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标签:
转载 |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 [转载]石刻:崂山太清宫宫界](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接上一片,内容:
"嘉庆七年十月
这里标明了宫界"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的上石时间和立碑人,请注意看前后的帖子。与前面的图片比较,邓大人还在,李大人换成金大人了,又都是“重立”!年代变了,字体也不一样了。另外“邓”和“金”二字都象后补上去的。
清代嘉庆七年是1802年。
“太清宫北河界
这个石刻比较早(1603年),那时叫知府,后来清朝了,改叫正堂。
这块石头在青山村内,河边。
这是另一块太清宫北至石刻,也是重立,在青山水库东,南河崖上。石刻较粗糙,不易发现,有的字模糊不清,内容:
“嘉庆七年十月
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
另一块太清宫北至界,也在青山村分水河边,内容与前面一片相同。
这是又一块太清宫北至分水河界,刻字比较清晰,位置在分水岭至上清宫之间。这块石头上明确标明了三个年代刻下的界标。
明朝万历十八年二月上石
清朝嘉庆七年十月上石
清朝嘉庆九年八月上石
近日,偶见民国年间太清宫监院周宗颐编纂的《太清宫志》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太清宫的地界。从中可以看出,太清宫曾经的地界确实很大,仅山场就有东、西和南窑三处。其中对西分看山庵及山场四至描述是:
“八水河庵、砺庵子、阴凉涧庵、嵖峨庵、半截岗庵、流砬庵、俗呼愁后、天门后庵。本宫西山,古有至界字据九处,西至梯子石顶、陡口子、豆腐石;西北至天门山、洪冠顶、大平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至玉皇庙庵子东河底为界;南至大海;东北至花花浪子,有大立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北头河上流,有道士屋、猪尾石,上刻立太清宫东北至界石字据;北至大平顶,大平石上刻立太清宫界石字据;东南至八水河西崖,大立石上刻立太清宫界。”
所以,仅八水河西边就应该有地界石刻9处,还有几处石刻我们还没有找到!
周宗颐编纂的《太清宫志》一书中,还有一段重立界石碑记:
1、太清宫的地界标示有两种,一种是刊立界石字据(即在大石头面上刻字),另一种是刊立界石(应该是立石碑吧,但我没见这种石碑)。
2、太清宫的地界,明代万历年间就重立过了,当时在八水河的东面又有8处。而我们现在在分水河一带看到的地界石刻,多是清代嘉庆七年重立的。所以宫界在不同的时期,多次立过。
3、应该还有没找到的石刻,当然,也许有的石刻或碑刻可能已经被破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