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丛林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因后院有六朝古松,遂附传为六朝建寺。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金大定五年(1165)奉敕重修,题为“普照禅林”,有敕牒石刻勒殿壁。后屡遭兵燹,基址独存。明宣德三年(1428)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现存明正德十六年《重开山记碑》记此事。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道光年间(1821-1850)建佛阁(今摩松楼)。光绪六年(1880)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建国后多次修缮。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庑、寮房、花园。
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后院原有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相传为六朝时所植。清代《岱览》记载:“寺中古松童童,称六朝松。”清光绪年间,铁岭曾瑞篆刻"六朝遗植"四字。该松粗大伟壮,主干微向西南方向弯曲,气势犹如大鹏展翅。泰山成为首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时,此六朝古松是23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的古树之一。在松的西北角立有郭沫若《咏普照寺六朝松》诗碑,西面立有"筛月亭"上有摩松楼,可摩顶观松;松下有“筛月亭”,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居高台,方形,四檐飞翘,四柱均有楹联。亭下有方形石桌,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可惜的是2010年“六朝古松”根部枯死,而景区“秘不发丧”,直到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的景点一直还不对外开放,只好找来以前的照片来回忆其往日风采。

中轴线之东,有禅院和石堂院;之西为菊林院(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著有《石堂文集》,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院内有“一品大夫”松。树高仅3米,胸围110厘米,但冠大如棚,相传为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傅一起栽植,曰“师弟松”。理修常以松为伴,习文读经,赋诗为纪。曾作诗曰:“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楚仕何焕章游岱至此,叹为观止。见“师弟松”袅袅婷婷,状如帝王金舆华盖,遂书“一品大夫”,并刻石立于树下。该树已列入首批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

十方丛林是一种寺庙管理制度。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又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丛林因为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两类。子孙丛林,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子孙丛林或剃度丛林。十方丛林,往往邀请名宿住持,当然,要由官吏监督选举。辛亥革命前,还有过皇家丛林。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颁布《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子孙庙均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而今,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持,经本寺两序大众民主协商推举礼请之;凡全国重点寺院,同时报中国佛教协会备案。住持每届任期三年,连选可连任;年老体弱不能主持寺务、领众熏修者,亦可创造条件提前退居。除特殊情况外,住持一般不宜兼任。住持在任期限内如道风严重不正或重大失职,经上一级佛教协会核实后予以免职;免除全国重点寺院住持职务,须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任免寺院住持,均须报相应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