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3---郭沫若

标签:
文化 |
民国系列之“文艺渣男”3---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978年)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沫若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文联主席,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历任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情感生活
1912年,郭沫若与张琼华(1890—1980)在父母的包办下与其结婚,实际两人并没有感情。
在享受五天新婚生活后,郭沫若离家,两人没有离异,以后68年里,张琼华孤独一人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还乡时,向还在守活寡的张琼华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张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佐藤富子(1894年-1995年)同居,佐藤富子为此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郭沫若为其取名“安娜”。
时间回到1916年的一天,在日本东京医院的走廊上,才华横溢的郭沫若与热情漂亮的日本护士佐腾富子相遇了。“最初见了我安娜的时候,我觉得她眉目之间,有种不可思议的洁光。”郭给富子的回信文采飞扬,情意绵绵:”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了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那时候,日本男青年,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并不像郭沫若一样去写信,他们多少都有些含蓄内敛。所以,郭沫若诗一样的信让富子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浪漫,她的心开始突突地跳了。
富子出身的家族是仙台地区的有历史的大家族,是一个武士家庭。明治维新以后,其父亲在西方思想影响之下,当了牧师。很小就受到了父亲影响,是一名基督徒。21岁那年,母亲没跟她商量便给她订了亲,她知道后毫不犹豫地离家出走,来到东京圣路加病院,做了一名护士。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在这所教会医院里,她开始了自己浪漫却又苦涩的异国情缘。
在两人往来情书或诗里,郭沫若与富子都以兄妹相称,但郭沫若通过文字发起续不断的主动进攻毕竟还是到位了,而那里面也着富子作为女性对于爱情的需求。终于,“哥哥”被赋予了附加的内容:
1916年9月17日,富子的一封回信中写到:“我所思慕的哥哥:每天每天我都在思念你,我不知道你的现状是怎么样……”
9天后,富子在另一封回信中又写到:“哥哥:除你而外我是不能再爱别人,我这个肉体,我这个灵魂,除你而外是不许为任何人所有。”
1916年年底,异地的郭沫若非常想念富子,提出了同居的请求,富子没有拒绝。然而,富子的父亲因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坚决反对富子的行为。为了能与爱人在一起,富子不顾父亲和家族的态度,毅然前往冈山,自此,失去富足家庭的经济支持,只靠郭沫若每月的48元官费补助度日,开始了克勤克俭的平民生活。
郭沫若与安娜生有五个子女。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与安娜断绝了联系。此后佐藤富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大连,改名郭安娜,跟儿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郭安娜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爆发后,受到一定影响。在此间她还提出要回日本看她快百岁的母亲,但在很长时间内未能成行。直到1974年,八十岁的安娜才得以回日本,此次回国她处理掉了跟郭沫若一起生活过的在市川市的房子。第二年,她又到北京看望了当时已住院的郭沫若,这也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据说,1977年的见面后有人问安娜:“你不怨恨他吗?”她短暂的沉默后说:“我觉得他也够可怜的。我是无所怨也无所恨,我觉得还是不怨不恨心里才感到轻松些。”也许,唯有如此,人,才能不可怜。
3、于立忱
原籍广西,曾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因为居住地在东京郊区,与郭沫若家相距不远,常去访问郭沫若。又因为长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面就给郭沫若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于立忱的出现令安娜深感不安。郭沫若和于立忱,一个多情才子、一个如花女郎,两人甚至“一见钟情”,但生活并没有让他们的“钟情”直接开花结果:《大公报》社长张季鸾曾追求于立忱,但她却痴情于郭沫若。后来《大公报》表示不再承担她旅日的费用,她只好于1937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忧郁苦缠,1937年5月,于立忱自缢身亡。
1938年,郭沫若跟于立群(1916—1979)同居,并于1939年夏补办婚礼;1979年,于立群缢死于北京故居。两人共生有四男二女。郭沫若第三任妻子,在郭沫若去世时候,帮郭沫若整理遗物后,自缢身亡。
为什么会自缢?因为郭沫若追求过一个叫于立忱的,是一位记者,很漂亮,郭沫若追到于立忱之后,于很快怀孕了。于立忱要求郭沫若跟妻子安娜离婚,郭左右推诿,后来于立忱自杀身亡。于立忱就是于立群的胞姊。于立忱死后,郭沫若立刻就去追求于立群,追求成功!多年来,于立群竟然一点都不知道姐姐跟郭沫若在一起过。直到整理郭沫若遗物的时候,看到郭跟姐姐的往来信件,她才发现姐姐自杀的真相!羞愧交加,精神压力巨大下选择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