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告别宰相村,返回侯马的路上,会路过驿桥村。在村口,还巧遇一位在附近水厂工作的好心人骑摩托车带我到村口。
塔基位置被砸 这是座大村,在村西有一座很少被人提到的传教寺塔,建于宋嘉佑八年(1063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有塔必有寺,只是时代久远,塔周看不到建筑痕迹,已经被开垦为农田。而塔基处还能看到明显的盗洞。这是座古朴的四方密檐砖塔。塔身7级,每层逐渐收窄,塔身上有供佛龛位置。优美的外形,很容易让人想起西安的大小雁塔来。为什么叫传教寺就不得而知了。
在据此不远的东阳呈村有座宝峰院。路边的一处院落里,宝峰院古建只剩下大雄宝殿。这是座面阔5间,进深三间的悬山顶大殿,前出廊。从建筑格局看是明清建筑,原殿内的明代彩塑已毁。现在的东西厢房和山门围墙都是新建。院内的石刻都是明清以来的重修碑。但在上世纪1996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后墙壁立发现了一尊有垂拱二年(686年)题记的石佛。由此宝峰院的前身或许可以追溯到唐。
侯马一带是晋国旧都,人们常说的三晋文明,其最初的发源地正经是在这里。文明史悠久,历经浩劫还有不少古迹遗存,稍加留意就可以很快进入访古的节奏,在侯马周围的古迹中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在常见的儒释道之外,祭祀历代圣贤的庙宇众多,这应该和历代文明在这里的层层积淀不无关系。
出侯马市区向东不远,凤城乡西城村里就有一座唐太宗庙。创建年代无考,现仅存坐北向南的正殿,坐落在高0.7米高的台基上,単檐悬山顶,琉璃瓦面,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殿内采用了金元时流行的减柱法,增加了殿内的使用面积。殿内西墙尚有依稀彩画残迹。原西壁嵌《立庙碑记》上有“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五月初一立石”,也可见大殿是元代建筑。正殿前是一片空场,原有建筑均不存,只有南面一处上世纪中期的水泥戏台,已经废弃。按照惯例,当年的文化浩劫过程中,总是将旧的老戏台拆除,再盖一个新的,以示除旧布新。这座唐太宗庙外或许也曾有一座精巧的明清戏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