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在7:越轨与僭越
(2023-07-08 10:53:38)
标签:
杂谈 |
刘老师的文章《越轨笔致与文学僭越》,读起来很是畅快!
文学允许多样性,正如伟人所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作品需要敢于探索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多样,敢于说普通人不敢于说的话,方能直指人心。
当年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表达对上千年封建思想桎梏的人们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今距《狂人日记》发表已过百年,影响人们的各种思想如过江之鲫。仔细反思一下,我们是更加开放接纳,还是依然隐忍拒绝。
自大汉至盛唐,东方思想是越来越开放接纳的。开发接纳来源于文化自信。长安城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士与思潮。当时的女性地位之高、自主性之强比之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对于唐代对于离婚的包容程度,足以让现在某些守旧人士汗颜。
所以对于后续之明清,尤其程朱理学掌控文化主脉之后,东方文化主流竟然转向为隐忍拒绝,固步自封,我真是不得其解、耿耿于怀。
这可能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真实体现。越是贫困越缺乏自信,越隐忍拒绝,如此进入死循环。
社会的发展果然是螺旋上升的,感谢伟人们前赴后继带领我们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使我们能够站直了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
所以,文学作品要敢于引领时代之变化,敢于越轨与僭越,只有如此方称得上反映时代的作品。
前一篇:听《坚强是因为没有退路》
后一篇:我思我在8:千头万绪,择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