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过汤帝庙

(2019-11-01 16:00:02)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泽州地界文物古迹之密集程度,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从临汾乘长途车到晋城下车,再次入住老地方德豪宾馆,很是亲切。背包放下,正巧赶上和王老师一行人会合去大阳。

   大阳是泽州北部著名古镇,北临高平,这里是汉朝阳阿候国、曹魏的阳阿县。自古因有铁矿资源制造业发达。明清以来制针业繁荣,一度曾以“九州针都”闻名世界。虽行政上只是个镇子,但商贸兴旺,市井热闹,经济基础雄厚。古镇上明清以来出仕做官者众多,当地俗语“有官不到大阳夸”。从这里走出的官员和商人在衣锦还乡的时候,常常不惜成本的建造起家族宅第。至今我们还能在镇上看到多所往日豪门府邸的身影。近年地方上开发旅游,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阳镇曾十分繁华。往日辉煌集中保存在这条五里长街上。“东西两大阳,南北四寨上,九十三个阁,七十二条巷,七市八圪垱,老街五里长”是最形象的民谣。

    老街贯通东西大阳,实已连为一体。街上高耸的天柱塔,是古镇地标。

    古代人口聚集之地自然少不了精神皈依的场所。大阳镇各类宗教建筑曾有几十处。沧桑流转到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还有若干,其中最著名的非汤帝庙莫属。

    商汤推翻夏的统治,是商朝第一代君主,后来在民间逐渐被演化为雨神。在晋城的汤帝庙最多,有研究者认为这里是晋城阳城是汤帝崇拜习俗的起源。阳城县现存汤帝庙62座,全国第一,以阳城析城山为核心的“成汤祭祀文化圈”广及河南西北部和山西中部。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西大阳汤帝庙距主街不远,经过前几年的修缮,古庙周围道路平整。山门前广场开阔。周围都是古朴的老院落,原生态民居体系完好。晋东南的大户民居很多采取二、三层砖石结构,围合形式,可以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外观上也更为高大,有气势。只是现在不少院子的主人已经搬进城市,乡村老宅上锁后无人打理,破败得很。汤帝庙旁边小街上就有多处。穿过小门,进入山门前广场,可以看到山门正对是三间悬山顶倒座戏台。两侧有耳房。山门坐北朝南,台基之上的三间悬山顶山门方形石柱,居中开门,左右次间壁上文革语录遗迹尚存。左右耳房比戏台的耳房更大些。穿过山门,迎面是一道中门,两侧开东西掖门,中门很少开,旧时举人、秀才进香时才开,现在只在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六祭汤帝时,才开中门。这个“二道门”和山门非常之近,如果说这也算是一进院,显得很牵强。这样一道二门和围墙,确实增加了威严的气氛。

   穿过二道门,我就被眼前古朴、大气的大殿震撼了。天色阴沉,一座高大的悬山大殿,平缓下坡的前檐下,初看上去只有两根原木支撑着一条横向大额枋,让人惊叹的是这并不是一根整齐的木料。给人的印象是,体量巨大的殿顶全靠这几根大木在支撑着。走进仔细端详才看清楚,原来这是三部分木料拼接成的额枋,两次间的木料粗细规格类似,中间这根曲度明显。专家曾测量其弯挠度最大值为15厘米,断面最大直径73厘米,净跨间距8.1米。弯度最大的地方恰好在正中位置上,这肯定是当年建造者的“创造”。很多资料里说这三段木料原料是难成才的荆木,也有个别说法认为是国槐木。不论是那种原料,选材者都没有考虑其外观的平整度,而是考虑到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三块大木上斗拱密集,将屋顶的重量分散开来。大殿长度接近19米,前檐两侧柱子已被砌在墙壁里。古人利用这几根尺寸超常的异型材,加大了受力面,使得前檐柱在如此大的面宽下,仅用4根就可以达到要求。整个大殿也只用了8根柱子解决了支撑问题,这是金元时期非常流行的移柱和减柱法。大殿呈现明三间暗七间的格局,前檐下的外柱和内部金柱间十分宽阔,又有硕大的屋顶可以遮蔽风雨,这个开间被用做祭祀场地,正是设计者的意图。人间祭祀的场所大了,神灵的地盘自然被缩小了。我们看到供奉神像的开间已经显得狭窄细长。居中三间明间是汤帝殿,东西次间分别是佛祖殿、老君殿,东北、西北两小院内有耳殿两座,东为三嵕殿,西为虫王殿。

   汤帝庙没有和常见的晋东南地区古建一样,在大殿前建献殿(亭)以便祭祀,也没有在大殿侧面出廊,而是别出心裁的利用移柱减柱法,利用前后隔间的形式,将祭祀场所挪移到大屋顶之下。这样的做法很少见,让我仿佛感到一丝古朴的秦汉风韵。

   长达20多米的大梁上,外置斗拱13处,内置斗拱11处。说起斗拱,村里老人,也是现在古庙的管理员吴成富说:“在宋代时,这斗拱上还长出过灵芝。”很多媒体记者根据老人的说法记录。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生灵芝的斗拱并不在这座西大阳汤帝庙的元代大殿上,而是在已不存在的东大阳汤帝庙里。(见附录)

  
   管理员吴成富老人退休前曾是村里教师,后担任支书,对古庙十分熟悉。看我们专门而来,特意打开西厢房让我们参观。原来桌上安放着一块残存造像碑,背面有双佛并坐造型,雕刻人物形象清瘦,时代特征明显,是东魏北齐时遗物。有资料说大阳村有北齐千佛碑,应该说的就是此碑。

    西大阳汤帝庙的始建年代不详。有人在压梁板看到题记“大元至元拾柒年(1280年)重修正殿”,说明现在的大殿最晚为元代初年所建,在这之前很可能已有类似建筑存在。另外虫王殿西院墙上明万历七年《重修汤帝庙东廊房记》载“殿悬匾额大元至正四年并脊有记”。

   西大阳汤帝庙作为元代建筑,特色鲜明,形制特殊,非常轻易的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这正是建造者的初衷。

    走出汤帝庙,走上戏台,看耳房内十几位老人围坐几桌,在打麻将。老屋子里有些发闷,小电扇下,老人们聚精会神,全没理会我们的存在。古镇老人的悠闲日子让大家羡慕不已。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 <wbr><wbr> <wbr><wbr>一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古镇里的各类老房还有很多。一处民居里,一位老妇人在制作花馍,这个传统民俗在晋东南很多地方还保存下来。值得我们庆幸。这座房子依山坡而建,从北进入有梯到地下室。而走进地下室再出来,发现这其实是朝南的另一个院子北房的一层。二层的上层空着,供奉观音画像,院门内侧门楣上隐约可见“慈德显应”四字,这是座设在村里的小型观音堂。

    大阳镇上保存老宅不少,其中段长官院是元时泽州官员段直的府邸,和西大阳汤帝庙不远,进一刻“荫槐”二字石匾的过街楼就是。东南方开门,二道门已经坍塌,左右墙上开圆窗。正房石础木柱,套方花窗,木雕花鸟已残,柱础覆盆,两壁施砖雕金钱,西北小门进西偏院,东北有小门通后院。主院已无人居住,杂草丛生。后院还有老年村民居住。院落格局还在,但很多房屋已是十足的危房。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老巷里的年轻人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段宅门口乘凉的老人

   金、王、霍、段是西大阳四大官宦之家,王家宅第从西大阳吾神巷至南河岸,占地近百亩,房屋五百余间。坐北朝南的中院是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裴宇府邸,过庭甬道为中轴,院院连环,道弄盘陀,一进十八院,俨然王府气。明万历户部右侍郎张养蒙宅第,北起关帝庙,南至小塔后,占地逾百亩,横跨建兴、财神两街大部分地段。这些老宅年久失修,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在一处老院里身后墙上的砖木滑落而下,我们险些被砸。2013年夏天山西雨水很大。前不久的几场暴雨已让这些老房木料水分饱和,墙体酥软。几场雨后不知又要毁掉多少老宅。

   正在为老房子担忧,天空中闷雷作响,风也刮了起来。我们赶忙跑向空场上的停车处。看到一位小脚老太正被一对老年妇女搀扶回家,看样应是子女。刚上车,硕大的雨点就劈里啪啦的砸落下来。没几分钟,四周地面已被密布的雨线染成白色,主街上天柱塔下的雨水最大,街道仿佛成了河道。我们只好停止寻访,小心翼翼的返回晋城。这一带的平缓丘陵地面上,树木是最高的,狂风暴雨拉断了不知多少棵行道树。最初我还在数,最后已经记不得我们下车几次,挪走了倒下的多少棵树。最严重的一处,树木倒伏造成了交通拥堵,上百辆车被一棵倒地大树困在公路上。司机和乘客们纷纷下来抬,却因为一辆侧翻的小货车压住树干无法成功。幸亏有位司机拿出了手锯。一阵忙乱后,道路终于通了,所有人应该感谢他。当时把这个故事发到微博上,朋友笑称,以后夏天去晋东南访古,车上的必备工具里要加上手锯一项。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大家说我一来晋城就下雨,和两年前一样,快成雨神了。我说这次是否是我们访问汤帝庙的缘故啊——可见拜汤帝求雨是非常灵验的。玩笑之后,我们也确实发现,近几年山西中南部的雨水比前些年有明显增加。这对干旱少雨的三晋大地是好事,不过对大阳古镇亟需抢救修缮的老房子就是大难了。山西众多古镇古村里,还有无数上到国保下到尚无进入任何保护级别的文物古建需要修缮。希望再访大阳时,这里的老宅仍然健在,身影能矫健起来,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神韵。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访过汤帝庙 <wbr><wbr>雨下西大阳 <wbr><wbr> <wbr><wbr>应验还是巧合 <wbr><wbr>二

 

关于北宋晚期刘泳所作汤帝庙碑记

    据说庙内有一块北宋《重修成汤殿宇记》,“宣和元年岁次乙亥九月十一日,彭城刘泳记”。居然是位和笔者名字同音的古人。这块石碑对研究汤帝庙早期历史非常有价值。有人说石碑现在在村内某居民家里,我们未寻到。吴老人说一有消息就通知我们。幸好此石收入《泽州碑刻大全》,从孔伟兄弟提供的此书电子版碑文里可以看到,“大阳成汤殿自乾德五年我祖刘公之所建,已寥寥数百载,风雨浸坏……遂命工匠重加修崇……时宣和元年岁次己亥九月十一日,彭城刘泳记”,由此知成汤殿创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宣和元年(1119年)重修。次年,刘泳又有诗歌咏此庙的灵芝草祥瑞事件,其《汤王殿芝草碑》:“新构汤祠映碧成,梁间瑞草表虔诚。……丞民共喜嘉祥异,和气时臻口口平。”另外,大阳古称阳阿,改为大阳的具体年代未详,而此《重修成汤殿宇记》是现在已知最早出现大阳之名的资料。可见至少在北宋晚期大阳之名已经存在了。

    现在很多文章在报道西大阳汤帝庙时说到其始建年代,都从这两处石碑文字里引述,说此庙最初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但现存的西大阳汤帝庙元代大殿没有宋代的建筑遗迹。有趣的是,孔伟兄弟说北宋石碑上所说之事发生在东大阳的汤帝庙,庙已不存,只有石碑存于村民家中。小孔是当地人,熟悉当地情况。关于东大阳已毁汤帝庙的情况我们所之甚少。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斗拱生长灵芝的发生地暂时存疑更稳妥些。

    即使到达实地,在没有认真考察的情况下人们也容易张冠李戴,被文献和传说误导。可见,文献和实地考察并重,综合分析,在人文考察中的重要性。金石证史是很好的方法,同时在实地仔细调查也是非常必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