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
大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55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

(2019-11-01 16:06:09)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襄汾的名字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襄陵和汾城二县合并而来,并不是一个古老的地名。襄陵和汾城这两个古老的县份都有千年历史。汾城县曾长期名太平县。难能可贵的是,汾城降格为镇,却因祸得富,庞大的古建群由于资金等问题没有在几十年来的城乡建设中被消灭。汾城保存至今的古建规模还有2万平方米之多,古代县城的重要建筑大多尚存。与平遥相比,少了商业开发,多了沧桑的美。在汾城访古只要带一颗赤子之心,就很快会在某处凋敝的古建角落里顿悟,融入传统文化的氛围,发现血脉里暗涌的民族精神。

     汾城西靠姑射山,东临汾河,正是汾河边的交通便利之地,也是农业区。汾城一带的古城最初曾经名临汾,是战国魏国城邑,西汉置临汾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临汾县北地方设泰平县,县治在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避宇文泰讳,改太平县。唐贞观七年(633年),县城移到敬德堡,今汾城镇。当时这一带据说是名将尉迟敬德的封地。襄陵县和太平两个临县农业经济发达,被人们称为“金襄陵,银太平”。1914年1月,太平改名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和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县治迁史村,就是现在的襄汾县城。可见汾城作为县城的时间长达1321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临汾去侯马的省道就在汾城镇东侧通过。从这里走到古城也不很远。汾城古城的格局基本保存旧时样子。十字街居中的位置是鼓楼。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小镇商贸发达,街道宽阔,两边都是各类商铺。如此繁华的市井下,以鼓楼为中心的十字街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这在山西各地乡镇里已十分罕见了。问路边商贩,说是前段时间曾经政府要修路,但过了一段又没了消息。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汾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看来还远远没有达标。幸好我去的时候是晴天,路不平就溜边走。街巷里新老房子混搭,最气派的新建筑是银行,对面则是破败不堪的旧屋,形成鲜明对比。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从北到南不远就是小城的中心点鼓楼。据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康熙时期重建,现状是2000年时当地民众集资修缮后的样子。鼓楼重檐十字歇山顶,通高15米左右,有楼梯可以通上二层远眺。四面挂匾,南面匾上题字按现代习惯,左起书“太平古邑”四字。底座的十字券洞正对四街,这也是古代鼓楼具有的交通枢纽作用。不过鼓楼四周老建筑已在上世纪拆除,现在的建筑已距离鼓楼在二三十米的位置,鼓楼下的门洞成了临时停车和摆放杂物的地方。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鼓楼南行是个下坡,右侧有条巷子拐进去,前方200米处就看到一座类似南方廊桥的建筑。走进一看原来是座小桥,上面加盖了长廊,可以遮蔽风雨,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它就是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的洪济桥。和北京郊区著名的卢沟桥是用一时期兴建的。历代土石淤积,东西向小桥桥面以下已看不出原来的摸样。据记载桥身为石砌单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单檐歇山顶的廊桥五间历代均有修缮,清乾隆时将木柱换成石柱。桥下原本是一条现已断流的汾河支流。现在的小桥边垃圾遍地,污水肆意,行人避之不及,也就难以揣摩古人站在廊下观看风景的心情了。小桥西边土坡上还有隐约的土墙,我走上小坡看到残破的城门洞和前后几百米的石板路。沿石板路上去,坡上还有座新修的财神庙。这里应该就是古城的西城墙残余。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回到南街上,找到镇卫生院,就来到了社稷庙。社稷庙在一般县城内不多见。这里是祭祀土地神(社)和谷神(稷)的场所。明代的汾城有社稷坛,在北门外。北京的中山公园是清代的社稷坛,与此类似。现在的汾城社稷庙始建于清嘉庆,以后多次重修。建筑格局基本完好:有献殿、大殿、钟鼓楼和东西厢房。献殿是三间卷棚歇山,四周无砖墙,成一通透开敞的内部空间,一方面方便祭祀,同时也方便坐在殿内观赏南面倒座戏台上的演出。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献殿逐层叠加的斗拱和雀替、额坊都是精美的清代木雕作品。钟鼓楼上有雕刻繁复的藻井。在这里看献殿和大殿、钟鼓楼的飞檐几乎要贴在一起,距离很近,是清代建筑中经常见到的,所谓“勾心斗角”式样。大殿三间硬山顶,前出廊,夸张的装饰性斗拱和献殿一样的繁复精细。可惜的是,据当地人说,山门背后的倒座戏台,也有十分精致的木雕,建设镇卫生院时被拆除。旧时县太爷要在这里为神灵献戏三日。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 <wbr><wbr> <wbr><wbr>千年古县今犹在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回到鼓楼去西街,抬头就可以看到一座残塔。塔周围是襄汾第二医院用地。残塔是学前砖塔、贡院塔,原为文峰塔,是一座风水塔,祈祷太平县文风昌盛。始建年代不详,现状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6角9层。第一层较高,以上逐渐收窄。正南立面上有1个券拱门洞,正北立面上有3个券拱门洞。由于塔身中空,阳光从门洞透射到塔内。站在一层抬头仰望,光影交错下的塔顶分外明亮和神秘,纯洁的暖光让我恍然如入天宫圣境。称学前塔,说明县学就在北侧不远了。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绕回鼓楼上北街,拐进左手边一条巷子,很快来到文庙威武的棂星门前。精致的文昌阁就在门右边。进入门内,院落开阔大气,古树参天,泮池居中,过桥是大成门。门内外两侧廊下有多块石碑,记载历代修缮文庙情况。如有一块是元至正六年(1346年)的《太平县修崇文庙碑并叙》。据说汾城文庙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元六年(1269年)。门内还有明大书法家文征明的“莅官十戒碑”,笔力雄健有力,保存完好,是书法界的重宝,已加铁栅栏保护。进入二进院,东西廊下也有多块石刻,排列齐整,庄严肃穆。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端坐在台基上,五间重檐歇山顶,十分雄伟庄严,在文庙里算等级很高的建筑了。前后围廊环绕,前出增建的抱厦,想必清人所为。元代以来多块石碑嵌在墙上、立在廊下。有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的拓碑。大殿的修缮工作貌似已经进入首尾阶段。前廊柱间木雕为新做,还是原木颜色。殿前台阶左右各有一老储水地窖,或许是为防火之用。

   县志记载太平县自北宋到清朝出了47位进士,316名举人。明清时有421人出任从首都到各地的府县官员。古文庙的教化功能确实十分显著。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大成殿西北侧的悬山顶建筑是明伦堂,内部放置了多块文物所历年收集来的地方石碑经幢等,据说包括北魏正光年间的一块造像碑在内。可惜殿内紧锁,无法得见。

    文庙一直做为学校使用,前几年的维修工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大成殿后出庙就是紧挨着的城隍庙,这也是汾城镇古建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城隍庙就在文庙后,隔着一条小巷。巷子左右各有一精美的木牌坊。城隍庙前石旗杆、五彩琉璃影壁,紧贴文庙后墙。太平县城隍庙建于明烘武二年(1369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小巷子里颇有古意,有骑车人穿过牌坊,仿佛带我穿越到似远又近的另一个时代。这条两庙之间的小巷还是明清时的样子,选择做古代题材电影拍摄外景地几乎不需要什么布置。

   明代琉璃影壁上蟠龙腾飞,两侧楹联浅显易懂,又富于哲理,朴素中见智慧。文革动乱中被红卫兵凿毁,但仍依稀可见:“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城隍庙木雕门楼雄浑中透着精细,做工精湛,历经几百年风雨。门楼左右各有一门,为日常出入。山门内是台基上的倒座戏台。主体悬山顶,后前增重檐抱厦左右出廊,一下把戏台空间增加不少,还分出了前后台。这个戏台集合了历代建筑风格,体量庞大,是汾城最大的。可以想像古时每当节日,戏台上下热闹的场面。据说这里曾多次成为电视剧的取景地。戏台内墙壁上的硕大“忠”字,忠的不是君,又胜似君,又一文革遗迹。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或许是为了提供比较大的看戏空间,戏台与献殿的距离足有三四十米。十字歇山小殿覆绿琉璃瓦,精细木雕、八卦藻井。献殿后是主殿,曾长期是粮库使用,当年的保管制度还高悬门上。五间悬山顶,前后有廊。前廊后建砖墙正被砸掉,不久将复原旧貌。东西钟鼓楼尚存,重檐十字歇山顶。火热的日头下,工人们重建东厢房,几个人正合力在上一根梁。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回到鼓楼去东街,汾城县衙门和关帝庙都在北侧。县衙大堂外面是座一座幼儿园,几乎被封闭起来。这里的修缮工程即将结束。可以看出施工中尽量使用老木料,保存原始风貌。值得肯定。

    据说过去衙门附近的行政用房和官员宅子合起来有300间。现在只剩下孤单的大堂尚存。县衙大堂始建于唐,康熙时重修。大堂三间悬山顶,粗大的普柏坊笔直贯通,很有气势。开间大,内部空间开阔,适合办公需要。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关帝庙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现在只剩坐东向西大殿五间,歇山顶,正在大修中,被脚手架和彩钢棚子围着。阑额上的木雕保存完好。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东区一条小巷子里还能看到保存较好的砖石城门和残余土墙,或许是一处东墙上的便门。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走到这儿,汾城城内现存古建基本看了个遍。汾城明清古建群在早期建筑到处都是的山西并不很突出,价值在于给我们基本保存下明清以来的县城建筑体系。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和保护价值的。尤其是在平遥这一号称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标本日益商业化的现在,汾城这样看似还很残破的地方,还能让人找到一些沧桑的感觉,能静心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郊外还有众多古迹和遗址,如李牧墓、三公村等。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在这一带流传着。

    汾城正在大规模修复古建,地方上的旅游开发早已确定。汾城的发展是必然的,如何协调好保护古建和开发的关系,成败的例子在山西都有很多。作为外人,我们都无法做决定,希望当地能尽可能保存下这一古朴完整的古建群。修缮严格按照规范,修旧如旧,日后的开发也以古建保护为第一原则。希望有缘再来汾城时看到古城发展,古建延年。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抬头见到梦幻般的残塔内景

汾城千年古县今犹在二

   鼓楼周围的集市贸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