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经典选摘28:《春秋》

(2025-09-12 09:12:14)

《春秋》精华

 

《春秋》作为儒家经典与编年体史书,以“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著称,其文字简练却蕴含深刻的历史观与伦理观。由于现存《春秋》经文仅1.6万-2万字,且原文多为事件记载(如“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直接摘选“总结精华”的语句难度较大。以下结合其编纂理念、核心笔法及后世解读,从历史记录范式“春秋笔法”和哲学思想两方面提炼精华,并附经典原文示例及解析:

一、《春秋》的历史记录范式:“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

《春秋》通过用词褒贬(如“弑”“伐”“卒”“薨”的等级差异)和事件取舍,暗含对历史事件的评判,形成“一字寓褒贬”的独特笔法。

 

原文示例

出处

核心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克”而非“伐”,暗指郑庄公与共叔段如同两国交战,批判双方皆失君臣兄弟之礼。

“天王狩于河阳”

僖公二十八年

实则晋文公召周天子参会,却书“天王狩”,以维护周天子尊严,体现“为尊者讳”的笔法。

“陨石于宋五”

僖公十六年

先书“陨石”再书“五”,强调事件的“异象”属性,暗含对天道与人事关系的思考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重复记载以突出事件重要性,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的精确记录,奠定编年体史书范式1

 

二、《春秋》的哲学思想:“存理于史”与伦理教化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提出“《春秋》大概是存此理”,认为《春秋》的核心是通过历史事件彰显普遍天理与人心本善。以下结合其思想提炼精华:

内惧于心:以史明心

· 理念:通过历史人物的善恶结局,警示人需“敬畏本心”。

· 原文关联“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宣公二年),赵盾虽未直接动手,却因失职导致君弑,《春秋》仍书“弑君”,强调“动机与责任”的伦理判断。

外恪于礼:以礼正名

· 理念: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通过“正名”实现社会规范。

· 原文关联“公及齐侯盟于艾”(隐公六年),用“公”“侯”的称谓差异,明确诸侯与周天子的等级关系。

大义灭亲:伦理高于私情

· 原文“卫石碏杀其子厚”(隐公四年),石碏因儿子石厚参与弑君而杀之,《春秋》肯定其“大义灭亲”的行为,彰显“礼义优先”的价值观。

三、后世对《春秋》精华的凝练:成语与思想传承

《春秋》的思想通过成语等形式影响深远,以下为其精神的凝练表达:

·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文字背后的写作手法,如《春秋》用“伐”(有罪者)与“侵”(无罪者)区分战争性质。

· “春露秋霜”:比喻《春秋》对先人功德的追怀与伦理教化的威严,体现“以史为鉴”的核心价值。

· “皮里春秋”:指藏于心中的褒贬,呼应《春秋》“微言大义”的含蓄表达方式。

总结:《春秋》的“精华”本质

《春秋》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具体语句的“总结”,而在于通过历史记录传递“尊礼、明义、正心”的价值观,以及“以史载道”的编纂范式。正如陆九渊所言,其精髓是“存此理于史”,让读者通过事件体悟“本心即天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