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寻纸》-汪帆

标签:
文化旅游 |
汪帆不仅是一位“寻纸人”, 还是一名热爱旅游的“背包客”。她在七年间一边旅游、一边寻访了十多个古法手工纸造纸地。她的背包里装着旅客的好奇心,也装着古籍修复师对寻找全国各地古法手工纸的热情。“我以胸前挂单反,后背60升大包,手上挎着拎包的逃难造型, 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运煤大货车穿梭往来的国道上,从山西大巴转移到河南大巴, 顺利完成‘国道交接’。人在旅途,一切皆有可能。”作为一个“背包客”兼“寻纸人”,汪帆老师需要在这趟寻纸之旅中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比如在寻访古山贡纸时,因为修路汪老师被大巴车甩在高速路口,乘务员通知乘客返程的末班车提早了两个小时,汪老师第一时间的想法竟然是可惜自己寻访古山贡纸的时间只有不到四个小时。
汪老师是一位专业国家机构的古籍修复师,在国家版本馆杭州馆区开馆时发布的“十大人物”宣传片中,她作为古籍修复课堂的老师,像这样介绍自己古籍修复的工作日常: “每天都在修复古籍,他们有的被火烧,有的被水浸,有的被虫咬。为了修复好他们,我得一粒粒摘掉虫卵、清洁创面。为了修复版本旧貌,我得在2毫米的口子上绣花。”
她每天在西湖边的杨虎楼工作,她的办公楼既是藏书楼,也是收藏了两百余种、上万张中国古法手工纸的“纸库”。著有《书路修行》等古籍修复主题的作品,在《藏书报》上设有个人专栏“小帆说纸”,发表与纸有关的文章。
“一位古籍修复师,寻找传统手工纸,这条路她走得很长。”这是窦文涛为汪帆老师的新书《寻纸》写的推荐语,她会在《锵锵行天下》第三季中出镜。
在坚持古籍修复的专业工作之外,她将今后的研究方向定在了寻访手工古法造纸上,通过考察、寻访手工纸作坊,全面了解手工纸行业的现状,探索有利于手工纸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不同于介绍手工纸技艺的专业书籍,她在《寻纸》中结合图像、用游记的方式向读者展现这趟中国传统古法手工纸技艺之旅。《寻纸》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带着读者以一个“背包客”的视角,跟随作者的“手持摄像机”去往中国古法手工纸生产者的工作地点。
在西藏拉萨,作者将述说自己在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开设的古籍修复培训班当辅导老师时的经历。(来自 《寻纸》第2章 一次虔诚的行旅)
作者去西双版纳拜访制作原汁原味贝叶经(以棕榈科树叶,即贝多罗树叶作为书写载体)的“民间口传贝叶经女传人”玉留老师,看着她如何用铁制的笔让一张贝叶显现出字来。(来自 《寻纸》第15章 贝叶非纸亦成友)
在江西铅(yan)山,铅山连四纸是作者多年关注的纸张,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也是她访纸去得最多的地方。含珠实业致力于恢复铅山连四纸技艺,负责人鄢中华道出曾经按照传统工序制作连史纸后面临的困境,通过引进新设备、新系统试图解决工人上手慢、劳动量大的问题。本章汪老师通过寻访铅山连四纸引出了对传统技艺与现代化机器生产方式两者关系的思考。(来自 《寻纸》第5章 铅山连四似铅重)
在湖南隆回的访纸经历刷新了作者对民间底层手艺人生存状态的认知,在隆回县用古法造纸的李师傅演示了踩凼操作,介绍了造纸工序。(来自 《寻纸》第10章 一个杭州女子的隆回一日忙)
“我内心一直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天,提到中国传统手工纸,人们知道的不仅仅只是宣纸一种,还可以如数家珍,说出一大串纸名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与设计师决定在《寻纸》当中附上当地产的特色手工纸纸样。”在作者、出版社、作者的纸厂朋友们共同努力下,《寻纸》内附作者亲自带回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让这本书成为了可触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位读者都有机会亲自感受中国传统手工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