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2019-07-18 17:42:53)
标签:

转载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这些年爬山活动中,看到多处崂山太清宫的宫界石刻,并拍照记录,但不全。有很多驴友对此甚感兴趣,有的颇有研究,写了许多好文章,发了不少美图。有的按图索骥,对大家发现的刻石,逐一寻觅。本人日前又找到了一块太清宫宫界北至刻石,心里很高兴,就把收集到的太清宫宫界石刻拿出来集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太清宫的宫界(四至)在不断地变化,有官府刻的,也有庙主私刻的,有道士刻的,也有和尚刻的,有很多是重立,肯定有很多的故事在里面。现在找到的就有十几处,肯定还不全,至今没有看到东至的界石,即没有找到八仙墩附近的宫界石刻。所以,希望有此爱好的驴友、老师、专家能发现更多的界石,并对太清宫宫界的变化史进行全面的研究。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这是明代太清宫宫界四至刻石。在太清宫三官殿通往三清殿的夹道旁石上刻有一段文字,记载着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憨山大和尚败诉,朝廷降旨毁寺复宫后,莱州府查明的太清宫之宫界四至,文为:“太清宫供奉,敕諭藏经香火山场地土四至,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北至分水河,南至大海。奉莱州府知府龙,并两县委官查明,至内为全真道士看守之资,及脚庵一处,俱供香火,并无民地,永不起科。万历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立。拙子贾性全等重新。石匠石中珩。”此刻石为官府所立,以避“太清宫界”免后世当地农民与太清宫争地而引起纠纷。宫界四至刻石距今已经有400多年了。

单从"重新"二字,就看出了有变化。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西至”,在八水河入海口处。这里已到海边,所以也算南至了。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大平岚“梯子石”刻石旁边,字体最大,很正规。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北光光雕顶。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北光光雕顶的另一个刻石(照片是亮泉老师拍的)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南天门,丘处机的题刻“南天门”旁边。丘处机是1209年到的这里,那是南宋、金、西夏年代。所以,此处“太清宫界”可能是明代以后加上的,否则与太清宫院里的明代四至有矛盾。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至”,在天门口一块巨石的顶面上。这个不是“太清宫界”,意思是一样的,但提法不一样,肯定也不是一个年代的。应该是另一个“西至”。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化化浪子。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大流顶。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大沟。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界”,在烟袋锅子。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
登莱青兵備道 李
莱州府正堂 邓
即墨县正堂 李
委鳌山司处巡检邹和鼎 重立
太清宫西北至界”

在去上清宫的路边。 “重立”的背后也有故事。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这处刻石在自青山水库去上清宫的路上。内容:
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
”巡抚都察院
分水海右道
口口口口口北至河
莱州府高密、即墨县同立”

这处石刻应该是明代的海印寺庙界四至。在憨山之争后,憨山输了官司。皇上下旨毁寺复宫,道士凿去了和尚刻的“敕建海印寺”五个字。后来,道士们又在右侧刻上了“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在此之前,名僧憨山在皇太后的支持下,买下了太清宫的地产,建立了海印寺。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这处也是海印寺和尚刻的庙界四至,内容同前。这里只毁了两个字“敕建”。不知是什么原因,道士们留下了“海印寺”三个字。位于八水河到上清宫的路上。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北至分水岭东西路界”,  位于在分水岭上。
注意这是唯一一处说到路界,可能这条路要与上清宫、明霞洞共用。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在青山水库西路边。旁边有字“重立”。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接上一片,内容:

"嘉庆七年十月   莱州府正堂邓   即墨县金        重立"

这里标明了宫界"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的上石时间和立碑人,请注意看前后的帖子与前面的图片比较,邓大人还在,李大人换成金大人了,又都是重立!年代变了,字体也不一样了。另外二字都象后补上去的。

清代嘉庆七年是1802年。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太清宫北河界   大明万历三十一年三月立   莱州府知府龙

这个石刻比较早(1603年),那时叫知府,后来清朝了,改叫正堂。

这块石头在青山村内,河边。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这是另一块太清宫北至石刻,也是重立,在青山水库东,南河崖上。石刻较粗糙,不易发现,有的字模糊不清,内容:

“嘉庆七年十月   莱州府正堂邓   即墨县金       重立

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

 这块刻石较大,上面有十字形分布的石凿孔,当年差点就被劈成石材卖了。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另一块太清宫北至界,也在青山村分水河边,内容与前面一片相同。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这是又一块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刻字比较清晰,位置在分水岭至上清宫之间。这块石头上明确标明了三个年代刻下的界标。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明朝万历十八年二月上石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清朝嘉庆七年十月上石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清朝嘉庆九年八月上石

近日,偶见民国年间太清宫监院周宗颐编纂的《太清宫志》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太清宫的地界。从中可以看出,太清宫曾经的地界确实很大,仅山场就有东、西和南窑三处。其中对西分看山庵及山场四至描述是:

 “八水河庵、砺庵子、阴凉涧庵、嵖峨庵、半截岗庵、流砬庵、俗呼愁后、天门后庵。本宫西山,古有至界字据九处,西至梯子石顶、陡口子、豆腐石;西北至天门山、洪冠顶、大平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至玉皇庙庵子东河底为界;南至大海;东北至花花浪子,有大立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北头河上流,有道士屋、猪尾石,上刻立太清宫东北至界石字据;北至大平顶,大平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南至八水河西崖,大立石上刻立太清宫界。”

所以,仅八水河西边就应该有地界石刻9处,还有几处石刻我们还没有找到!

周宗颐编纂的《太清宫志》一书中,还有一段重立界石碑记:

     “敕谕劳山太清宫藏经所原有供奉香火山场地土四至,兼窑头脚庵山场地土四至。经两院及两道并本府委掖县县丞潘英、本县刘应旗,踏勘古四至,东至张仙塔海,南至海,西至八水河,北至北山后底分水河,共地壹百二十七亩九分六厘,并至内山场松柏杂树,俱供香火,不许居民采樵,违者禀官究罪。众此合行致牒,栲栳岛巡检刘默,即便亲诣太清宫,查照四至分明,速立界石,以为看守藏经、供奉香火之资,毋使民间混争,永为遵守施行。
万历卅一年三月十二日,莱州知府龙文明,本府署县事海防同知谈诉,仝立界石八处。
一、八水河西崖刊立界石字据
二、上柏茂林河东河西,刊立两界石
三、面山庵子后路两旁,刊立界石字据
四、面山后大路上,东曰东坡,上下刊立两界石
五、分水大河南崖路傍,刊立大字界石字据
六、分水河底大石桥左右刊立两界石
七、分水大河东头村前,河南崖刊立界石
八、分水大河东头河南,戏台东南海崖顶,刊立界石字据
共立界石八处,永远遵守,不许损失,如有故违,损毁界石字据者,禀官究办。北至面山庵子后,东山路口顶,以东西分水大河为界;路口以东分水大河底,东流直至入海为界;路口以西分水河底,西流并八水河,南流直至入海为界;分水河以南山场地土:东至海,西至八水河上头、上清宫前,南流入海,皆是本宫供奉香火之庙产,并无民居。”由此文可以看出:

1、太清宫的地界标示有两种,一种是刊立界石字据(即在大石头面上刻字),另一种是刊立界石(应该是立石碑吧,但我没见这种石碑)。

2、太清宫的地界,明代万历年间就重立过了,当时在八水河的东面又有8处。而我们现在在分水河一带看到的地界石刻,多是清代嘉庆七年重立的。所以宫界在不同的时期,多次立过。

3、应该还有没找到的石刻,当然,也许有的石刻或碑刻可能已经被破坏掉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