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2019-07-13 13:52:49)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原文地址: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作者:石刻迷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省保和市保石碑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市保碑背面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省保碑背面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清同治四年碑,又称天后宫《募建戏楼碑记》。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碑头“天后圣母”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碑面残,修复过。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天后宫《募建戏楼碑记》碑文。

 

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该石碑记载:“天后宫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1865年6月,天后宫进行了修缮并重建戏楼, 青岛村人士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对戏楼有如下描述:坐南朝北,与正殿相靠连为一体,中间有过路台,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履以琉璃瓦。重修之后的天后宫,“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梲耀彩,金碧辉煌,可威震四海…”。

自戏楼重建以后,天后宫逐渐成为青岛口居民的一处文娱场所,光绪年间天后宫经常举办庙会。当时附近一带的商家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以及三月十五都要在天后宫上香叩拜,此时庙中香火最盛,并设台唱戏,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村民。 演出有“兆姑、梆柳”等剧,应即茂腔,柳腔。另外在正月期间天后宫也举办大量的曲艺和民间杂技表演。 

    

1936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整修。重修之后的戏楼,建筑面积增加到1100多平方米,殿宇增加到16栋,楼顶的琉璃瓦选用黄绿色。1937年,又在原有戏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戏楼,并将戏台由室外移至屋内,前后与茶楼结合为一体,今天看到的天后宫戏楼就是在此基础上整修而成。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落款人均是“领袖”,那时的领袖和现在的大不一样。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清同治十三年碑正面,石碑下部有残。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同治十三年碑背面,主要是捐款人名单。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清同治十三年碑碑文。
“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这里提到了“青岛口”,那时青岛早已是海港口岸了。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山门里,两块石碑相对而立。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戏楼前《永禁赌博碑》,这碑是从别处以来的。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民国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同志人仝立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石碑背面是禁赌规则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这碑可能来自于一个村庄,捐款人皆姓“苟”。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戏楼前,另一块石碑《重修天一宫庙碣记》。前篇博客已介绍,不再赘述。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1936前后,社会各界和老百姓自发捐款9万大洋,开始对天后宫进行修缮感恩妈祖娘娘,至1940年竣工并立上图两块重修天后宫石碑。1966年,史无前例的“大革文化命”期间,天后宫被红卫兵彻底捣毁并据为“文攻武卫”指挥部,石碑被运走扔进了万国公墓(今百花园一带)。1967年,青岛建工学校的文盲在墓地里找到了它,却指挥民工按照尺寸肢解、敲凿了石碑,用作该校的雕塑基座,至1974年拆除雕塑后,可怜的残碑就这样又被遗弃一呆近20年,直到1993年,建工学院有知识的于宗敬老师发现并联系了市博物馆,残碑才总算开始往“家”靠近了,但这个“家”就像是冷宫,石碑从此无人问津。2010年9月的一天,市文广新局的一位同志在原博物馆院子的南墙边上惊喜地发现了残碑,从此,重修天后宫石碑才重见天日,回到了真正的家。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残碑被人为肢解的痕迹十分明显,本来方方正正的石碑被切割成了不规则形状,平整的碑面上也被凿得凹凸不平,上面的石刻字迹被凿去了约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字迹还较清晰 ,记者从这些繁体字中依稀辨认出此碑由道人赵泰昌主持、郑东府书丹、镌工董云德、苏名玉、苏名琅刻石,于1940年落成。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据专家现场确认,这六块残碑实际上就是两块石碑,一个是功德碑,一个是重修天后宫碑记。尽管字迹被凿去了约三分之一,但仍然能清晰地辨认出此碑的主要内容和落成日期。碑文不仅记载了当时青岛的民俗文化景象,而且所提“胶澳志”、“光绪十七年设总兵衙门于青岛”等史实,再次证明了“先有青岛(栈桥以东的小岛),后有青岛村,再有天后宫”的历史发展脉络。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碑文摘录

载笔不胜书,自有宋以来千数百年间,历朝褒封…视海岳之崇,典叙春秋之重懿……之天后宫始于何年已无可考,但据胶澳志所载,清光绪十七年设总兵衙门于青岛……四年重修庙碑称青岛开创百有余年,全赖神明默佑等语屈,计开创迄今约二百年来……寥落之际庙宇之建设,无非土茨茅阶粗具规模,俾供香火之奉,藉……神明之……以托庇……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有人说“碑上提到的书丹也就是书写碑文的郑东府是日照籍书法家,其书法直追晚清的赵之谦,此碑是他用魏碑正体书写的 ,字体刚劲有力,力透纸背,虽然字迹为阴刻,却个个饱满有张力,就跟立体阳文一样,很见功力。”  省图书馆原馆长王献唐以及书法家顾燮光都很看重郑东府。王献唐还称之与赵子谦一个水平的书法大家。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戏楼前,另有四面碑两座。西边为《重修天后宫记》。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1998年,青岛市人民政府立,孟庆泰书丹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东边的四面碑是《人大议案》。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几个门匾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转载]青岛天后宫里的碑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