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孔子的足迹3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韶》“尽善尽美” 天齐渊
齐国故城,临淄古城,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两周时期,一直是齐国的国都。齐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当地出土的重要文物,其中有不少齐国的乐器。孔子曾到此一游,见过齐景公和晏婴,最大收获,是学习音乐。他欣赏过《韶》乐的演奏后,“三月不知肉味”,赞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成语“尽善尽美”)。齐城内,有韶院村,嘉庆年间,村人掘地得古碑,上刻“孔子闻韶处”,1983年,这里又出土了一块石磬,有“乐”二字,正是东周时期的东西,现藏齐国历史博物馆。
天齐渊,是眼泉水。过去流量很大,1957年,日涌水达69000方。1980年代,因为炸山采石,泉水断流,已经变成乱石窝,但石壁上还有流水痕迹;原来的建筑早已毁弃,但地上还遗留着砖瓦和建筑构件。石碑,已移置临淄石刻艺术馆。如果没人指点,你很难相信,眼前的一切,就是齐国最重要的古迹。
齐城内,经常出土一种带“天齐”铭文的瓦当,有些是战国的,有些是汉代的,比较稀少,当地收藏者有收藏。东周车马坑,其实是河崖头5号墓。墓坑四壁是垒石为穴,墓穴四周,全是殉马,居然有600匹之多,年代与齐景公相近,学者推测,就是齐景公的墓。
1·齐国历史博物馆里面介绍“齐”字在不同时期的写法,据说古人认为“天齐渊”是“天”的肚脐。
山东半岛,周人在这片土地上封建了齐、鲁二国。孔子生活的东周时代,小国林立,东方有齐、鲁、莒;西方有秦、晋,中原腹地有周、宋、卫、陈、蔡、曹、郑,南方有楚、吴、越,北方有燕国和鲜虞。鲁国的近邻,北面是齐国,东面是莒国,南面是邾、滕、薛、郳等小国,西面是曹、卫和宋。这就是当时的“国际地理”。
孔子入周见老子问礼,是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汉画像石上,孔子见老子像最早见于武梁祠。画面上老子拄杖而立,面朝左,旁注“老子”,孔子袖中执雁,面朝右,旁注“孔子”,孔子身后是一辆两匹马的马车,旁注“孔子车”。他们中间,是个叫项橐的小孩。项橐脸朝孔子,问孔子。他手中拿着个像是独轮车一样的玩具(鸠车)。现在,武梁祠收集了许多附近出土的画像石,其中有三块有孔子见老子的画像内容,其中二块有榜题“孔子”和“老子”,一块没有榜题。
济宁博物馆的院子里摆了很多明代的大炮,据说就是建馆时挖出来的,仔细一看,全是进口的!
汉代出现了许多“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但是,这个故事,一直有人怀疑。孔夫子的铁杆粉丝认为,孔子学问这么大,怎么会纡尊降贵,向道家的祖师爷请教呢?但这种说法,战国就有,汉代更是时髦说法,出现了这么多画像石也是个旁证吧。
王城,在今洛阳市西工区涧河的东西两岸,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它进行勘探发掘,已经找到它的大致范围。它的夯土城墙,绝大部分都埋在地下,地面上的城墙,只有一个地方还可以看到,就是它的西北角。在今天涧水桥附近,我们在建材市场旁的加油站后面,找到了夯土堆。
成周城,在汉魏洛阳城的地下。经白马寺,向东,今天洛阳金村一带,是当年的汉魏故城。金村,村北有寨门,上书“气接邙岭”。金村在汉魏洛阳城的北端,前面不远,就是邙山。村东有一片庄稼地,就是著名的金村大墓所在。站在这里,向北向西看,可见汉魏洛阳城的东北角。返回的公路边上,可见汉魏洛阳城的西墙。东周时期的洛阳,还有很多古迹,如洛阳市中心的“天子六驾”车马坑,洛阳市西南的周王陵,都是属于这一时期的遗迹。洛阳也有周公庙,是隋唐东都城的古迹,就在唐应天门遗址的旁边。
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濮阳
今濮阳市内,有春秋时期著名的戚城遗址,是子路战死的地方。濮阳县城西南角,是蚌塑“龙虎图”的出土地,即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西水坡遗址。孔子到过的卫城是叫帝丘,据说,是在一个叫高城遗址的地方,位于濮阳县东南的五星乡高城村一带,离濮阳县城约10公里。2003-2006年,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局为配合“文明探源工程” 寻找颛顼城而作调查,就是围绕高城遗址而展开。高城村村东有个程庄遗址,俗称“颛顼太子墓”,村中有通清代碑刻,碑文明确说,这里是叫“颛顼城”。
本来目的是挖颛顼城,最后挖出的却是帝丘。帝丘城的城墙完全埋在地下。这里是黄泛区,古城的城垣之所以长期找不到,原因很简单,它们是深埋在淤沙之下。现在,经过多年发掘,古城的四至和大体轮廓已真相大白,大约2200米见方,城头是在地下两三米,墙基在地下十多米。考古学家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我们驱车前往这片遗址的路上,还经过了金堤河,它以一条著名的防洪长堤而得名。据文献记载,至少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就已存在。它的南面,是黄河故道频频泛滥的地方。古代的帝丘城在其南,后世的濮阳城在其北。春秋战国的帝丘城是毁于黄河泛滥。孔子出游14年,有9年是待在卫国。然而,这座养育过孔子的古城今天已沉睡在地下。
1·高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公元前496年,出亡晋国的卫太子蒯聩潜入戚城,把孔悝劫持到一座高台之上。孔悝的家臣栾宁通知子路,让他救孔悝,自己保护卫出公,逃往鲁国。当时,子羔闻乱,自城出,子路闻乱,却往城里跑,最后,战死在这座高台之下。激战中,他的帽带被砍断。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最后时刻,还要把帽带系好,死得很有尊严。
孔子听说卫乱,料到子羔必逃,子路必死。噩耗传来,他失声痛哭。子路的死让他深受刺激,算起来,也就四个月,他老人家就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濮阳的子路祠和子路坟,在戚城遗址北。现在的子路祠和子路祠,已是明清时期所建。墓前有石牌坊和神道,神道两旁立有望柱、石虎、石羊,墓前有明清碑刻六通,“文革”期间,墓被掘开,有趣的是,出土的东西却是汉代的。原来,这是一个汉墓。后人是借汉墓,发思古之幽情。
1·子路祠成了古玩城
5·子路墓
孔子过宋,曾在一棵大树下习礼,司马桓魋派人把大树拉倒,不得已,他换装逃跑,《孔子圣迹图》记载了这段经历。文雅台,就是附会这一故事。宋国是孔子的“祖国”,孔子是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代,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后孔父嘉被杀,孔子这一支是避乱而移居鲁国。周灭商,封商朝的后代于宋。宋国的贵族是前朝遗老。他们的特点是守旧、古板、死心眼,热衷占卜,特别执着。宋襄公死守古代军法,不肯趁楚师半渡,没有摆好阵势,发动攻击,兵败身死,被天下笑。
宋故城,在河南商丘市,南面是商丘县。今商丘县城是明归德府城,城中有归德府衙。古城还保存着完好的城墙和护城河。宋城的发现很有戏剧性。已故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相信,商就在商丘。1991年,开始调查,1994-1997年,中美两国联合考古队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它的初衷是寻找商城,但发掘结果,找到的却是东周宋城。现已探明的古宋城,是一座大城,明归德府城和睢阳故城都在它的范围内,它大约3000米见方,是一座大城。城高10米,基宽12-15米,下面有深两米的基槽,墙头距地表,最浅处不足1米,最深处可达10米,完全在地下。古宋河从城中流过。这里也是一座地下古城,和卫故城非常相似。
今商丘县的西南,有一座阏伯台,又叫火神台、火星台。此台始建于元大德年间,明、清重修建筑,下圆上方,好像天文台。阏伯台的旁边是燧皇陵,也与大火的崇拜有关,陵园早已破坏,现在重修,面目全非。
1·定陶是曹所在地
如今坐飞机到郑州,其实都是直飞新郑市。孔子过郑,就是现在的新郑市(今属郑州市)。新郑,考古遗迹非常丰富,历史上著名的李家楼大墓,现在建有郑王陵博物馆,也有郑公的大墓被发现。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韩两国相继使用的城邑,它的城墙,两千多年,还巍然屹立在地面上,最高处可达16米高。
孔子过郑,与弟子走散,他独自站在郑国郭城的东门外。子贡寻找老师,有个郑人说,东门外站着个人,上半身像圣人,下半身不像,“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把相者的话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笑笑说,外貌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这个故事很有名,韩婴讲过,司马迁讲过,有五部汉代文献提到它。孔庙圣迹殿的《孔子圣迹图》,明代彩绘的《累累说圣图》,也都描绘过这个故事,故事的题辞,就是来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一生,心怀抱负,却不得志,50多岁还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西奔东投,终无所遇。“丧家狗”的故事反映了他的真实处境。
现在的郑风苑公园,是建在东墙和溱水之间,郭城的东门被围在公园里面。园中立了很多诗碑,有《诗经》原文,有白话翻译,都是《郑风》中的爱情诗。我们的眼前就是“郭东门”,这里就是丧家狗故事的发生地点,站在这样的“历史点”上,感觉很不一样,试想着时光倒流二千五百年,我们在这里与孔夫子相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