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的对联

标签:
杂谈 |
第一次游隆兴寺是在小学时期,那时候记得俗称是大佛寺。
姥姥家在正定,小舅舅一直说要带我们去看,我们哥俩一直很期盼。终于在暑假的某一天,小舅舅带着我俩来到了隆兴寺。
当时的我,对寺庙还是心存惧一些恐惧的。比如天王殿四大天王脚踩的小鬼,看了一眼就赶紧跑,生怕看多了晚上做噩梦。
相对来说,摩尼殿朝北的倒坐观音最是和蔼可亲的,难怪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她虽高高地坐在那里,你却没有感到那种居高临下,而是像尊敬的师长在问你“小朋友,你有什么难事需帮忙吗?”。
大悲阁的千手千眼大铜佛是大佛寺俗称的由来,站在铜佛之下,感觉到人的渺小。当时心里好奇,怎么数来数去大佛的手臂只有42只呢?当时的大悲阁还可以到楼上去看,我记得上下楼时腿都在发抖。
戒坛、毗卢店当时看看就过了,印象不深。
第二次游隆兴寺是在高一,和几个同学去的,也是第一次在隆兴寺拍照留影。
青葱岁月,注意力只是在梦中女神身上了,至于参观了什么都没啥印象。
第三次游隆兴寺已经到了乐乐4,5岁的时候,当时的隆兴寺商业化已经比较严重了。比如各种卖纪念品、吉祥红绸带、照快像等等。当时带着傻瓜相机,已经在荣国府、科技馆拍了一些,到隆兴寺时胶卷剩的不多了。在大悲阁前,一个拍快像的人一直跟着我们做广告,实在盛情难却就拍了一张。幸亏拍了一张,后来洗胶卷时发现在隆兴寺拍的几张都是黑的,你说奇怪不?
后面去了2次都是陪着客户去参观,印象不深,不说也罢。
这次再去,感觉上没有把她当做旅游景点,而是更加关注她的人文方面,比如对联。
仔细看来,有几幅印象较深的。
比如摩尼殿乾隆御笔:
幻化何因,但应念而生,自尔无去无往;
庄严有相,祗随心具足,可知即色即空。
还有大悲阁的:
万法皆空,洞彻有无佛明性;
一尘不染,屏彻窐(wa)碍证禅心
这些文字读来感觉很亲切,一点也不晦涩。
这是为什么呢?
感谢裕绮!感谢上师!