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6---沈从文其二

标签:
文化 |
情感历程
一、“死缠烂打”追求学生张兆和传为佳话。
张兆和(1910年9月15日-2003年2月16日),女,汉族。安徽合肥人。现代作家。张兆和出身名门,曾祖父就是清朝两广总督张树声,到了父亲张武龄这一辈,家里已经富可敌省。除了拥有万顷良田,张武陵还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分别是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由于家族势力大、影响力深远,四姐妹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张兆和1932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949年就读于华北大学二部。194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湖畔》、《从文家书》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师大二附中教师和《人民文学》编辑。于2月16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沈从文第一次见到张兆和是在胡适的办公室,张兆和的美丽大方,让他惊为天人,从此无法自拔。
张兆和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很有运动天赋,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学校里就有很多人追求她,她还把追求者们编号为青蛙一号、二号……
在这些追求者里,沈从文无论是相貌还是家世都不算突出,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
沈从文不善言辞,只会写情书表达感情。其中人们最熟知的一首情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还有“我爱你的灵魂,也爱你的肉体”这样炙热大胆的句子。
张兆和将他的信,也一个个做了编号,但是没有给出任何回应。直到后来学校里竟然开始流传,说沈从文因为追求不得闹自杀。
张兆和不堪谣言压力,只得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那些情书去找校长。
胡适对沈从文的心意看在眼里,他帮着沈从文说话,劝张兆和说,他是非常顽固地爱着她的。而张兆和也很坚定地拒绝了,她坚信自己也是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认为张兆和是害羞,他主动说可以出面找张兆和的父亲去说媒,张兆和坚决拒绝了。沈从文没有放弃,他开始了情书轰炸,疯狂写情书给张兆和。直到后来胡适离开了中国公学,沈从文也不适合继续留校任教,临走前,他还是给张兆和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
这封信深深感动了张兆和,虽然她坚信自己不会回应,但是形容这份爱是“不顾一切”,她认为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里,始终会记得这份深情的爱意。
沈从文因为公事去了张兆和家乡,张兆和故意避开他,去了图书馆。
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迎接了沈从文,沈从文拒绝了进屋等待的邀请,离开了张家。但在二姐的督促下,张兆和还是亲自邀请了沈从文到家里做客,沈从文开心赴约,获得了张家人的认可,也得到了张兆和态度的和缓。
沈从文回去后,给张允和写信,让她帮忙询问张父的意见,开明的张父回复说,年轻人的事情他不干涉,让他们自己做主。于是两个人成功订了婚,张兆和去了沈从文所在的青岛,在图书馆找了一份工作,还在生活上精心照顾着沈从文。
不久后,两个人在北平宣布了结婚,婚后两个人住在北平西城的一个小院子里,沈从文叫张兆和“三三”,他还因此塑造了作品《三三》里面的女主角形象。
出生于湖南的沈从文,在感情上是个直接又坚持的人,他毫不回避自己的感情,喜欢就直接表达,即使被拒绝,也绝不放手。这份执着让他最终打动美人芳心,并成功与之喜结连理。
但同样地,也正是因为他太过浓烈的情感表达,使他今后的人生,遭受了很多的折磨。
二、婚后生活多坎坷
张爱玲在作品里写男人的善变,“娶了红玫瑰,时间久了,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娶了白玫瑰,就会变成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
婚后的激情退却,生活回归柴米油盐,沈从文花钱习惯大手大脚,没有任何成家后要节约的觉悟,生活全靠张兆和精打细算,勉强度日。
因为终日忙于家务,张兆和根本没时间打扮自己,脸上都是忙碌后的疲惫,沈从文觉得妻子变了,不再是他以前认识的美丽大方的那个人。
他嫌弃她手上满是油污,衣服上都是孩子吐的奶,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她为了家庭付出的结果。
此时沈从文认识了年轻貌美的高青子,高青子一直仰慕沈从文。
在两人第二次见面时就有意模仿了沈从文作品里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沈从文欣然接受了这份爱慕。而此时的张兆和刚生完孩子,还躺在病床上。
沈从文内心纠结,于是向林徽因坦白了自己出轨的事实,林徽因很气愤,让他向张兆和坦白,张兆和听到坦白后,愤然带着孩子回了娘家。
家里没了张兆和精心操持,沈从文的日子很是难过,像写情书一样一封封地给妻子写忏悔书(这是何其讽刺的笑话!)花言巧语地把张兆和哄回了家。
此时的张兆和已经不是曾经那个名满校园的高傲女孩,她心中的羁绊太多,根本不需要沈从文多做什么,她就回到了家。
沈从文没有珍惜这次机会,还是跟高青子继续着婚外情,俩人的关系被张兆和再次发现,最后是高青子选择了退出,但夫妻俩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沈从文性格里的犹豫懦弱,是众多“文艺渣男”风流才子们的通病。
他很贪心,以为不把窗户纸捅破,他就可以拥有两个女人,一个温柔,一个贤惠。
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兆和只是跟他维持着表面夫妻,而沈从文不知悔改,甚至写怀念高青子的诗句。
不久后,因为理念冲突,沈从文受到了文化界的批判,甚至遭到北大除名。
事业受阻,家庭不睦,一系列的重压下,沈从文选择了自杀,他割破手腕动脉,等待死亡。
好在被及时发现,救了回来,然而他的身体虽然没有死亡,但是写小说的“他”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后来,夫妻二人都遭遇了被下放,感情也有了些回暖的迹象。
沈从文被下放前,张允和去看望他,沈从文向二姐展示了已经被下放的张兆和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他激动到哭泣,快七十岁的人哭得像个孩子。
直到临近生命终点时,沈从文一直在为自己的错误道歉,然而迟到了大半辈子的道歉,对张兆和已经没了任何意义。既然沈从文始终跟随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活着,就自然要承受这追求带来的一切反馈。
沈从文死后,张兆和整理了丈夫写的文稿,她对人这样给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下了个结语。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过去不知道的,如今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如今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他们夫妻二人从相识到怨怼,再到和解,曾经的激情与美好,痛苦与折磨,终究随着其中一人的彻底离开,化作了岁月的尘埃。
感情过于浓烈的人,爱的时候是真心发自肺腑,而当他背叛时,放弃也是决绝又冷漠的。这样的爱如流星璀璨却转瞬即逝,如鲜花艳丽却只能盛放一季。爱情使人糊涂,使人鄙陋,千帆过尽,貌似只有细水长流才是爱情真正能走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