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燕山诸古迹  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2019-11-02 13:35:11)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白水寺门前燕山中路向南不远是凤凰亭路,这名字的来源凤凰亭就在马路右侧的小土坡上。沿阶而上,一座重檐攒尖的石碑亭就在眼前。
   正方形的亭子檐四角都有角兽。四面各开一券门,门额上有浮云飘带纹饰,下半部是汉白玉石材,上半部的攒尖屋顶则颜色泛黄,是花岗岩。碑亭内部是穹隆式,蟠龙藻井。亭里是清雍正九年(1731年)汉白玉石碑。碑身高3.5米,宽0.93米,厚0.33米。碑四周刻有宝相花和莲花叶花纹。碑名是:“圣德先昭西山仪凤碑铭”,碑铭文边是雕龙。虽然时代不是很久远,但因为石材问题,由雍正侍卫大臣内务府总管常明所书的碑文已有不少文字漫漶不清,难以识读。与县志对照后,参考一些博友的释读后可大体了解当时立碑的情况。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其第一段落是在歌颂皇帝的施政,“自尧舜以来载籍所传,敬天勤民未有如我皇上诚且笃者也。唯里惠无满假之念,故上天笃眷估之心。帝德有日跻之敬,故万彚献亨嘉之象。”以严酷著称的雍正皇帝被臣子肉麻的夸成这样,成了悲天悯人,富于人情味的皇帝。
    第二段说“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房山县西山之上,朝阳方升,有彩凤翔然来仪。高数尺,尾长丈余,五色缤纷,众鸟拱卫。”竟引来官民千余人围观! 要是真的,也表明国人喜欢看热闹是自古的传统。这里说的就是古代皇帝经常自欺欺人的所谓天降祥瑞事件中的一种——有凤来仪,类似的还有什么海清河晏、天降甘霖等等。大多是上下官员拍马求赏,为借机贪腐而找的借口。《大清一统志》中的记载是“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凤凰集于房山县之山沟。”
    雍正皇帝在位的13年确实工作勤勉,对国事不敢有丝毫差池。但任何皇帝都难免自我膨胀。即位几年后,各地禀报祥瑞的事情逐渐增多。皇帝把这当作江山稳固的政治需要,因此也就不过多追究事情的真伪。其实人们都很清楚,这“高数尺,尾长丈余,五色缤纷”的无非是只体型比较大的野雉鸡而已。从石工监督司官田周呈报开始,县、府直到直隶总督纷纷奏报,雍正虽然自己说不一定相信,但还是建了纪念碑亭。碑文的作者常明和田周据说因为在负责水利工程中的贪污款无处填补,这次碑亭工程为他们提供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机会。可见这又是一出效忠和贪腐相结合,活灵活现的小品剧。难得的是,历代这类建筑应该还曾有过不少,凤凰亭却能完整保存至今。虽然文物价值不高,但对现代人看清历史真相来说,凤凰亭还是生动的个案。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从凤凰亭南行,燕山公园是一处当地民众休闲的开放公园。燕山一代多花岗岩地貌。这座公园里就有很多巨大的光滑石块,经过雕凿成了景观。公园里有座前些年修的小院,院门外岩石上刻“迎风寺”。院内小亭中供奉一座雕刻着一佛二菩萨佛像的巨石。据说是从迎风街道建筑工地迁移而来。估计所谓迎风寺之名是据此而来。在民间曾有各种关于佛像的传说。在小院里立的一块石碑上记载在当时建筑工地施工中因为不慎挪动6吨重的巨石,导致多人奇异死亡、机器受损的事件。后来又请高僧供奉,将巨石佛像迁到现地。
    巨石高1米85,周长约6米,上宽下窄形如蘑菇,当地人俗称“佛爷石”、“猴头石”。佛龛中为一佛二菩萨,佛高1米,体态丰满,双耳垂肩。赤足站立在一个突出的平台上。两侧的菩萨各高50厘米左右,因为时代久远岩石风化,佛像的细部已经模糊不清。关于佛像的时代,有专家提出两种观点。其一,北大考古学家宿白和马畏安认为忍冬纹细瘦颀长,佛的光头为尖桃嘴状,据此认为是隋代造像;第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从造像形态及风格上认为是辽金时代造像。和白水石佛一样,专家的观点有差异也很正常。不过就佛祖的体态和双耳形式,这座佛和白水石佛却有类似之处,或许时代相近,保守估计应是金元之物。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转载]燕山诸古迹 <wbr> <wbr>凤凰亭-燕山公园造像-大象石

   花岗岩容易风化,古人经常就地取材用做建筑材料。燕山地区还有若干巨大的史料因为造型奇特而小有名气。如大象石、奶子石等。大象石在白水寺以北的羊耳峪小区楼群里。在几幢楼房里第一眼看到它时,因为反差巨大,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惊诧。其实巨石千万年来一直在此,周围的楼房才是几十年的新人而已。
   眼前的巨石呈椭圆状,高有4-5米,长约10米。下部的支点和岩石地面的接触面很小,看上去摇摇欲坠的样子。现代人还特别砌砖石进行加固。大石边有块小石。说是远看貌似大象牵引小象。现状却不大容易看出大象的基本轮廓,如长鼻、大耳、粗腿之类。也可能是古人的抽象想像而已,不能当真去辨认。巨石的南侧地面上有个碑座,岩石面上还有柱础痕迹,《房山县志》上说巨石前的小庙就叫象石庵。在巨石北侧上有多处古人刻字。现在看,最清晰的是民国十二年的“卓尔不群”四大字,题字是富白琨,勒石者白文珍、赵普全,刻石王永辰。在题字中最早的一处依稀还可以辨认:古石异样,其形类象,问我生时,天地未判。贞元乙亥仲春二月二。《房山县志》里记此时间为贞观元年,或许是传抄之误。历史上唐德宗和金海陵王都曾使用过贞元年号。恰巧,这两个贞元年号延续时间内又都有乙亥纪年,分别是唐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金贞元三年乙亥——公元1155年,二者相差360年。比较而言,金代刻字的可能性更大些。当然唐代刻字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唐和金石刻题记都是时代较早的重要文物,在北京地区很少,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
   因为形状奇特,大象石也经常出现在民间故事里。受到元明以来通俗小说在民间的强大生命力影响,燕山地区的很多景观被附会到杨家将故事的情节里去。和白水寺后山顶上的石幢一样,大象石、奶子石也被和穆桂英的有关故事联系到一起。民间传说传说:羊耳峪原叫养儿峪,因穆桂英在此生杨文广得名。辽国韩昌在沙峪(凤凰亭)摆天门阵,厮杀中怀孕的穆桂英腹中疼痛,胎儿受惊,趴在马上来到大象石下生了杨文广。此类说法属民间文艺范畴,丰富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趣味,较不得真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