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2019-07-18 16:33:22)
标签:

转载

分类: 墓道石刻遗址寺庙和民间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大珠山南麓东山张村及周边,古迹石刻颇多。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姓从江苏海州南门外迁此,时称曰杏花村,因坐落大珠山处,故名山张,因重名,1980年更名东山张村。现东山张村有408户,人口1260人,除张姓外,尚有赵、冯、王、陈等少数姓氏。
东山张村南濒古镇口湾,村内有多处名胜,有明朝的古炮台、老高桥;天然形成的龙开河,从黑龙潭开始,开山引河,建石门川,设前龙门、内龙门。从前龙门,内龙门直到黑龙潭沿边丽石上,刻有大量的唐诗宋词。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0公顷,山场240公顷。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村北有巨石,石上有一石窟,当地人叫“石屋子”。可能是北朝或隋唐时期的石屋子,原来里面是有佛像的。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现在里面早已空空如也。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村南小山,挺拔俊俏。辽宁号航母驻地就在旁边。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东山张村东南有一残桥,名“老高桥”。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600多岁了,还能留下一小段,已经很不容易了。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据说,这桥是青岛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桥建于明朝,已历经600余年沧桑。老高桥横跨的河道宽近15米,桥体两侧以天然巨石为桥引,主桥体跨度为9米,高度为1.7米,桥面宽2米,两岸植有垂柳,颇似江南景致。关于老高桥的来历,专家考证应为为当初古镇口炮台的附属设施。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河边还竖着一块石碑,因在水中,无法近观。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在村东,内龙门石槽字内的石壁上石刻一处,是诗一首:

“一派常如许,幽人日日来。石边还自笑,青草为谁栽?”

诗的作者叫王无竟,是明末清初胶州名士,也是这个村的人。传说王无竟从小显示出诗歌天赋,被称为天才,青年时期的他经常到大珠山上游玩。有一年清明节,他在山上偶遇一位漂亮姑娘,心生爱意,就远远跟在姑娘身后一直到了东山张村村头,但没勇气表达爱意。看到姑娘被人接走了,王无竟就像丢了魂一样。打那以后,他就经常来到和那位姑娘相遇的地方,期望能再跟佳人见上一面,可惜的是,佳人再也没有现身。无奈之下,王无竟写下了这首诗,刻在了这处石壁上,抒发他内心失落和思念的情怀。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往山上走,有水潭一处,名黑龙潭。据说,秃尾巴黑龙老李在此住过。当年水大潭深,隆隆的水声老远就能听到,现如今,水细潭浅,看不出当年的气势了,老黑龙也飞走了。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黑龙潭边的巨石上,有石刻一处,草体,没看懂。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路边大石壁上还有一处石刻,古诗一首,咬文嚼字,也没看懂,好像是在描述周边的山形风景。

内容为: “浑沦而理,卓荦而质,纵横而纪,推卒与汝,典型斯壁。 杨道缜题同游無竟僩 ”

据记载,杨道缜,号晴峦,字伯朗,招远城里村人。天启4年(1624)举人,未士。孝友,同乡百姓有患病者,良言相抚,侃侃言之,不避忌讳。待人至诚,嗜于以诗会友,与本邑名士阎玠等,以及胶州诗人王僴(字无竞)和诸城名士刘翼明(字子羽)友善,常相聚林泉之间,谈诗论文。当时高密、胶州、诸城等县士林中之好诗者,皆称道晴峦先生。其中以诗声闻于登、莱、青的王僴,好面折人过,为人恃才傲物,盛气凌人,不把一般文人放在眼里,但对杨道缜兄弟们却另眼看待。崇祯5年,杨道缜兄弟为避孔有德兵燹暂居胶州时,住在王僴家里,王僴见其兄弟们来则喜,将去则留,既去则怀,久不见则思,志同情笃,每每与之博研诗翰唱和竟日。后,王僴死于盗,杨道缜为怀念他,将他所作诗文付梓行世,时人皆曰:“无竟得契友矣!”对此,乾隆43年(1780)胶州名士经史学家法坤宏,为我宗再修族谱所作“叙”中,亦曰:“晴峦公兄弟,能诗,往来胶西,与吾州人王无竞(名僴)、诸城刘子羽(名翼明)友善。无竞死,无后,晴峦为刻其诗行于世(见“附二”),胶人至今传为美谈。”天启年间(1621~1627),邑大饥,杨道缜倾储赈粥,全活多人。崇祯7年(1634),为振邑之文风,重修县城之文昌祠,崇祯17年后因病卒于家。县志载有杨道缜“云屯山看云”诗一首,同时还载入其好友阎玠所作“和杨晴峦北山看云”一诗,及胶州王僴与其唱和之诗“圣水庵访杨晴峦”、“同杨晴峦兄弟游长山庵”等多篇诗文。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再往山里走,会看到一处正在修复的古庙。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再沿着林间小路往东行,爬上一个土坡,走出大约300米,密林中显现一古庙,名“龙潭寺”。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据说,龙潭寺,建于元朝时期,盛于明清,四周苍松翠竹掩映,古老的破败的庙门紧闭,门可罗雀。

古寺早就破败不堪,似乎早已被人所遗忘。
据说,2011年5月2日,经胶南市文物专家鉴定,该处遗址为元代龙潭寺遗址,距今已经700年左右,具有比较重要的实物价值和研究意义。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村西有一座明代古炮台,面向海湾,雄踞在山坡上,虎视大海。据《增修胶志》和《灵山卫志》载:“(雍正)四年(1726),建唐岛口、古镇口炮城。”胶南市政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为明代。道光二十年(1840),胶州知州韩亚熊为防御海匪袭扰又重新修筑。炮台坐北朝南,呈躺倒的凸字形。突出部为炮位墩台,东西长7米,南北长5.3米,面积约40平方米,顶部上面是炮位,安置火炮。其东侧有宽2米,高2.6米,进深1.9米的砖砌券顶拱形炮台门,门上方有长方形石匾额,镌刻楷书“古镇口炮台”五个大字,匾额早被撬走无存。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炮台虽然早已废圮,但它却时时警示人们,要提高警惕,严守海防,时刻痛击一切敢于来犯之敌。1996年10月10日,此处遗址被公布为胶南市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胶南东山张村古迹石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