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天池山摩崖石刻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平阴天池山摩崖石刻
平阴天池山位於洪範池鎮,高不過百米,在近山頂處有唐代摩崖造像兩龕四尊,均殘損嚴重。北龕高2.5米,深0.5米,龕頂呈穹窿型,內有三尊造像,應是典型的“華嚴三聖”或“西方三聖”為代表的“一佛二菩薩”形制,主尊佛像殘損嚴重,看不出佛手印,故不能分辨是釋迦佛還是阿彌陀佛,兩側侍協菩薩面部均殘,頸部以下除手和臂外尚可一窺造像風貌,都有曹衣出水特點,有造像記,不能辨識。該窟旁邊龕高2.3米,深0.6米,形制同前龕,造像風格與前龕侍協菩薩雷同。
兩龕之間,依崖勢浮雕石碑一通,通高近3米,典型唐代風格,碑額為螭獸圭形,碑身、碑砆齊全,卻不著文字,不免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是適逢滅佛運動而中止,還是另有意外事件發生?在三尊龕左側有“大空王佛”摩崖石刻,雙鉤隸書,通高1.2米,下方山根處的山坪上也有“大空王佛”,通高2.5米,是出自北齊僧安之手,亦或是另有書手?尚不明晰。
在造像周邊尚有諸多方形小龕,其中有一處高浮雕摩崖墓塔最為特别,雕工細膩,頗具藝術魅力。
在天池山腳下,有東流泉(書院泉),是新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據《東阿縣志》記載,天池山下曾有座洪福寺,在明代嘉靖年間被詔改為書院,寺廟、造像、摩崖刻經順理成章被聯系在一起,可以說,在明代嘉靖年以前,此地應是一處佛教聖地,和濟南地域的多處寺院一樣,都具有明顯的山廟一體、林泉相映、經聲佛號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