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经典选摘215:丁玲

(2025-11-24 11:27:41)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她早年受五四运动影响走上文学道路,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崭露头角,塑造了具有叛    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后投身革命,成为左联重要成员,在延安时期创作出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她的文学创作贯穿个人觉醒、社会革命与沉浮,展现出强烈的时代关怀与坚韧的生命力。

国学经典选摘215:丁玲

 

代表作品 《莎菲女士的日记》 短篇小说,发表于1928年,奠定其文坛地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长篇小说,完成于1948年

《梦珂》 处女作,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轻率的玩弄恋爱正如玩火一样,随时有的危险。如果说恋爱是甜美的酒浆,但随便乱喝,也会变成烈性的毒汁。”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如果要给他什么东西他才对你好,不给他东西就对你不好,这样的朋友千万别交。”

 

丁玲的情感生活经历

1. 从大家闺秀到叛逆女生

丁玲出生于湖南福安县(今临澧县)一个书香世家,母亲是知府的女儿,父系的官职也很高

或许是父母的宠爱给了丁玲足够的底气,在丁玲的人生历程中,“反叛”是她的一个鲜明特征。

1922年,18岁的丁玲为了解除家中为她定下的与表兄的婚姻关系,选择和闺蜜王剑虹一起,逃婚到上海读书。

两年后,由于王剑虹不幸病逝,丁玲怀着满腔的悲痛跑到北京求学。也正是在北京,丁玲认识了好友的朋友胡也频。

胡也频虽然比丁玲小一岁,但他一看到丁玲,就被她美丽的外表和忧伤的眼神给吸引住了。

1925年,丁玲得知弟弟不幸夭折后更加悲伤痛苦。胡也频同情和关心丁玲,便经常去丁玲的住处探望和开导,鼓励她走出阴霾状态。

有一次,胡也频买了一大堆黄玫瑰,用一个大纸盒装了起来,送给了丁玲。丁玲打开后,发现花束下面藏了一张小小的纸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

丁玲虽然有所触动,但此时的她根本无心去想情情爱爱的事情。很快,丁玲收拾行装离开了北京,回到了湖南老家。

胡也频这边,送花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回应,一打听,才知道丁玲已经回老家了。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悸动的胡也频当即选择追随丁玲的脚步而去。由于走得太急,他只带了一套换洗衣服。

赶到丁玲家时,一身狼狈的胡也频连人力车的车费都付不起了,还是丁玲的母亲帮他付款解了围。

丁玲看着胡也频深感诧异。她和胡也频只见过几次面,这人居然会千里迢迢跑来看望自己,实在匪夷所思。想起胡也频在纸条上写的想做自己弟弟的事情,丁玲十分感动,决定和胡也频尝试着交往一下。

但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还不被大众所认可,回到北京后,两人的绯闻满天飞,被很多人批评指责。一向向往独立自由的丁玲对这些非议反感至极,冲动之下,丁玲直接对胡也频说:“管他们怎么说,我们就同居!”

就这样,丁胡二人开始了同居关系,不过这种同居是柏拉图式的,并没有夫妻之实。

国学经典选摘215:丁玲

 

2. 同时爱上两个人苦楚

丁玲和胡也频在一起后,一开始的确是在互相成就的。他们相互鼓励着走上了文学之路,文章不断见诸报端,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两人还定下了出国留学的计划,为此专门请了一位日语家教为自己补习语言。没有人想到,这一安排会让两人的爱情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中。

日语家教名叫冯雪峰,是一位典型的才子。他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第二年就开始翻译起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还出版过多部诗集。

相识之后,丁玲被冯雪峰的优秀和博学深深吸引,开始不顾一切地给他写情书。

情书里的文字十分让人脸红心跳:“我这两天的心离不开你,都想着你。”“我真真的只追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一些狂炽的欲念……这男人就是你!”

冯雪峰被丁玲的示爱打动,决定放下一切,和丁玲在一起。但胡也频这边也割舍不下丁玲。

为了解决问题,丁玲主动提出:“要不我们三个人一起同居吧,继续柏拉图式的生活。”

冯雪峰和胡也频被丁玲离经叛道的思想惊呆了,但两人还是努力尝试着和丁玲共同生活了一阵子。

但爱情哪里是可以共享的呢?最后胡也频实在忍不下去,对丁玲下了最后通牒:“不行,你必须在我和他之间选一个人!”

国学经典选摘215:丁玲

丁玲经过痛苦的抉择后,选择了胡也频,冯雪峰也理智地选择了放手离开。这段惊世骇俗的三角恋终于就此落下帷幕。

冯雪峰离开后,丁玲和胡也频的感情越来越深。1930年,丁玲为胡也频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胡小频(蒋祖林)。

但是1931年2月7日,胡也频和柔石、李伟森等左联斗士不幸被捕遇难,后人称之为左联五烈士。

胡也频的牺牲让丁玲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中,为了摆脱痛苦,她给冯雪峰写了一封信:“只愿意永远停留在沉思中,因为这里是占据着你的影子,你的声音,和一切形态,还和你的爱……我想,我只想能够再挨在你身边,不倦的走去,不倦的谈话,像我们曾有过的一样,或者比那个更好。”

但冯雪峰直接选择了拒绝,因为此时的冯雪峰已经和学生结婚,还有了一个一岁的女儿。和丁玲的感情,早已成为了前尘旧梦。

3.第三段婚姻让她逐渐走向成熟

丁玲的第三段恋爱的对象是翻译冯达。此时是1931年,丁玲还沉浸在失去胡也频的悲伤里。与此同时,她接受了德国《法兰克福时报》记者的采访,冯达是翻译兼私人秘书。

采访过程中,冯达深深喜欢上了让他敬佩又同情的丁玲,他经常去看望丁玲,有时会陪着丁玲出去走路、看朋友、买东西,陪伴身心疲惫的丁玲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日子。

1931年底,两人结婚了,过了两年相濡以沫的平静生活。

国学经典选摘215:丁玲

相处过程中,冯达一直很尊重丁玲。看见丁玲在写文章,冯达就会起身离开,不会给予一丝一毫的打搅。看见丁玲肚子饿了,冯达就会去买一些菜和面包,为丁玲做上一顿简单的饭菜。

丁玲后来这样回忆冯达:“他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人,我一点也不了解他,他用一种平稳的生活态度来帮助我。他没有热,也没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吓唬我,不惊动我……他不爱多说话,也不恭维人……没有傲气,也不自卑。慢慢生活下来,我能容忍有这样一个人。”

但是当时的时局依然动荡。1933年,冯达和丁玲相继被捕入狱,狱中性格刚烈的丁玲经受了漫长的折磨,甚至还尝试过悬梁自尽。但在冯达的救助下,她最终活了下来,还生下了她和冯达的女儿(蒋祖慧)。

出狱后,丁玲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冯达,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4.惊世骇俗的姐弟恋,成就天造地设的一对新人

丁玲的第四段恋爱是和小她13岁的演员陈明谈的。

1937年,丁玲来到YANAN,成为了文艺协会主任。一次晚会上,丁玲认识了在高尔基作品《母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陈明,为他的英俊潇洒和精湛演技深深折服,同时也从他身上看到了胡也频的影子。

丁玲再一次沦陷在了感情里,她不顾自己比陈明年长13岁的年龄差距,一点一点向陈明透露着自己的爱意。

国学经典选摘215:丁玲

陈明虽然也为丁玲而心动,但他无法做到不在意他人无处不在的非议。为了逃离这份压力,陈明选择和一位合作过的女演员草草结婚,丁玲也对这段婚姻表达了祝福。

没想到的是,陈明刚结婚就后悔得要命。他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妻子,每次看到妻子,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丁玲的音容笑貌。

陈明意识到,他根本就放不下丁玲。但是难道就这样放弃无辜的妻子吗?一种强烈的愧疚感浮上他的心头。

 

幸而陈明的妻子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看到陈明痛苦的样子后,主动说:“我们两个人都做了一件错事,既然错了,那就不要一错到底了。”

两人平静地选择了分手,横亘在陈明与丁玲之间的阻隔终于没有了。

1942年2月,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众人的嘲讽和挖苦声中走入了婚姻殿堂。

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大办酒席,只是手拉着手在大街小巷快乐地散步,就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与轻松。

之后的几十年里,丁玲受过很多的苦难,她被流放到北大荒8年,也经历过5年的牢狱之灾,但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不离不弃,生死相依。

1986年,丁玲临终前,让丈夫陈明再亲亲自己,并对他说:“你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人就是你。”

丁玲与陈明的爱情,从不容于世俗开始,以至死不渝结束,让世人为之感慨万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