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天后宫《募建戏楼碑记》碑文。
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该石碑记载:“天后宫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1865年6月,天后宫进行了修缮并重建戏楼, 青岛村人士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对戏楼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靠连为一体,中间有过路台,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宫,“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梲耀彩,金碧辉煌,可威震四海…”。
自戏楼重建以后,天后宫逐渐成为青岛口居民的一处文娱场所,光绪年间天后宫经常举办庙会。当时附近一带的商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以及三月十五都要在天后宫上香叩拜,此时庙中香火最盛,并设台唱戏,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村民。
演出有“兆姑、梆柳”等剧,应即茂腔,柳腔。另外在正月期间天后宫也举办大量的曲艺和民间杂技表演。
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整修。重修之后的戏楼,建筑面积增加到1100多平方米,殿宇增加到16栋,楼顶的琉璃瓦选用黄绿色。1937年,又在原有戏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戏楼,并将戏台由室外移至屋内,前后与茶楼结合为一体,今天看到的天后宫戏楼就是在此基础上整修而成。
据专家现场确认,这六块残碑实际上就是两块石碑,一个是功德碑,一个是重修天后宫碑记。尽管字迹被凿去了约三分之一,但仍然能清晰地辨认出此碑的主要内容和落成日期。碑文不仅记载了当时青岛的民俗文化景象,而且所提“胶澳志”、“光绪十七年设总兵衙门于青岛”等史实,再次证明了“先有青岛(栈桥以东的小岛),后有青岛村,再有天后宫”的历史发展脉络。
碑文摘录
载笔不胜书,葢自有宋以来千数百年间,历朝褒封…视海岳之崇,典叙春秋之重懿……之天后宫始于何年已无可考,但据胶澳志所载,清光绪十七年设总兵衙门于青岛……四年重修庙碑称青岛开创百有余年,全赖神明默佑等语屈,计开创迄今约二百年来……寥落之际庙宇之建设,无非土茨茅阶粗具规模,俾供香火之奉,藉……神明之……以托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