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2023-08-16 09:34:15)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舒庆春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岁,得人资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现北京三中),数月后因经济困难退学,同年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年毕业,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两年之后,晋升为京师教育局北郊劝学员,但是由于很难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旧势力共事,很快便主动辞去了这份待遇优厚的职务,重新回到学校教书。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仅有700字。

1922年,受礼加入基督教,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并在北京教育会、北京地方服务团工作。在此期间,他热衷于社会服务事业,同时还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学补习英文。

1923年,在《南开季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师。

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连载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第1期署名“舒庆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后三年继续创作,在英国共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三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英国的教书生涯使老舍成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9年夏,离英回国,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学教员。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同年发表长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此后几年,老舍陆续创作了《离婚》和《月牙儿》等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一职专心从事写作。9月,《骆驼祥子》在《宇宙风》连载,1939年该书由人间书屋正式发行。

1937年,8月返齐鲁大学任教。11月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1939年,老舍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顿出版,译名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

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30年,胡絜青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托他帮忙物色。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且著有作品,于是罗常培便向胡母介绍了老舍,获知老舍的才华及人品后,胡母异常高兴,私下便定下了这位乘龙快婿,于是与罗一同商议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使老舍与胡絜青见面。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在大学任教,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两人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济南,是个女孩,取名舒济1935年第二个孩子,儿子舒乙出生,1937年,在重庆产下第三个孩子,次女舒立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老舍与赵清阁相识于1937年的武汉。老舍抵达武汉后,主持“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时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见老舍“单身”,就给他物色了一位“秘书”。老舍的这位“秘书”,名叫赵清阁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赵清阁(1914-1999)是位非常有才气有作为有成就的女性,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

赵清阁15岁便离开信阳至开封求学。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1934年春,她曾经给鲁迅寄诗文求教,得到鲁迅的关怀和亲切接见。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写剧本,从事创作。1936年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1938年,她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弹花》文艺月刊,写有五幕话剧《女杰》、三幕话剧《反攻胜利》、四幕悲剧《雨打梨花》和改写的五幕话剧《此恨绵绵》等。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老舍和赵清阁是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时间久了,在他们之间,渐渐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

老舍向来不善于和女人打交道,可是,在赵清阁面前,他却总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滔滔不绝,他们二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慢慢的,他们相爱了。

正常来说,这应该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才子佳人,天作之合,堪称人间喜事。可起初老舍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妻儿,可以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可由于战火的阻隔,自己与妻子胡挈青也断了联系,他的心中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便开始对赵清阁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两个人在创作《桃李春风》的时候,老舍患上了盲肠炎。赵清阁一直守护在老舍的身边,照顾着他的饮食起居。而外界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这也成为了压在赵清阁和老舍身上的一幅精神枷锁。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两个人同场的情景越来越多,慢慢有人传出了他们同居的谣言。赵清阁听后非常气愤,他表明自己与老舍之间的感情很纯粹,并不是外界所想的那样。

然而老舍终有是有家室的。1943年,老舍的妻子胡挈青带着三个孩子,偷偷越过了敌人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花了五十多天来到了重庆。

听到妻儿来到重庆的消息后,老舍的脸上没有一丝与亲人重逢的喜悦,有的只是面对抉择时的困扰。在老舍的心中,自己对不起胡挈青和三个孩子,所以不敢轻易开口说离开。可是对于赵清阁又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也不愿意轻言放弃,在没有任何的解决办法下,老舍只好将这件事情拖了下来1946年,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到美国讲学。老舍赴美,是赵清阁“码头相送”的。老舍赴美后,赵清阁创作过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

小说叙述了中年的邵环教授,有妻子,有孩子,却爱上了未婚的才女灿。抗战胜利后,灿悄然离去,并留下一封婉拒书。邵环教授读完这封信,离家出走,去上海寻找灿。而灿还是顾忌邵环有家室。她承认自己心情矛盾,但她告诉邵环:

“因为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才能克服矛盾。”

当邵环要求与灿一起离开上海时,灿却下定决心悄悄地离开了原住处。失望中,“邵环倒在泥泞中,落叶寂寞地埋葬了他的灵魂”。

有很多人认为,赵清阁这篇小说具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1948年,老舍从美国给赵清阁写了一封信:

“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不知何故,赵清阁未能成行。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府当然希望老舍回来。在新中国的第一届“文代会”上,“群贤毕至”,周恩来“环顾了一下四周,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老朋友就缺老舍先生一个人了。’稍停,他接着说:‘他一定会回来的!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周恩来为什么这样“自信”呢?因为他想到了赵清阁,他让赵清阁给老舍写信……

有人称,“就在几天之后,老舍从街上回来,接到了一封信。拆开信,老舍呆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一封周公的亲笔信,盛情邀他回国。老舍把信看了几遍,没错,周公是这样说的:回来共商建国大计。

很久了,被坚硬的外壳桎梏住的心灵,突然一下像冰融雪化,把浮尘冲得干干净净,露出了柔软的心房。他委屈地哭了。”此信究竟是谁写的?学界、坊间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老舍接到信后,立刻便启程回国……

回国后的老舍,受到了社会以及家庭方面的压力,让他选择了妥协老舍一味逃避的态度,给赵清阁带来了锥心之痛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为此,赵清阁让人给老舍带去了一封信。信中只有简简单单的八个字:

“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看着眼前的八个字,老舍早已泪流满面。这是赵清阁留给老舍的最后一封信,却不曾想,事情却如信中所说的一样,两个人从此没有再见过。

此后,他们天各一方,各自过着自己的人生,经历着自己的悲和喜,也默默的在心里思念着远方的人。

其实,如复旦大学陈思和所说:

“如果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的感情世界比道德世界更崇高更重要时,像老舍跟清阁先生之间的事情,也就没什么好遮蔽的了。

谢慧中(赵清阁的姑姑)曾当面指责老舍:“你骗了清阁。”当时的老舍,“无语,面容哀戚”。用韩秀的话说:“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无助的一个画面。”

1959年,赵清阁的处境遭遇了困难。无奈之下,她只好写信向老舍求助,她在信中说道:

“本不想麻烦你,但暂时没有工作,希望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

面对曾经的爱人求助,老舍专门拿出了800元的稿费,来给赵清阁当作应急之用。

妻子胡挈青得知此事后,内心极为生气。一气之下,他便来到了相关部门,举报了这些事情。

当时的新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建设,对作风建设这方面也抓的很严。像老舍这种情况十分恶劣,名声尽毁不说,还受到了肉体上的折磨。

1966年的一天,老舍在离家之前牵起了小孙女的手,轻声地说道:“ 爷爷今天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和爷爷说声再见。”随后,老舍便离开了家,来到了太平湖边在这里,他想起了赵清阁曾说的“除非我们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和他笔下的祁天佑一样,老舍选择了投湖自尽。

妻子胡挈青等了好长时间,没有见丈夫回来,她变得心慌了,于是让孩子把丈夫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周总理。

周总理得知后,马上派人出去寻找。第二天清晨,在北京西城区的太平湖上发现了老舍的尸体。妻子闻讯赶来,她望着丈夫的遗体,悲痛地说道:“如果没有赵清阁,你也不至于如此啊。”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这里说一句,但凡胡挈青念在多年夫妻情分,对老舍给予宽容,而不是妒火中烧的去告发自己的丈夫,老舍也不至于投湖。

种种迹象表明,老舍当时并不想死。如果想死,他到太平湖后,就会直接跳进去了,然而他没有。他在岸边坐着,坐了整整一天,又坐了大半夜。老舍是在半夜里“投水自尽”的。

有一点也许是不难想象的:当时,夜已很深了,一家一家的窗灯都熄了,连鸟儿也都已归巢,然而,哪里又是老舍的栖身之所呢?如果老舍彼时彼刻有一个温暖的家,或者他的家人能及时地找到他,并把他带回去,他会死吗?

另据韩秀回忆:“外婆说,舒先生将血衣和一封给周恩来的信交给胡絜青之后就出门了。外婆说,那是很明显的事情,但是胡并没有拉住他。”

“文化大革命”的那些岁月里,传统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彻底的摧残,“亲不亲,阶级分”,因观点、立场、派别等等不同,而父子、兄弟、夫妻间反目成仇的实例绝不乏见。家人间,也有一方因成为阶级敌人而被划清界限的。老舍与其妻子胡絜青属于这种情况吗?恐怕是,但也不排除胡絜青因赵清阁嫉恨老舍的因素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有人说过一位作家看过胡絜青揭发老舍的一张大字报,内容是提老舍与他过去一位红颜知己赵清阁的事。林斤澜说:‘老舍和赵清阁,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今天家人也不必隐瞒。这件事丝毫不会给作家老舍抹黑。’林斤澜还说,老舍看不起、不尊重胡絜青,心中装着赵清阁也是一个原因。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事,若这话用在老舍身上,自然失之不恭,却也难说不当。我们可以说老舍纠结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舆论、名声地位,不堪重压,逆境商不高。他但凡若有杨绛先生的一分风骨,也不至于投湖自尽。

只想自己一死逃避,忍心抛弃亲人而不顾,这也是渣男的表现,不冤枉。

老舍离开了,可赵清阁却没有从这段感情中走出来。她没有嫁人,更没有过第二段感情,而是选择孤独的走完了这一生。

1961年,赵清阁57周岁生日时,老舍题赠一联: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赵清阁生前一直将此联悬挂在自己的客厅里。然而,赵清阁却在临终前,把“老舍写给她的七八十封‘情书’统统付之一炬。”她担心如果这些书信流传出去,会有人借此机会来诋毁老舍。而她临终前的这个举动,也正是她爱老舍最好的证据。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5---老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