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

(2019-11-01 15:41:31)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流域的古村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色彩。一条蜿蜒于晋东南山区的河流,哺育了几十座古村,它们是北方山区传统村落的典型。现在,老宅形成的古村格局尚可发现一二,破败的大院高墙间,威严肃穆,沧桑尽显。这些古村体现的不是晋中大院的气派,却有山水宜居田园耕读的古韵,先民们创造的的老宅古村背后,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视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抛开现代繁华都市的变态和浮躁,在这里的旅行让人思索,让人感悟良多。

   沿河顺流而下,窦庄是保存完好古村里最北面的一座。从沁水上的小桥可以进入村子,旧时沁水水流很大,这里是村外的码头所在。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窦庄之名来源于北宋在此发迹的窦氏家族。据说其先来自陕西扶风,能上溯到东汉的著名外戚窦家。但实际上这支窦氏的兴旺关键还是在被封为肃穆夫人的窦氏女。其在神宗哲宗两朝得到皇族礼遇,其家族兴旺自此开始。多人为官,得到官府赏赐。窦庄是其家族居住地,窦庄的历史由此奠定。时光经历了几个世纪,明代窦庄的兴旺家族转为原是窦氏墓地守墓人的张家。张族发家始于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南京大理寺卿张五典。张及其子孙三代在《明史》有传,张五典子张铨,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长期担任御史。后金和明军战事频繁,张铨曾指点兵事,力荐熊廷弼。天启元年,后金破辽阳,张铨被俘,拒降自尽,明追封兵部尚书。晚年的张五典老年丧子,伤痛之余,为避免家乡被战火涂炭,在人生最后五年主持修筑起窦庄的防御工事:内外两城,九门九关,民间号称“小北京”,当地也有“金郭壁,银窦庄”的说法。明末社会动荡,如张五典所料,崇祯四年,农民军王佳胤部入沁水。张氏族人请张铨妻霍氏避难,但霍氏毅然率族人与入城避难的乡民坚守,激战四昼夜,围兵退去,此后窦庄又获得了“夫人城堡”的美誉。这个故事貌似是东晋时为抵抗前秦进攻,韩夫人助守襄阳城的翻版。第二年的八月、九月,“流寇”王自用部两次围攻窦庄,时张铨子张道浚协助山西巡抚击退围军。在坚固的防御体系和顽强抵抗下,窦庄居民得以保全。张道浚与农民军激战沁水年余,在他的倡导下,当地又先后建立起几十座堡寨。窦庄号称“沁水第一堡”。其村落的防御工事大多都是这个时期修建起来的。

  走在如今的窦庄,街巷格局大体未变,长宽都约500米,现存古建约2万多平方米。老宅大约还有三分之二,尚存几十处相对完整的院落。但新建筑越来越多,老房破败不堪,很多已是人去屋空,难觅“小北京”风采。原有城堡外墙已不存,内墙剩几百米。小北门、南门尚在。原有的各类宗教建筑十多处,大多废弃破损严重。其中佛庙为一进院,正殿坐北面南三开间,悬山顶,前出廊四根小八角石柱,上施大额枋。门枕石有元至正六年(1346年)款。  
  村北“古公堂”由公堂和地牢组成。中央厅堂建筑,走廊宽阔,石柱支撑斗拱飞檐,左右厢房高于主厅。厅堂20米西南地下5米处有砖拱窑洞8孔。早已废弃不用。主房低耳房高,有村里老人解释为是张家私设公堂的变通,这一建筑的背景和用途还需要分析。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窦庄民居多为一进四合院。大家族的宅子多采取院落之间有门互通的形式。而且古村内小街巷多为丁字口,据说这些都和便于防御有关。现在已不需要对付入侵之敌,这些设置能给现代人以视觉上的新鲜感,也显得古村空间更大了些。对寻访者来说很有些“发现”的乐趣。

   窦庄民居号称“四大八小”,正房、倒座、左右厢房为四大,四大左右各自的耳房为八小。单体建筑多为三开间的2层设计,砖木混合结构,硬山顶。一般条石基础,砖砌墙,砖拱门窗。木门板方格窗。多二层出挑廊,类似现在的阳台。等级高房子的二层廊子可以贯通三间。有木或砖楼梯上下地面。讲究些的楼梯隐藏在正房两侧(与西文兴柳氏民居类似),整体视觉上比较整齐美观。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贾家门楼

窦庄几大家族院落尚存不少遗迹。张宅有尚书府上下宅。上宅总体布局棋盘六院,有五凤楼、望河楼、天桥、大花园、小花园,总面积3800平方米。府门朝东,高9米,宽5米,门头砖雕斗拱,石匾阴刻上“尚书府”。下宅三院,南院为两进院,街口处四柱三门式的牌坊大门楼高大雄伟,斗拱达到9层之多,极尽繁复。平面八字形,明楼歇山顶,次楼悬山顶。明楼原挂竖匾,上部楷书“圣旨”,中部书“旌表”。横坊间两块花板,上板书“天恩世锡”,下板书“兵部尚书张五典张铨”(现在未见到)。这一窦庄现存最高大的门楼在维修中。

贾宅典型的砖雕门楼。门上砖匾刻“怡善”,左、右影壁墙上分刻“忠”、“孝”。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小北门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窦庄北边就是坪上煤矿。村内已经通了天然气管道,民生改善,但管子都是架空未入地,也极大的损害了村落的整体传统视觉感受。村内的老宅年久失修是普遍现象,当地的旅游开发尚未启动。在这个节点上如何保护好现有古建,焕发古村新貌,确是一道两难的命题,保存好历史信息,留给后人,无疑是窦庄发展的基础。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紧凑的小院子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诸多精美门楼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还在使用的小石磨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主人外出了,打好的柴就放在门外
沁水古村行 <wbr><wbr> <wbr><wbr>窦庄郭壁间 <wbr><wbr> <wbr><wbr>上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郭壁和窦庄隔一条已经干涸的河沟,很近,彼此间鸡犬之声相闻。我走出窦庄就看到郭壁村里升起的炊烟了。郭壁现在被分为郭南和郭北两个行政村,从北门进入,沿一条南北主街可以一直走到南门。郭壁和窦庄类似,都是在沁水西岸河滩地上建立起的村落,郭壁在明清之际成为水陆商贸重镇,古镇主街长五华里,两侧旧日二层店铺门面房林立。和窦庄类似,郭壁的民居大体也是四大八小的格局,这在晋东南一带较为普遍。从窦庄到郭壁,我连续走进无数老宅,似曾相识,又各有千秋,让人目不暇给,眼花缭乱,兴奋和惊讶之余,是发自内心的充实和幸福。这样的情感历程在沁水各个古村都要来过一遍。如果是古村的居民自然不会这样激动。这是一种典型的“围城效应”,很多都市人内心对传统乡村居住环境的向往,并没有随着都市的繁华而消散,而是越发浓烈。一旦突然进入这貌似停顿在若干年前的村落实景里,很快处于兴奋之中。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据说郭壁历史上出过16位进士,主要出自张、王、赵、韩四大名门望族,韩范家的进士第是南北老街上最显著的老宅。韩范,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通政使右通政(明朝在南北两京设通政司,设通政使、左右通政等职位。是管理内外奏章文件往来的政府部门)。时魏忠贤当政,朝政昏暗。韩范离职还乡,以诗书为乐,不忘时事。多有著述。如今韩宅还保存着宽大石台基上的高大门楼,两侧石狮、抱鼓石。几位中年妇女就坐在长条石台阶上闲谈着。进门迎面是精美的影壁砖雕,上有松鹤梅竹图案。两侧南北各一个院落。南院门楼完好,上书肃雍,雍字用了异体字。院里还有居民居住,破败中透露着生机。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王家祠堂已经成为废墟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三槐里门洞内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韩家南边是王家的两座大宅子。三槐里即王宅圪洞。长100米的小弄堂里有6个小四合院院落组成。可见门上书写“耕读”、“敦睦”、“大中第”、“进士第”的石匾额。修筑在山坡上的巷道全部用平整的长石条铺就,城门的石匾上镌刻“青缃里”三个大字。 这里曾是过去的书院所在。青,青色,青史的代称;缃,浅黄色,书卷的代称。青缃也称青箱,指世传家学。墙体高大,从寨门进入有26级台阶而上,两口古井水至今仍可饮用。南院门的匾额原是“文魁”,上世纪中期改“为人民服务”。现在早已褪去色彩。明清之际,繁华一时的小村郭壁还建有地方书院这样的教育场所,也是当时晋东南商业发达,文化事业发达的体现。继续前行,张、赵两家的宅子在村子南部,和府君庙不远了。进入“绍平原”门楼内是高墙包围中的院落。张家院在南,赵家在北,二者之间是狭窄的小巷子。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老屋房顶叠加成片,老人们在角落里聊天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不知道那里的神兽倒卧一片
   郭壁村原有多处宗教祭祀场所,现在保存最好的就是村南头的府君庙了。崔府君崇拜是晋东南地方的特色崇拜。各地曾广为设立,前几日去过的陵川礼义镇府君庙山门还是金代遗存。崔府君庙是郭壁现存年代最早古建,从石刻记载中可以看到,其创建可追溯到北宋,现存二进院,有山门、正殿、钟鼓楼、舞楼等建筑。其中正殿是三间悬山顶,明代建筑。殿前单檐歇山顶舞楼平面呈方形,飞檐高挑。琉璃瓦脊兽。立柱和阑额用材粗大有力。梁架中间,木斗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八卦藻井保存完好。和临汾西北的魏村牛王庙等几座元代戏台结构有类似。其三面通透只有南面一侧为实体墙的形式也是早期风格。因为郭壁村古建筑群已经整体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座早期元代舞楼就没有单独进入目录,不如牛王庙名气大。这样的“委屈”在遍地是文物的山西是司空见惯了。

    郭壁村外的老式吊桥已废弃不用,新的水泥桥联通沁水两岸。百年前这里的岸边就是码头,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沁水古村行窦庄郭壁间下

    郭壁窦庄居民已对来访的人文旅行者习以为常。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留守家园的中老年人日常仍然过着祖先的农耕生活,居住在老宅里。都市旅人大多不了解这里曾经的辉煌,在斑驳的墙壁和精美的雕刻间,穿行在如同迷宫般的老街巷里,兴奋地迷失着。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表面上各自相安。而现代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侵蚀改变着过去的一切,这一次的改变来自最彻底的经济层面,远胜破四旧、文革。幸好,现代的文化传播和旅游业也给古村带来了一些正能量。我们的人文旅行者队伍在不断扩大,让这些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成为人类的永恒,我想是所有同道中人的共同点。下次再访沁水古村,应该会看到些积极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