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日本建筑“青岛日本中学校旧址”

标签:
转载 |
分类: 人文地理文化、文章 |
![[转载]日本建筑“青岛日本中学校旧址” [转载]日本建筑“青岛日本中学校旧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日本建筑“青岛日本中学校旧址” [转载]日本建筑“青岛日本中学校旧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青岛日本中学校建设耗资19余万元,由日本建筑师三上贞设计,是当时青岛各中学中条件最好、建筑质量最高,也是最为舒适、华丽的一座。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楼,设有室内暖气设备和完善的水流式下水道,在当时的日本国内也很少见。
据资料介绍,当1892年清政府胶澳总兵章高元在青岛村前建立了总兵衙门后,新官的第三把火烧在了衙门后面的小山上。章总兵在山上建立了炮台,原来无名的小山也就有了第一个名字,人们叫它衙门山,也就是现在的小鱼山一带。
1914年,日本打败德国占领了青岛,在衙门山开山劈石,修出一条山路来。路的北端就在总兵衙门身后约一百米处,大约在现在的人民会堂后面,而南头在衙门山南麓,靠近海边。日本人把这条沙石路叫做有明町。一个日本路名。
根据青岛日本中学校校史,青岛日本中学校(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建筑要览:
建筑总面积为3967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1米,地面到中央塔楼尖顶高度为36米,建筑位置在青岛市万年山(注:今青岛山)山腰处的有明町(今鱼山路)。此前学校的原址就是德占时期曾为德军炮兵营的汽车驻地。
1,建筑样式:近代式。
2,建筑构造:砖瓦结构二层建筑,中心塔楼为四层,半腰墙群为花岗岩石料,建筑上部为水泥材料的抹灰装饰面,屋顶坡度的遮雨檐为26厘米。建筑属性为青岛型,屋顶为红色烧制的平瓦,塔楼顶为铜板材料覆盖。
3,暖气设施:低压蒸汽锅炉装置。
4,上下水道:作为整体流水式,与公共上下水道相接。
5,施工日期:大正8年1月~大正9年7月(1919年~1920年)。
6,施工费用:日圆60万元。
7,建筑设计:日本建筑学会设计师-三上贞。 施工监督-西川德治。 建筑施工-公和工程局 施工代表-森岛安雄。 暖气施工-三井物产株式会社 施工代表-梅泽重彦。 水道施工-泰东公司。 电器施工-日支电业社。 另外,田边先生也作为建筑设计师参与了建筑设计图纸的部分设计。
这楼也是日本建筑师三上贞设计的,与青岛日本中学校的建筑设计师是同一人。这是普济医院主楼旧址,为欧式建筑,处于上海路和胶州路交叉口,与圣保罗教堂对望。
医院主楼平面略呈一字形,主体为二层,局部三层,面积2150平方米。设计师客观上呈现了试图努力延续本地德国建筑精神的迹象。整个建筑立面轴线对称,中部略突,上端为当时在青岛的日本建筑贯用的弧线,并配以大面积的石墙,两侧转角用方整花岗石砌筑,顶部装饰花状。建筑门厅入口处设挑檐,后侧为一高起的四面歇坡式屋顶,形成轴线的高潮点。和同时期的日本建筑类似,三上贞制作的竖向狭窗与实墙面形成极强烈的对比,而实墙顶端的椭圆装饰墙面,则留下刻意设计的痕迹。
青岛市市立医院始建于1916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叶樱町分院和海泊町分院合并,称新町分院,这便是市立医院的前身。后来,日本又在新町医院旁新建普济医院(今绿怡苑)。1919年11月普济医院开院。
1921年,普济医院与新町分院合并,改称胶奥商埠普济医院。
1922年12月,籍贯江西九江的蔡振声出任商埠普济医院院长。1925年,胶澳商埠普济医院改为市民卫生院,同年,化学试验所被归并到了这里。在这一年,医院所获得的政府经费为38185银元,而当年全市的总卫生费用则为48254银元。在关于普济医院的记录中,对贫苦市民的医疗费制订的一些减免规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文献。
1931年1月,医院定名为青岛市市立医院。
再看这座建筑,虽然介绍它的资料较少,从结构、窗户、山墙、石材都像欧式建筑。
从标牌可知,它是建于1922年的日本邮局。
抬头向上看,忽然发现有两块雕花石,与前面介绍的日本中学校大楼、普济楼是否有相似之处?
对,这也是日本建筑设计师三上贞的作品。留下的两块雕花装饰石的作用,正如武松的“杀人者,武松也!”,一看就知是三上贞设计的。所以,这也不是德国建筑。确切地说,是日本人设计建造的。
侧面山墙上是糙面花岗岩。
日本青岛邮局大和町所旧址(1922年),位于德平路1号。大和町就是现在的热河路,是青岛早期干线马路,最初名为德意志街,日本占青岛时期改名大和町,
1922年,欧式建筑,占地面积1284平米,建筑面积482平米。曾是青岛市邮电局辽宁路邮电支局,前几年邮局撤销,此楼出租给饭店,现在是一家教育单位在使用。
(历史资料源自网络和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