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选摘207:萧红
(2025-11-20 16:49:39)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萧红以笔名“悄吟”发表第一部小说《弃儿》,后因《生死场》而声名鹊起,在鲁迅的支持下成为文坛的重要力量。
她是鲁迅最欣赏的作家,被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一个独立特行的女子,她的一生,颠沛流离,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她对爱和自由的探索影响了我们对生命的追求。爱自己,一切都是自由的。做怎样的事,选择怎样的自由,以怎样的心态和毅力迎接生命中的磨难,决定着成为怎么样的人,赢得怎样的爱与人生。
萧红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女性的苦难与挣扎,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她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情感,展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 回忆童年故乡,展现呼兰河小城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哲理性思考。
中篇小说 《生死场》 描写东北农村妇女在战乱与封建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是萧红的成名作。
散文集 《孤独的生活》 记录她在日本期间的生活感受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集 《砂粒》 表达对生活与自然的感悟,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
中篇小说 《马伯乐》 反映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挣扎,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短篇小说集 《桥》 包含多个短篇小说,展现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生时何必多睡,死后自会长眠。”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呼兰河传》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
“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
“秘密一对谁隐藏了,谁就忌妒;而秘密又是最自私的,非隐藏不可。” ——《旷野的呼喊》
“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最末的一块木柈》
火炉烧起又灭,灭了再弄着,灭到第三次,我懊恼了!我再不能抑止我的愤怒,我想冻死吧,饿死吧,火也点不着,饭也烧不熟。就是那天早晨,手在铁炉门上烫焦了两条,并且把指甲烧焦了一个缺口。火焰仍是从炉门喷吐,我对着火焰生气,女孩子的娇气毕竟没有脱掉。我向着窗子,心很酸,脚也冻得很痛,打算哭了。但过了好久,眼泪也没有流出,因为已经不是娇子,哭什么?
烧晚饭时,只剩一块木柈,一块木柈怎么能生火呢?那样大的炉腔,一块木柈只能占去炉腔的二十分之一。
“睡下吧,屋子太冷,什么时候饿,就吃面包。”郎华抖着被子招呼我。
脱掉袜子,腿在被子里面团卷着,想要把自己的脚放到自己的肚子上面暖一暖,但是不可能,腿生得太长了,实在感到不便,腿实在是无用。在被子里面也要颤抖似的。窗子上的霜,已经挂得那样厚,并且四壁刷的绿颜色,涂着金边,这一些更使人感到寒冷。两个人的呼吸像冒着烟一般地。玻璃上的霜好像柳絮落到河面,密结的起着绒毛。夜来时也不知道,天明时也不知道,是个没有明暗的幽室,人住在里面正像菌类生在不见天日的大树下;快要朽了。而人不是菌类。
半夜我就醒来,并不饿,只觉到冷。郎华光着身子跳起来。点起蜡烛到厨房去喝冷水。
“冻着,也不怕受寒!”
“你看这力气!怕冷?”他的性格是这样,争强给我看。临上床,他还在自己肩头上打了两下。我遇着他冷的身子抖颤了。都说情人的身子比火还热,到此时我不能相信这话了。
第二天仍是一块木柈,他说借吧!
“向那里借?”
“向汪家借。”
写了一张纸条,他站在门口喊他的学生汪玉祥。
老厨夫抱了满怀的木柈来叫门。
不到半点钟我的脸一定也红了,因为郎华的脸红起来。窗子滴着水,水从窗口流延到地板上,窗前来回走人也看得清,窗前啄食的小鸡也看得清,黑毛的,红毛的,也有花毛的。
“老师,练武术吗?九点钟啦!”
“等一会,吃完饭练武术!”
有了木柈,还没有米,等什么?越等越饿。他教完武术又跑出去借钱,等他借了钱买了一大块厚饼回来,木柈又只剩了一块。这可怎么办?晚饭又不能吃。
对着这一块木柈,又爱它,又恨它,又可惜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