海外。清末有外界说太谷老街就是中国的华尔街。可见当年晋商金融事业的繁盛。
如今在太谷的街道和政府办公的地方还可以看到“金太谷欢迎您”、“建设和谐金太谷”之类的口号。

这件正房是很多影视剧中的场景
在可参观的晋商大院里,三多堂是相对最小的一个。太谷第一大户曹家宅第本按照福禄寿喜四字构建,目前只有外形寿字的三多堂保存完整,这里也被成为曹家大院。太谷曹家和其他大院主人不同在于早在清兵入关前,他们已经在关外贸易做的红红火火。随着清朝统治全国,曹家的生意更是通达四海。因此,曹家在太谷县城和家乡村中广建宅第。现在的三多堂只是很小的一处院落。虽然面积小,但三多堂由于有大量的明清家具等展品可以观赏,在可看性上要比其他大院高出许多。
由于各种原因,来访三多堂的游客不多,和附近的乔家大院差距很大。这从大院门口的气氛也可以看得出来。相比乔家门口一里长的摊贩和门脸房,北洸(读wang)村三多堂周围连个像样的小卖店都没有。汽车要经过一处铁路涵洞穿过。据说就是这个洞的通过高度不够,很多旅行社的大巴车难以开到三多堂大门。前几年《乔家大院》等影视剧其实也曾在三多堂取景,但收益最大的还是乔家大院。
三多堂的正门本是南门,但由于已属危房已经关闭,改走以前不经常使用的东门。东门内就是东西向的通道,有60多米长,尽头是西门,门上阁楼是神族阁,存放曹家先辈的创业时候的用具如扁担推车等。通道南侧是戏台、客房、书房这些对外活动场所。而北侧则是三座相对独立又可以互通的院落,依次是多子、多福、多寿院。建筑格式基本一致。最大的建筑特色是三座院子的主楼后背砖墙高度高度达到17米,从外面看就是一座堡垒。所有房子都向通道自然倾斜,这样有再大的雨水也很快流走。我去的这天上午正好赶上工作人员在清洗院子里的水缸。他们把水缸的水直接倒向地上,然后接上水龙冲刷水缸。水在地上很快流向水口,进入通道。如果是最后一进院的水则通过水口依次流到下一进院子,最后也是归到通道中一起排出院外。曹家人喜欢新鲜事物,山西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第一辆汽车都出在曹家。曹家还喜欢收藏。据说日军曾经从三多堂用几十辆大车拉走各类物品,其中有多少珍贵藏品至今不明。而我们现在三多堂所见物品,一部分是曹家原物,一部分是当地文物部门征集自晋中地区的藏品。博物馆现藏400多件明清家具、2000多件瓷器。多子院的正房让人很眼熟。细想想和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在驻地会见李云龙的场景完全一样。连家具的布置都基本没变。珍宝馆里安放着曹家的镇宅之宝“金火车头钟”,据说是慈禧用来抵偿曹家报效支援政府的银两,将本是法国赠送的礼物转给曹家。这钟是目前曹家诸多宝贝中唯一现存的。80多斤的钟由黄金、白银、、水晶制作而成,上满发条火车头就可启动。另外一件宝贝是翡翠白菜,但原物已经流失。有人说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件翡翠白菜就是曹家的原物。此外明代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翡翠羽毛镜、翡翠烧鸡等都是极品。而各院房间里的明清木家具也十分珍贵。如绣楼院的陈设就基本复原了旧时大户人家的房间布置。在曹家木家具中最有价值的是万寿大屏风。高3米8,宽5米,重500公斤。花梨木质地,象牙包边,镶嵌大理石。100个异体寿字在屏风两面。屏风后背中央是清代道咸时期山西名臣大书法家祁隽藻的墨宝。记录两汉名言警句18条,采用的金粉阴文,至今闪闪发光。在三多堂所收藏的宝贝中还看到有紫檀木桌是送到中央台鉴宝节目,当时的证书也一并放在展示柜子里。其实三多堂的很多藏品都是价值连城,根本无需这些节目来“鉴赏”。那元代珐花梅瓶、辽代的瑞兽都是少见的精品。如果三多堂博物馆有兴趣,应该好好把自己收藏的宝贝鉴赏一番。
三多堂看起来不大,但院落里的动人之物太多,驻足2个小时是值得的。与人头攒动的大景点相比,游人不多,可以细致观看。这是很让人知足的。
孔祥熙生活过的地方

曹家在乡间兴建了三多堂等系列宅第,在太谷县城也多有兴建。如今走在太谷老街道上,在鼓楼两侧的几乎每间门面房墙壁上,都可以看到原某某旧址的标志牌。以鼓楼为中心的街道上,还多少可以找到些百年前繁华的影子。当时太谷的商家都在这里开店。最有名气的一家就是孔祥熙了。孔祥熙一支孔家原居太谷乡下。发迹后也一样在县城置办地产。孔祥熙自美国留学回国后,最初热心教育事业,城东的现在山西农业大学就是在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校基础演变而来的。至今在大学里还可以看到百年来的多组中西合璧建筑。至今仍在使用。有空一定要去这所在县城边上的省重点大学里参观。正是毕业的季节,喷泉边上是身着毕业服的学生们在合影。在学校里的丁香苑餐厅吃饭时,临桌子的两个女孩子还在回顾上午刚结束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想自己十几年前的情景也是如此类似。崇圣楼是学校内最老的建筑,据说有280年历史,原天后宫,孟家花园一部分。后被孔祥熙建立的学校改为供奉孔子之用。除了这座建筑上锁以外,其他老房子基本都作为学校办公用房正常使用。从清末到上世纪30年代,也就是抗战前,学校一直有所兴建。有二层独栋、也有三层的办公楼。二层小楼的装饰华美,各色琉璃瓦和高高的飞檐以及花窗吸引了孔祥熙的夫人宋霭玲。有资料上说宋霭玲当年曾在此居住,担任铭贤中学英语教师,并为孔祥熙生下第一个孩子。十几栋平房小院让我记忆深刻。中式屋顶,西式红色围墙,圈起来小花园里精细的花草,几乎落地的大窗户白色的窗栏杆,美观而和谐。我正疯狂拍着照片,一个外国年轻人拿着钥匙径直开了一个红房子的门走了进去。旁边的标志牌子上写:外国专家宿舍xx号。收拾最好的一处小院好像也是办公用房。这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让人羡慕。

孔祥熙不仅为太谷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更是当地著名的商家。在鼓楼西大街上有他创立的祥记公司,在上官巷里有处他的旧宅,这处宅子1930年他从有家族亲戚关系的孟家买来的。如果和其他著名大院比,这所宅子坐南朝北,亮点不多。宅子里有政治意味的是1934年蒋宋来太谷曾经住过一晚的房间,客厅宽绰,卧室狭小。人物腊像也显得粗糙。想当年第一夫妻即使担心安全问题也不至于寒酸挤在一张小床上。或许客厅格局已非当年旧貌。宅院内现在有孔祥熙生平展、中国历代货币展、珍贵文物展以及中国革命货币展,在这里搞金融货币展览,与孔祥熙担任多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经历很贴切。其中大多数藏品都是现任馆长叶耀中的个人收藏,只要亲自看过都会知道其珍贵价值。这里的展品一个是全,从古到今几乎全部涵盖,战国的贝币刀币,王莽造币,到罕见的南北朝货币,宋朝的铁铸大号通宝,历代造币铁范,民国时期各类盖有孔祥熙签章的票据、公债。还收藏了一位上海银行职员入行以后十多年的工作记录和工资单。革命货币展,展出从苏区的第一张货币到解放战争时各根据地政权发行的上千种货币,很多都是孤本。最让人惊叹是防盗门防护下的“中国金银镏金货币珍宝馆”。这里收藏的金银币均有铭牌释文,不太懂钱币收藏的人第一次见到楚国银币、战国金币、王莽制钱也要惊叹不已。这些珍宝的藏家在全球也没几家,没想到在这里大饱眼福。这个馆很少对外人开放,有幸得见也是缘分。馆长还有很多文物收藏,因为地方有限都堆放在一间正房里。其中最有趣的两件一个是号称在做“孕妇操”的几个出土俑,一个是俗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石雕。屋子里的文物太多,铜镜、瓷器、木器、石像、牌匾,难以足读。就连房间里那几扇木雕隔扇上的高浮雕花草也是做工精细。转到后院,正房赏花厅里摆着数件木器家具,看起来都是日常用品,馆长从各地收上来的。这样的大柜在北京紫檀博物馆里不可能亲手触摸,而在这里可以。一件大柜的锁上有7个铁圈,上面的字可组合调换:我对上一句:千里江陵一日,这是百年前的益智儿童游戏吗?后院里的小亭子上原有清代书法家赵铁山的书法“陶然亭”,据说是当年孔二小姐当年喂鱼的地方。如今小姐早已不在,铁山牌匾也不知去向。
孔宅所在的小巷子里多个院落保持完好,很多还在作为日常起居使用。孔宅对面一个独院就是如此。这是一户祖先担任过御医的乔姓人家。从现存的匾额上也可以看出主人前辈的医生职业。现在的正房空着,主人和孩子都住在厢房。和其他大院的规矩一样,二进院中间是门楼和两侧的砖雕。正房上的木雕精美,还有存留的很多绘画痕迹。眼下这个保存完好但简单的二进院或许本是大宅的一部分。
老街

“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又称大观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县城标致性建筑。太谷老城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是老县衙。太谷旧城建筑中商号占三分之一,从现在鼓楼周围老房子上的铭牌也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100年前号称“中国的华尔街”不是虚夸。傍晚老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走进老街,可以看到尽管繁华,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了。小杂货店、理发店、洗澡堂子,基本限于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求。和当年的金融营生毫不相干。鼓楼南街的嘈杂中隐藏着无边寺和寺内白塔,塔为7级砖木结构,高40多米,体现宋代风格。登塔可见古城面貌依然。小寺三进院落,曾经历文革破坏。目前寺院在修复重建中。
现在这东西街上比较有看头的有两处。一个是西街上的云锦坊,建于原来孔祥熙所建的祥记公司旧址,前厅是祥记公司介绍,后院可以吃饭、住宿,将原来有房屋改为客栈形式。看后感觉和平遥很多客栈类似。如果住在有露台的二层上感觉比较好。这是我看到在太谷老街上目前唯一一处对外的新式客栈。据说是太谷本地老板投资兴建的。如果成气候估计还要等老街的整体氛围起来。其他老房子基本还是民居状态。另外一处是东街上的52号。山西太原人姜伟在生意成功后在太谷买下了这个院子。当年这座院落是曹家"天万元"票号所在地。买下没多少钱,但他几年间在保持旧格局基础上进行修复,让院子再现活力。这也是太谷老城里第一个老院修复的案例。不过52号不对外,如果要参观只能看主人是否在家有空,碰运气了。太谷人热情而质朴。走在东街上拍照时,一位中年夫妇提着菜篮子,问我:你这是照啥呢?我找52号。他们好像也不太清楚就让我按照门牌顺序找。“你是来旅游的吧。咋没去平遥到太谷来了。我们这老城墙以前比平遥的好。”太谷人对曾经的辉煌记忆犹新。
现存的太谷老街相对平遥规模小很多,还处于现代开发的初期。现在的原生态其实很好很自然,过渡的商业开发只能倒了旅行者的口味,最终让老街走了样。希望太谷老街开发的步子走的稳当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