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好
安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86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2023-08-20 19:04:20)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胡适一生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情感经历

一、寡母包办婚姻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胡适的家乡在安徽绩溪,位于黄山脚下,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胡家父亲官至三品,家中也是颇为富贵,只是在胡适四岁那年,这一切的荣华到头了。

父亲病逝后,母亲冯顺弟青年寡居,守着日益衰败的家,含辛茹苦地把儿子胡适拉扯大,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从小目睹母亲的艰辛之后,胡适对母亲是极孝顺的。

十四岁那年,胡适想去上海求学,冯顺弟眼瞧着生命中的支柱要走,心里着急上火,为了捆住儿子的人和心,她给胡适订下一门亲事,她就是离胡家40里路程的江冬秀。

江家在当地也是个大族,对于孤儿寡母的冯顺弟来说,江家这门亲事再合适不过了,胡适是个孝子,母亲提出给他娶亲,他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下来。

胡适去了上海之后,见识到新时代的繁华,对自己的旧式妻子忽然生出些反感来。

1908年,江家为女儿置办好嫁妆,冯顺弟也为儿子置办好了新房,并写信催促胡适早些回来成婚。

彼时的胡适左右为难,他无法和陌生的妻子成婚,又不敢忤逆一手带大自己的寡母,思来想去之后,胡适以学业繁忙的借口,委婉的回绝了母亲的要求。

这门亲事拖了两年之后,胡适考取了利用庚子赔款设立的留美官费生,因为怕寡母向他逼婚的缘故,胡适连家也不敢回,他匆匆收拾了行囊远渡重洋。

到了美国之后的胡适,在学业和见识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在美国的时间越长,胡适越能体会到异国他乡的惆怅。

想起家中的寡母,胡适觉得包办的旧式婚姻,好像也没有那么讨厌了。

而此时的江冬秀早就过门,住进了胡家,她每天照顾婆婆,主持家务,儿媳的功劳,冯顺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她很快就写信把这一切告诉了胡适,胡适也很感动。

他第一次给江冬秀写信,提醒她要多读书识字,以便将来夫妻之间有共同话题,江冬秀是个传统的女人,上伺候婆婆,下顺从老公,胡适的叮嘱她听进了心里。

为了能有时间读书,江冬秀让娘家人给胡家买了个丫鬟,专门伺候婆婆,她自己则一边做家务一边学习。

面对妻子的诸多付出,胡适仍旧颇有微词,妻子的一双小脚,让他难以忍受。

他再次提笔写信,鼓励江冬秀把小脚放开,不要畏惧别人的言论,要冲破陈规陋习。

在胡适的“提醒”下,江冬秀放了小脚,只可惜为时已晚。

她因为裹脚的缘故,脚骨已经变形了,要彻底恢复原状是不可能的。

为了让自己对江冬秀产生感情,胡适多次让江冬秀给自己寄信,在他看来,这是让自己爱上妻子最快的办法。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1913年的一天,对胡适来说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收到母亲寄来的照片,照片中,江冬秀温顺地站在婆婆身边,看着照片上的妻子,胡适第一次生出愧疚感。

这种愧疚感,促使胡适开始幻想回国后的生活。

1914年6月6日,胡适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之后,给江冬秀寄去了自己的一张照片,并在后面题诗一首:“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

二、美国小姐韦莲思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即便胡适在信中努力和妻子沟通感情,却也抵不过异国他乡的孤寂,年轻的小伙子,总是想要和异性交往,胡适也不例外。

在给江冬秀寄去照片没多久,胡适就去拜访了女生宿舍。

回来的路上,胡适看着一对对情侣相依相偎,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孤寂的夜里,胡适翻开日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10年之中,未尝与贤妇人交际,于青年女子之社会,乃几裹足不敢入焉......”

就在胡适抒发苦闷心情的同时,一个漂亮的女子闯入了他的生活中,这个女孩叫做韦莲司,父亲是康奈大学的地质教授,她自己则在纽约城学美术,韦莲司不拘小节,又十分孤傲。

她家中虽然富有,却不爱穿名牌华服,她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帽子破得也不像样,头发太长了懒得打理,就自己拿起剪刀剪掉,只留下二三寸。

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被很多人都视为怪人。

可胡适与她一见面,就被她疯狂吸引,韦莲司也是如此,二人相见恨晚,很快就确认了男女朋友的关系。

他们从人生谈到爱情,胡适也对韦莲司的迷恋到了痴狂的地步,他曾在日记本中如此夸奖韦莲司:

“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项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在胡适1914年至1915年的日记中,韦莲司的名字多次出现,胡适每每描写到心上人,都是饱含感情和热情的,可见那时的他们是多么快乐。

对于自己和韦莲司的交往,胡适也没有瞒着母亲,这个“大孝子”还写信给冯顺弟,说自己与韦莲司“相得最深”,并请求冯顺弟从家乡寄来特产送给韦莲司。

自从与韦莲司坠入爱河之后,胡适开始冷落起了江冬秀,给她寄的信件也越来越少。

相反,在短短一年时间,胡适却给韦莲司写了一百多封情书,韦莲司也是如此。

在胡适去世后,人们曾在胡适的保险柜里,发现了一整摞的英文情书,这些情书都是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他虽与妻子表面平和,但对于过往却并没有放下。

只是不管胡适有多爱韦莲司,他始终不敢提出与她结合的请求,胡适的好友唐德刚如此评价胡适说:“胡适先生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胆小君子,搞政治他不敢造反,谈恋爱他也搞不出什么大胆作风。”

胡适如此“胆小”也是因为家乡的寡母和妻子,每每想起想起她们的存在,胡适对韦莲司那颗大胆的心,就会畏惧地跳动一次,仿佛是在提醒胡适,这样做是不对的。

最终,韦莲司因为无法忍受胡适的畏惧,而向他提出了分手。

那天,胡适和韦莲司独处一室,房间内的暧昧气氛让韦莲司乱了心跳,胡适眼瞅着不对劲,赶紧给朋友打了电话,喊他来做客。

原来胡适是怕自己做出越轨的事情,不过胡适的这种举动,却让韦莲司十分尴尬不满。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1915年,韦莲司隐隐察觉胡适的不对劲,胡适便坦白了自己在有中国的妻子的事情,这个孤傲的美国小姐,哪里能忍受爱人有家室。

于是她在一怒之下给胡适写了分手信,两人的感情也烟消云散。

尽管韦莲司十分愤怒地提出了分手,可是对于胡适,她还是深深爱着的,与胡适分手之后,韦莲司抱憾终身,她也一辈子没有嫁人。

也不知是什么缘故,在胡适去世之后,韦莲司竟把胡适写给她的情书,全部寄给了江冬秀。

当然,无论韦莲司是想证明什么,她和胡适的这段感情,都走到了终点。

三、江冬秀

再说另一边,远在中国的婆媳在收到胡适的来信后,也是有隐约的不安,她们在家时听了各种各样的传闻,大家都说胡适在外娶妻,抛母弃妻了。

江冬秀听到这些消息之后,心急如焚,江家母亲为女儿担忧烦闷,也很快抑郁而终了。

面对温顺愁苦的儿媳,冯顺弟愧疚极了,为了不让儿子抛弃妻子,她数次写信催促胡适回家。

1916年7月,冯顺弟寄去的一封信,成了胡适下定决心回国的关键。

对于叛逆的儿子,冯顺弟用尽了各种手段,她在信中述说自己身为寡母的艰辛,述说自己年老无依无靠。

胡适本就是个大孝子,看了母亲的信件愧疚到不行。 

次年的夏天,也就是1917年的6月份,胡适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临走前,他接到了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来信,陈独秀提出让胡适担任北大教授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回国之后,胡适打算和江冬秀成婚,只是在成婚之前,胡适提出想见一见妻子。

也不知何故,江冬秀固执地躲在蚊帐里,怎么都不肯让胡适看一眼,有人想强行拉开蚊帐,却被胡适阻止。 

事后,胡适并没有责怪妻子,而是淡淡地说了几句:“此必非冬秀之过,乃旧家庭与旧习惯之过,我又何必争此一点最低限度的面子?我若闹起来,他们固然可以强迫她见我,但我的面子有了,人家的面子何在?”

一个月之后,胡适去做了北京大学的文科教授,同年寒假,他回家正式与江冬秀成婚,新婚的胡适并没有过多抱怨,他还在蜜月中写下了《新婚杂诗》。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不过从寄给友人的信中,胡适又暴露出了内心深处的另一面,他在信中如此说道:

“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

这段话完全表达出了胡适对婚姻的不满,之所以娶江冬秀,为的就是哄老母开心,只是江冬秀成了他哄母亲开心的筹码,也成为了一个不幸的妻子。

四、暧昧陈衡哲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回国一年之后,胡适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也出现了,此女名叫陈衡哲,与胡适同龄,是中国现代有名的女才子,她主攻历史,在文学上的成就十分大。

在胡适的影响下,陈衡哲成为了我国新文学界第一位女作家,她创作的《小雨点》风靡一时。

陈衡哲与胡适相同又不同,他们都被父母包办了婚姻,这一点是很相似的。

不同的是面对旧式婚姻,陈衡哲大胆地拒绝了,而胡适则默认了。

认识胡适之后,二人很快发现与对方志同道合,他们共同编辑《留美学生季报》,胡适提倡白话文,陈衡哲马上响应,并用白话文发表了许多小说和诗句。

胡适第一次给陈衡哲写信是在1916年的10月份,在短短五个月中,他写的信就多达四十封。

在信中,他们从未提及过“爱”这个字眼,他们交换观点,讨论学问,也互相开玩笑,即便如此,二人仍旧能感受到对方浓浓的情意。

陈衡哲不算很美,却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她的追求者众多,但她却对胡适情有独钟。

当她听见胡适有家室之后,她心里难过了许久,为了守住对胡适那份爱恋,陈衡哲对外宣传是不婚主义者。

她明面上是击退所有的追求者,背地里却无比希望胡适能够抛家弃妻,来迎娶自己,很多次,陈衡哲都想向胡适表白,但是倔强和自尊让她无法开口。

在胡适看来,陈衡哲是优秀的,尤其是和自己妻子相比的时候,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是胡适胆子太小,他不敢告诉寡母自己要抛弃妻子,再加上当时胡适最好的朋友任叔永正在追求陈衡哲,他只好把这份爱情藏在了心里。

后来,胡适还是瞒着妻子,给女儿取名为“素斐”,因为陈衡哲的因为名字就叫做莎菲,素斐的名字又与莎菲同音,胡适便以此来纪念自己对陈衡哲的感情。

或许是对胡适的爱而不得,或许是内心的孤寂,陈衡哲很快就嫁给了苦苦追求自己的任叔永。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1924年,回到中国的陈衡哲发表了一篇小说《洛绮思的问题》,这篇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教授爱上了女学生洛绮思,但教授后来娶了一个头脑简单的体育教员为妻,教授婚后过得很不幸福,极度怀念洛绮思,便给她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既娶妻子,自当尽丈夫之责,但内心却藏着过去的悲欢,他的心永远都对洛绮思敞开。

关于这篇小说,大家都觉得很不寻常,因为小说中的教授和胡适太像了,洛绮思像陈衡哲,体育教员则像江冬秀,很多人都觉的这是陈衡哲在影射自己和胡适的关系。

只是无论外界如何猜测,都没有让胡适感动一分一毫,他极力要求陈衡哲修改小说。

10年之后,胡适与陈衡哲的关系被报纸大做文章,有人曾用化名描写了《陈衡哲与胡适》一文,大意是说:

胡适年少英俊,被这位女作家看重,并要求结为伴侣,胡适始终没有答应,原因是胡适另有苦衷,后来,胡适把陈衡哲介绍给了他的朋友任叔永。

这篇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陈衡哲夫妻气呼呼地拿着报纸去找胡适。

谁知一向温文尔雅的胡适也生了大气,他立即给报刊写信,要求他们为自己的胡说八道而道歉。

谁知报刊一边给胡适致歉,一边又说此事也是有可能的话,对于此话,胡适无可奈何,而他与陈衡哲的友谊,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五、柔弱小表妹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与妻子成婚之后,无论胡适有多不喜欢江冬秀,在生活作风上,他还是比较严谨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的小表妹,曹诚英。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比胡适小了整整十岁,就住在离胡家三里左右的路程。

因为与胡适从小就认识,曹诚英对胡适也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16岁那年,曹诚英被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叫胡冠英的男子,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很不好,曹诚英经常独自哭泣。

很快,曹诚英就在这种无爱的婚姻中离家出走,进入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3年春天,曹诚英同丈夫离婚。

也是在这一年,胡适来到杭州修养,住在西湖边南山上的烟霞洞。

那时的曹诚英刚离婚,听见胡适来了之后,内心爱情仿佛被点燃一般,学校放暑假之后,曹诚英就迫不及待地来烟霞洞见胡适。

彼时的曹诚英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长得美又有文化,胡适的内心也被触动。

或许是对平庸妻子的不满,或许是对美的追求,胡适不可自拔地爱上了曹诚英。

西湖边上,烟霞洞内,都留下了他们相依相偎的身影,他们喝茶聊天,读莫泊桑的小说,俨然一对热恋的情侣。

暑假很快过去,曹诚英也要返回学校了,分别之际,她对着胡适依依不舍地哭诉,并发誓非他不嫁,胡适也表示会和妻子江冬秀离婚。

此后,胡适经常来杭州度假,每次来都要和曹诚英见面相会,与表妹相爱的一两年里,胡适也在《秘魔崖月夜中》记录下很多情诗,很多人认为,这些情诗都是他与曹诚英相爱的证据。

在胡适眼里,曹诚英不同于韦莲司和陈衡哲那般,面对娇滴滴的小表妹,他是真的鼓起了勇气对江冬秀提出离婚。

然而,他离婚的要求,很快被大吵大闹的江冬秀压了下去。

面对出轨的丈夫,江冬秀再也难以忍受,她在愤怒之下撕掉了曹诚英的照片,并从厨房里拿出一把菜刀直面地威胁胡适,还表明如果胡适敢离婚就先把两个孩子杀了。

面对妻子的决绝,胡适胆怯的了,他败在了妻子那锋利的菜刀之下,他再一次退缩,他害怕事情闹大,也害怕自己的名声受损。

从此,在江冬秀面前 ,胡适再也不敢提出离婚的请求,夫妻二人继续相安无事地过日子,谁也不提那天的争吵。

只是在私底下,胡适还是悄悄地与曹诚英往来,对于胡适来说,一边哄着妻子,一边哄着小表妹是最好的办法,他谁也不想放弃。

可是曹诚英不干,她深深爱着胡适,看着胡适在家庭和自己身边两头跑,曹诚英心里痛极了。

她也曾想过割舍,却无法忘记胡适,在种种复杂的心情下,曹诚英暗暗下了决定。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1925年,曹诚英给胡适寄去了一封信,在信中,她如此说道:

“我爱你,刻骨的爱你,我回家之后,仍像现在一样爱你,请你放心。”

离开胡适之后,曹诚英很不好过,她两次想要自杀,还打算去峨眉山做尼姑,一辈子不嫁人。

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发奋读书,最终考入了胡适曾经读过的康奈尔大学,解放之后,曹诚英在沈阳农家学院教书。

文革中,她回到了绩溪老家,1973年,曹诚英孤独地死去。

六、徐芳:上海的罗曼蒂克

民国时期才貌双全闻名的才女徐芳,清著名科学家徐寿的曾孙女,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农工商督办徐建寅的孙女,她把初恋的全部真情都给了胡适。1936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她跟胡适在上海有一段罗曼蒂克的经历;借用徐芳本人的话说,就是她跟胡适"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七、洛维茨:耐人寻味的情缘

胡适1937年10月6日到达纽约,稍事休整后,他就去看望恩师著名学者杜威,初遇了杜威秘书萝德芘.洛维茨。胡适与这位犹太女孩一见面,彼此都有亲切感,谈话投机,互相赏识,特别是洛维茨对这位杜威的得意门生,更是尊敬和爱慕,几个月后就成了互相约会的好朋友。常常一起喝茶、吃饭、看戏、聊天。从胡适的日记来看,他公务之外的时间,几乎都交给了洛维茨。美国在2003年出版了一本哲学家杜威的传记,其中讲到杜威和妻子洛维茨的恋爱和婚姻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看到了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保存的杜威资料,其中包括胡适写给洛维茨的一些感情亲密的信。胡适与洛维茨的亲密交往是发生在她与她的前夫Grant结婚之前,而杜威却已在与她热恋。所以,胡适的这段情缘特别耐人寻味。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八、胡适与陆小曼隐秘的恋情

当年有传言,说最初是胡适看上陆小曼,因其无法跟太太江冬秀离婚,陆小曼才转向徐志摩的。待到徐志摩和陆小曼的风流事传开,胡适又积极参与其事,尽力撮合,充当"月下老人"。对胡适和陆小曼的郎情侬意,胡太太江冬秀早有耳闻。看到丈夫很热心地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忙乎,胡太太怒不可遏,认为丈夫是借做"媒婆"之名,趁机走近陆小曼和其眉来眼去,真是贼心不死啊。胡适与陆小曼的情分颇深,有当事人的亲笔表白为证。刘继兴在《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里,发现了陆小曼写给胡适的六封信,均为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所写。其中内容足以表明两人关系并不一般。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九、胡适晚年的反思

在经历种种之后,胡适冷静了许多,也回归了家庭,他不敢再接受痴心女子对他的爱意。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对于生活中的四个女人,胡适都有着愧疚和不舍。

而胡适对于那些女人来说,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痛苦和折磨。

胡适晚年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久而敬之这样一句话,也可以作为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要能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

与妻子相处四十载之后,胡适也渐渐从妻子身上发现了优点,比如她的温婉,她的大气,她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胡适也开始改变,比如他痛恨麻将,却为了能让妻子开心,邀请一大帮朋友回到家里打麻将,有时他也亲自上场陪着妻子打麻将。

江冬秀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胡适就腾地方给她放小说,临去世前,胡适还叮嘱秘书买所房子,专门给江冬秀打麻将用。

1961年2月份,胡适在台湾去世,1975年,江冬秀也去世了,她与胡适合葬在台北南岗。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7---胡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