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台山与娄敬的传说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莲台山位于长清區张夏镇境内,南距靈岩寺15公里,西距五峰山5公里。因其山形似佛座莲台而得名。相传西汉初年谋臣婁敬(即刘敬)曾在此山洞中隐居隐居,故又名“婁敬洞山”,形成的山峪俗稱“小婁峪”。又传说汉初名臣张良也曾在此隐居过,也称“张山”,因植物资源丰富,又叫“万花山”。
莲台山层峦疊嶂,山势嵯峨。山颠石崖上刻有两丈多高的佛像,以一巨石雕鏤窗欞护之。此地古為道教胜地,道觀經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極盛時“殿宇峻起,神像璀璨,金碧輝映,山谷生色,到此者悦如人居天上,境入桃源。”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道觀被官府查封後逐漸衰落。現存有蓬萊观三元宮、云台观、張仙祠、呂祖祠、玉皇殿等庙宇,白鹤泉、仙台、聚仙塔、八宝玲瓏树等胜景。山尤多岩洞,大小72处,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特征,著名的有青龙洞、王母洞、娄敬洞(透明洞)、三清洞、八卦洞、火龙洞、朝阳洞等。玉柱峰拔地而起如巨筍,一峰独秀,梯子崖高數丈,有石磴可上。夏季雨後,泉水從石罅中噴湧而出,景色壯觀,深秋季節,霜染紅葉,遍山塗丹。
蓮台山諸岩洞各有景观,如王母洞為上下两层,洞上叠洞,狀如豎井,需手攀足蹬,翻轉身體方可通過,故又名“鷂子翻身洞”。洞口兩側鐫刻楹聯:“壶中灵药山中采,宴内蟠桃洞内寻”,额曰“西望瑶池”。洞口有一尊雙手倚劍立姿武士石像,據面容看極近元明風格。洞內尚有殘缺造像遺跡,可惜不能辨認何尊何神。上層洞中亦有龕無尊。登山顶洞口,莲台山全景风光尽收眼底,危崖凌空,天风习习。
莲台山最著名的是娄敬洞,该洞穿山而過,南北相通,故俗曰“透明洞”。洞长600多米,宽约10米,高达30余米。洞內深邃幽謐,怪石磋岈,鐘乳石多姿多彩,形狀各異。洞前藤條攀緣,可探尋此山特產:“王瓜菜”,此菜四季常青,葉鮮味美。此洞传说是範蠡和娄敬先后隐居之处。範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认为与勾践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遂舟载西施飘然远遁,易姓埋名,从贾致富,晚年隐居此洞之中。
娄敬是西汉初齐人,从军陇西,过洛阳,由齐人虞将军引见而得识汉高祖刘邦。其时,刘邦正与群臣商议定都之事,群臣多主张建都洛阳,他却力陈关中之利,与张良共主建都长安。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封他为郎中并赐刘姓。他还建议将各地豪族迁徒关中,可加强对豪族控制,且能充实关中人口,巩固汉朝统治。刘邦欲赴平阳亲征匈奴,他极力劝阻。刘邦怒,将他囚于广武。刘邦果然大败而归,遂亲赴广武将他释放,并赐爵关内侯。娄敬在朝与张良过往甚密。传说张良辞官后隐于历城南之扶山子房洞,而娄敬辞官归里,隐居娄敬洞。据清康熙间所辑《灵岩志·娄敬洞》记载,娄敬洞东洞门口旧有範蠡、张良、娄敬塑像,像前有石香台,刻“大金国泰和四年造”(1204年)。南壁还有金人摩崖题记,据题记说,洞中原有古塑,不知始于何时,住洞道人徐真道与禹城张彦等人又将它们重修。可见,在金以前,此地便是道教活动之处。有趣的是,石香台旁,还塑一短褐少年,趺坐于地,当地人称“油博士”。相传昔时有一卖油郎叫王质,推车卖油至油房崖,车脚断裂,执斧上山伐柯修车,经娄敬洞,见洞口古槐下有两白须老人對弈,王质本是个棋迷,越看越入神,把伐柯修车之事給忘了。日到中天,其中一老者递给王质一个枣,令其含入口中,王質顿觉清气沁心,饥渴之感全消。夕阳西下,棋尚未完,王質猛忆修车之事。回头取斧,真怪,斧柄已朽烂,急下山寻油车,车已杳然。山下村舍田庐全非,亦无一人相识,細一打听,才知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王质知道遇见了仙人,忙回身返山,老者己去,只剩空山寂寞,古槐瑟瑟。
这个故事是古代流传很广的一个神话,暗喻人世无常,流年似水。最早见于祖冲之所撰《述异记》。《述异记》说王质乃一樵夫,信安郡人,而长清人却把王质衍为卖油郎,移于娄敬山了。王质所遇两老者,显然就是张良与娄敬。洞前石头棋枰犹在,当地人说,傍晚人们把棋在枰上布好,翌晨去看,棋局凌乱,看来仙人是在月下对棋了。
觀音堂:無梁殿,始建年代不詳,明崇禎九年重建。硬山式,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現建築為1997年重建。
(部分文字摘自濟南文化概觀中張稚廬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