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海
大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255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青州博物馆 青铜器

(2019-07-17 10:36:18)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原文地址:青州博物馆 青铜器作者:石刻迷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1994年4月,青州市于家庄村民挖土时发现一件商代铭文铜爵。 爵为深腹,腹壁较直,腹部饰云雷地纹一周,上饰赞餐纹,圆底下有三个三角形刀状足,一侧有兽面霎,琴内有铭文“父己”,阴文。二菌状柱,柱顶施涡纹,柱至口沿高4.2厘米(外侧),柱与流折相距较近,为3厘米。器高20.5、腹径6厘米,重735 .2克。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这件青铜钺于1965年在山东省青州市(时为益都县)苏埠屯一号墓出土。苏埠屯墓葬的形制、器物组合及器形特征均与典型商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说明“亞醜”国族与商王朝有着亲近的联系,有学者以为是其时今青州市境内为强盛的方国,是商的主要同盟,也有学者以为是属于商代被征伐的“东夷”族属,更有学者据《汉书·地理志》纪录,商末周初此地为薄姑氏所居,因此铜钺等青铜器或为薄姑氏遗存。

 

这是件商末周初的青铜钺。这件铜钺体形重大,厚重细腻。器形为扁方形,微弧形刃,刃部宽大。器身两面透雕张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鼻、耳均突起,粗眉呈绳索状,双目圆睁,鼻下有小双孔,口微下凹,龇牙咧嘴,牙齿外露,双耳重大。整体面目狰狞恐怖,极具威严之势,令人生畏,彰显远古艺术的狞厉之美。

钺是古代的武器,也是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在考古发现中,通长在30厘米以上的大型钺,均出土于较大型的墓葬中,而墓主皆为高级贵族。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苏埠屯出土商代铜车辕,正面装饰凸出的饕餮纹(即人面纹)。商代青铜车饰件 高7厘米。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战国提梁壶,青铜器,口径18、高35厘米。1976年青州市东夏镇拾甲村战国墓出土。

 

提梁壶,是战国时期的器物。该物件由壶身、壶盖和提梁组成。平口,直颈,圆腹,高圈足。在壶两侧各有一只环形耳,其余两侧位于壶中部的地方也各有一竖状环形耳。壶盖略向上鼓,正中铸有一个环耳,便于拿取。两侧各有一个活动的大圆环。壶身腹部有两道突出的弦纹。

这件提梁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它的构造十分精巧。提梁是由六节两端有小环的铜铸件连接弓形提梁组成的,它们每边三节。第一节的首环套在壶身两侧的大环耳上,然后每两节的环相套连。第三节的末环套在提梁两边的小环内,这两两相连的环,又穿过两侧的两个大环,环环相套,十分精美而牢固,并使得壶盖虽可自由开合于壶口的周围,却永远不能单独取下。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鐎斗, 又名“刁斗”。古代一种温酒器。兴起于汉代,盛行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宋趋于消亡。如今在汉代至唐代墓葬考古挖掘中屡有出土。 鐎斗器身为侈口折沿的深腹盆,沿部一側带有斜长的流;腹下三条兽蹄足外撇、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腹沿伸出一扁条形长柄以备握持,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有的中间还穿一圆孔,专门用來系绳以便于携帶。唐朝释元应《一切经音义》中记载:“鐎斗,温器也,三足有柄。”用途并不专一,一般认为多用于煮粥羹类软食和温酒。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古代军中沒有大锅大灶,将士一人携一鐎斗,其容量一斗左右,“昼炊饮食,夜击持行”。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中亦有:“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的诗句。可见确为古时军旅中常用于煮饭、温酒以及测量容积之器具。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土所系腰带之用的挂钩,起源于商周,战国至秦汉时期最为流行,又称作“犀比’。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带钩在承袭战国同类器特征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汉代带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钮呈圆菌状位于钩中部,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兽首、鸟首、马首等,质地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骨等制作的。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镏金,错金银等。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兽形水滴,汉代器物。该物件作四足着地爬行的兽状,口衔一耳杯,蒜头形鼻,双眼注视前方,大嘴、双耳、双角、双须。背中部有一短圆柱,圆柱中空,口径为1厘米,并与空腹相通。嘴上有直径0.2厘米的小孔,孔与空腹相同,与耳杯的耳平行。这样水由背上的孔注入,可流到耳杯中,通过耳杯滴入其器物,使用很方便。圆肚,四足粗壮,每足四趾,足关节部有倒刺状饰。尾较长,呈弯曲状。器身嘴角、肚下均饰流云状卷毛。这件兽形水滴,结构并不复杂,但铸造精细,造型奇特,构思巧妙很科学,既经济实用,又美观新奇,是一件颇具匠心的工艺品。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汉代,青州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以凤鸟纹为主题纹饰的器物制作得美轮美奂。1983年在青州西北部的稷山之上,附近百姓开山炸石时发现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葬,该墓葬凿山为墓,工程量巨大,墓主人应该是西汉时期青州地区的贵族。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凤鸟形饰件(图4),整体就是一只凤鸟形状,双目突出前视,羽翼丰满,惟妙惟肖。明代,凤鸟纹使用的也是十分的普遍,尤其是作为皇族中女性母仪天下的象征纹饰。青州博物馆藏有一尊青铜质明代碧霞元君像(图5),头戴凤冠,倒立于元君冠上,作展翅欲飞状,这是道教人物碧霞元君神权的象征。

 

青州,是东夷文化的中心。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即大汶口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时期,青州这一广大的区域内,生活着一群以凤鸟为图腾的原始居民。少昊统治时期,其所辖部族以鸟为名,以鸟为族徽,以鸟为官员的标识。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有玄鸟氏、青鸟氏等二十四个氏族,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是说只有凤鸟来临,洛河才惊现神图,天下才是太平盛世。可见,当时凤鸟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种神灵的代表体。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唐代的金属器,八瓣菱花形,双鸾曲颈挺胸,鸾鸟头上有冠。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见铜镜在唐代不仅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铜镜的造型纹饰不仅可以反映出镜主人的个人喜好文化素养,也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意识与审美情趣。青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枚唐双鸾衔花枝铜镜(见图),就是极具盛唐特点的一件珍贵文物。
 
此镜直径27厘米,素缘,呈八出葵花形,卷边,圆形钮,花瓣形钮座,钮左侧有裂。镜中的主题图案采用环绕式和对称式的手法,表现了一对首尾相接的雌雄鸾鸟口衔葡萄枝蔓果实,挟钮相对振翅翘尾的,作翩翩起舞状。两鸾鸟采用浮雕的技法,雄鸟体态雄壮,呈俯视状。雌鸟体态修长秀美,呈上仰状。鸾鸟羽翅遒劲,尾翼细长,鸟颈饰连珠项圈,振翅上翔,迎风起舞。一条中间打花结,两端有连珠的长绶带,将雌雄双鸾紧紧相连。鸾鸟在民间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绶带象征寿,是吉祥之意。此布局清新明朗、流畅华丽、生气充沛、柔美自然,充满了浪漫的情趣。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大家都知道,镜子是用来照人的,特别是妇女。每天梳妆打扮都离不开镜子。现在,我们使用玻璃镜,但古时候没有,他们只能使用青铜做的镜子,称铜镜。铜镜的正面是一个光滑的平面。这种铜镜使用一种特殊的青铜制成。一般铜镜平均含铜约75%,含锡约24%,含铅约5%,也就是说制铜镜的青铜中,含锡、铅的比重大,使得铜镜本身就比较光亮,易于映照。其次,铜镜使用前,还要用一种玄粉打磨,打磨用的东西不是布,而是一种制作极软的鹿皮,经过不断打磨,镜面就十分光亮,使你照出自己的容貌。唐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铜镜也发展到新水平。其最大的特点是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在形制和纹饰方面,它一改两汉时期图案纹样的古朴、规矩,形成了浪漫豪放的独特风格。绚丽多姿,活泼生动,充分表现出唐代制镜工艺的高超。唐代铜镜含铅、锡成分增多,多呈银白色,照人更加清楚。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元代铜镜,22.4厘米直径,这面双龙戏珠铜镜刻有明确纪年“至大元年”,也就是1308年。标牌上写明“1976年8月6日废品站拣”,无疑是对文革罪行的控诉。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圆形,内接八瓣菱花形,圆钮,花瓣钮座,钮外四只狮子飞奔环绕,追逐绣球,其间饰以山形纹。外围一圈凸弦纹,主区纹饰为四只凤鸟环绕飞舞在牡丹花丛中。八瓣菱花纹之间饰以流云纹。素平缘。镜体硕大厚重。纹饰丰富,品相完好。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大德铜权,元。即标准秤砣。刻有“益都路”三字。
 
元朝的行政是 “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了 “十个行省”【岭北、河南、陕西、四川、甘肃、湖广、江浙、江西、云南、辽阳】和“腹里”,中央直辖“腹里”【山东、山西、河北之地】。“省”下地方政权为“路、府、州、县四等”。“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   “腹里”治下有“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
“ 益都路”就属“腹里”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下;
“益都路”,治所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辖“司一、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
“益都路”唐称“青州”,宋“镇海军”,金为“益都路总管府”,明为“青州府”。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这件明代镇墓兽——甪(lù)端(见图),铜制,长23厘米,高34厘米。其形貌极为怪异:头部一独角向后卷,饰卷毛,耳与颈部有鬃毛,其下饰火焰纹一周;器身饰卷云纹,四足粗壮,踏一蛇,蛇头和尾部向上翘起;足踝部有倒刺状饰,每足四趾;尾较小,呈弯曲状。
据《山海经·西山经》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鼔,其名曰駮,嗜食虎豹。”那时,人们因惧于虎豹之害,便在心中想象出了一种食虎豹的动物——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甪端,它主要是放在墓中起辟邪之用。
甪端又名独角兽,早在汉代时期的墓葬中,就已有此动物形象的器物出土。清朝著名学者张澍《凉州府志备考》中收录“一角兽”,引用《路史》:“……武威进兽,一角,羊头,龙翼,马足,父老亦莫之识。”《广志》称这种兽,“因它形象奇异,曾作为贡品于南朝时进贡朝廷。”由此看来,南朝时凉州地区(武威)应出现过这种动物。
由于世间少有,又被人们称为“神兽”,造其形象放在墓室中可以镇守墓室,驱邪避祟,扶正消灾,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和平安逸,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铜钟,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商河王出资铸造。商河王虔信佛教,所以在钟上铸满坐佛。坐佛图案新颖,特色鲜明。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转载]青州博物馆 <wbr>青铜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